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无线调度语音通信、车载视频监视、列车文本下发、列车运行状态信息监测业务等角度出发,分析市域铁路专用移动通信系统业务应用需求。从抗干扰能力、接入机制、移动能力、多普勒效应、综合承载适应性、互联互通等多方面比对铁路、地铁当前在用的移动通信技术制式,结合市域铁路特点并分析国内外技术应用现状,探讨适用于我国市域铁路的移动通信技术制式。提出市域铁路移动通信技术制式选择不应局限于GSM-R系统,采用宽带移动通信系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可在一些城市开展LTE甚至5G移动通信系统的试验和试用性建设。  相似文献   

2.
朔黄重载铁路LTE宽带移动通信系统已进入日常维护阶段,建立LTE网络检测监测系统成为铁路运营维护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重载铁路LTE网络应用特点的基础上,研究构建LTE网络检测监测系统,为朔黄重载铁路LTE网络检测监测设备设施建设和铁路通信网络智能化运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LTE作为公众移动通信的发展方向已成为共识,铁路也开始进行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演进的研究,LTE作为一个技术成熟度高、产业链完善的移动通信制式,已经在朔黄铁路成功应用。在LTE铁路工程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中,服务质量指标的研究亦非常关键。结合铁路无线通信业务应用特点,探讨铁路LTE系统服务质量指标的研究,希望对LTE-R在铁路的应用和发展有一定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介绍朔黄铁路建设开通的LTE新型移动通信系统和既有数字调度通信系统,以及LTE网络与数字调度通信系统互联互通的意义;针对朔黄铁路数字调度通信系统的工作方式、LTE网络无线调度语音业务的实现方式、LTE网络无线调度与数字调度通信系统的互联方案进行技术分析;展望基于LTE网络的高级语音业务、调度命令传送业务、无线车次号传送与列车位置追踪业务的未来。  相似文献   

5.
CBTC(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无线通信系统的抗干扰性是城市轨道交通通信领域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随着对专用频率的热切诉求,第4代移动通信LTE(长期演进)技术在车地无线通信中应用的呼声很高。对TDD(时分双工)-LTE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车地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利用LTE自身技术优势和特点,建立以CBTC为核心应用的无线网络,并结合实际项目工程对这一方案进行研究和实施,为城市轨道交通无线通信网络技术演进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LTE作为下一代宽带移动通信系统,目前在中国已经开始大规模商用。研究分析LTE系统的安全架构,并讨论其应用于铁路系统承载列控或者语音等业务的安全保障机制,以期对LTE技术在铁路系统的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城市轨道交通乘客信息系统(PIS)车-地无线系统中,目前主要应用为基于IEEE 802.11系列协议的WLAN技术,主要有2.4G及5.8G两种方式。目前欧洲主流应用为5.8G频段,国内主要采用2.4G频段。尽管LTE技术在民用移动通信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在城市轨道交通乘客信息系统(PIS)采用LTE技术的车-地无线通信系统目前较少。本文就LTE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乘客信息系统(PIS)中的应用进行研究,设计一种采用LTE技术组网的方式实现城市轨道交通乘客信息系统(PIS)车-地无线通信,通过组网方式的优化,简化设计,更好的实现LTE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时代的进步,全球的宽带网络技术都在进步和发展,LTE以其技术产业优势成为产业共识,是各国网络技术部门研究的对象和重点。我国对LTE及