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GB 32167—2015中提出的基于内检测数据的完整性分析的适用性评价方法,进行外腐蚀、内腐蚀分析,结合管道中心线数据、管道高程数据、管道外检测数据等多源化的检测数据,采用数据整合比对技术,开展了管道内外腐蚀多源化数据比对综合分析,分析了内外腐蚀的形成原因,并根据缺陷成因给出了维修维护建议,为管道的安全运行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城市天然气管道所面临的腐蚀风险的阐述,并结合国内外油气管道事故的危害,对管道腐蚀检测的必要性进行了说明.文中提出了腐蚀内检测作为管道信息采集的一种方式,将为完整性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并为管道的维修维护提供依据,为管道的安全有效运行提供保障.从工程应用的角度,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城市燃气腐蚀内检测过程中的难点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解决方法,对腐蚀检测技术服务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针对站场管道的特点及潜在危险,研究了站场埋地管道腐蚀防护系统的检验方法、特点及难点,以及低频导波、漏磁、远场涡流、超声C扫描、磁记忆和X射线衍射应力测试等管体检测技术的原理、精度、适用性及不足,给出了多种管体检测技术组合的综合检验技术路线。最后结合工程案例,总结出综合运用当前检验技术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站场管道缺陷的不停输检验,指出当前管道检验技术仍存在的局限与不足。  相似文献   

4.
为确认管道内检测发现的内部金属损失是否为内腐蚀缺陷并分析内腐蚀成因,基于管道完整性管理的大数据分析理念,将内检测数据、内腐蚀发生位置数据、开挖直接检测数据、腐蚀形貌3D建模分析数据、内腐蚀产物理化分析成果、超声导波监测数据等进行整合并分析了内腐蚀发生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内腐蚀是由于管道内壁与H_2S、CO_2和管道内部的水发生电化学腐蚀而形成的。依据腐蚀成因,开展了生产清管作业内腐蚀控制,并通过对比多轮超声导波监测数据,确认管道清管对内腐蚀控制的有效性。介绍了开展管道内腐蚀研究的重要性及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为了验证非接触式磁应力检测技术在埋地管道腐蚀评价中的有效性,分析了金属磁记忆原理、非接触式磁应力检测程序,对实际检测效果进行开挖验证,对检出缺陷评定结果与超声波测厚数据进行比对。结果表明:非接触式磁应力检测技术可以检测出埋地管道的金属腐蚀和机械损伤缺陷,通过磁异常综合指数对检出缺陷的等级划分与超声波测厚结果一致。可以采用非接触式磁应力检测技术,在不开挖状态下对埋地管道进行腐蚀检测,并给出与实际相符的腐蚀评价。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管道漏磁腐蚀检测技术及设备不断得到应用和普及,为管道维护和管道管理提供了科学准确的检测数据。提高检测数据和维护开挖时的定位精度,可使管道腐蚀检测更好地为管道维护、大修服务。通过对管道磁腐蚀检测器在实际生产中的运用,本文简要地分析了影响管道漏腐蚀检测器定位精度的原因,并提出了提高检测器定位精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对管道进行四维管理是完整性管理的一种发展趋势。文中研究了四维时空(三维空间和时间维度)下管道的完整性数据管理,建立管道完整性数据四维管理模型,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对管道腐蚀速率预测模型及管道裂纹疲劳寿命进行研究;对基于风险的检测进行了研究,提出RBI的管理流程;利用管道应力应变变化对管道地质灾害进行监测预警。将管道完整性数据进行四维管理,可显著提高管道大数据的利用效果,提升完整性管理水平,保障管道安全、可靠、高效运行。  相似文献   

8.
输油气站场管道敷设复杂,且多数没有实施区域性阴极保护,存在腐蚀风险。选择输油气站场典型腐蚀调查点,通过外观检查、厚度测试、漏点检测、粘结力测试及缺陷点活性评价,对某输油站场防腐层、保温层性能及管道腐蚀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生产区管道防腐层失效严重,管体腐蚀,最大腐蚀坑深2.18 mm;立管出入土界面也存在腐蚀。文中分析了腐蚀原因,给出了站场维护维修建议。  相似文献   

9.
外腐蚀直接评价方法在某高压管道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将NACE提出的外腐蚀直接评价方法(ECDA)应用于某工厂的高压乙烯管道外腐蚀评价.从总体上看,ECDA法可用于国内埋地压力管道的外腐蚀检测.ECDA方法适用的关键要素在于预评价阶段能否收集到管道的准确、全面的数据,提出了需增补对管道占压情况、未进入实施检测管段等调查内容,并合理地参照国内相关标准与最新科研成果,采用合适的现场数据记录表格和专业的埋地钢质管道腐蚀防护综合评价系统软件等。  相似文献   

10.
文中以某相邻管道为实例,从内检测数据分析、现场CIPS测试、涂层完整性检测、电源情况调查等多个方面,分析了管道受相邻管线杂散电流干扰造成腐蚀的原因,并给出了避免相邻管线干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埋地管道安全运行的综合评价问题,并以研制的快速检测仪和综合检测仪的检测数据为基础,建立了防腐层与管体的综合评价系统,编制了腐蚀与防护数据库和评价系统软件。在研究埋地管道的腐蚀剩余寿命时,提出了非开挖腐蚀预测方法。合理的评价方法可以定量地确定管道缺损严重程度与管道操作状况的关系,为管道的运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延长管道的使用寿命,并有可能在不降低管道安全和完整性的前提下,允许超过制造范围质量标准所要求的较大的缺损存在。  相似文献   

12.
腐蚀管道剩余寿命预测方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基于可靠性理论,提出了一种预测管道腐蚀剩余寿命的新方法,即管道腐蚀可靠性寿命预测方法。该方法包括建立腐蚀管道的失效状态函数、腐蚀速率等变量的概率分布模型、管道失效概率和可靠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然后根据管道所处地区级别和风险等级给定目标可靠度,确定管道的腐蚀剩余寿命。运用此方法预测了新疆采油一厂红浅注汽管道的腐蚀剩余寿命,为该管道腐蚀检测周期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高含水油气管道内腐蚀穿孔频发,严重影响生产和环境。因此,油气管道内腐蚀的预测与检测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常规检测耗资大,且效果差,结合美国腐蚀工程师协会内腐蚀直接评价标准和流体数值仿真技术(CFD)预测管道内腐蚀模型并与现场管道高程数据相结合,实现对高含水油气管线积水与易发内腐蚀位置的预测,针对该位置开展管体腐蚀检测,该方法在现场得到成功应用。通过现场检测数据来验证和修正预测模型,为解决高含水油气管道内腐蚀提供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4.
文中基于标准规定和研究成果,论证了气质工况参数、高后果区与风险评价结果等输入数据对长输天然气管道内腐蚀直接评价结果有重要影响;针对丘陵地区某天然气长输管道,用PipePhase软件进行多相流模拟计算开展间接评价预测,并对预测内腐蚀敏感管段进行了直接检测,验证了ICDA的有效性。应用实例分析表明,针对部分长输管道,仅依据临界倾角分析不能确定需直接检测的内腐蚀敏感度点,应进一步开展多相流动分析,为更高效地开展长输天然气管道内腐蚀直接评价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埋地管道的腐蚀与防护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埋地管道的腐蚀分为内腐蚀和外腐蚀2类,综述了影响埋地管道内腐蚀及外腐蚀的因素,介绍了常用的埋地管道内腐蚀及外腐蚀检测技术,给出了埋地管道内腐蚀及外腐蚀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6.
Φ 660气管道漏磁腐蚀检测器在陕京线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道漏磁腐蚀检测器主要通过漏磁原理检测管道上的腐蚀、凹陷等异常点 ,为管道管理者提供科学、准确的检测数据 ,已在国内输油管线上广泛应用。介绍了Φ 6 6 0输气管道漏磁腐蚀检测器的研制背景、主要技术指标、人工腐蚀实验过程以及在陕—京输气管道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在用工业压力管道在运行期间存在内腐蚀和外腐蚀等腐蚀缺陷,威胁管道结构的完整性。根据TSG D0001-2009《压力管道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工业管道》的要求,应对压力管道进行定期检验,从而发现管道上存在的腐蚀缺陷,减小事故的损失。在对各个无损检测新方法基本原理介绍的基础上,给出了无损检测新方法的关键点解析,最后总结了定期检验中的检验方法,为在用工业压力管道的定期检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通过引进先进的超声导波检测技术和借鉴现有标准的做法,提出了针对站场管道腐蚀缺陷、外防腐层、区域阴极保护、土壤腐蚀性、杂散电流干扰的综合检测与评价方法,建立了输油气站场管道的腐蚀检测方法体系,明确了油气站场管道腐蚀检测中的关键节点.现场应用表明:该方法体系能够帮助检测人员实现对站场管道的非开挖或局部开挖检测,帮助管理者及时掌握站场管道的腐蚀状况.  相似文献   

19.
在油田设计、施工和运行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数据,随着数据储存量的增多,出现大量缺失和错误数据,且无法直接从系统中获得腐蚀风险管控措施.文中结合数据库平台的生产数据、检测数据、路由数据和腐蚀相关数据等,运用6σ方法,对异常数据进行筛选,运用窗函数法,对缺失数据进行补齐,通过数据对照,发现补齐后的数据误差较小,为海底管道腐...  相似文献   

20.
管道PIG作业是管道建设、运营、维保整个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工作内容,PIG作业可以降低流体压降,提高管道输送效率,降低管道腐蚀程度。但发生卡堵是PIG运行潜在的风险。文中从PIG的工作原理出发,结合现场管道工程实践,综合分析管道PIG作业过程中可能发生卡堵的原因,并总结了相应的判断卡堵流程及解堵预案。最后对PIG作业提出了几点防止卡堵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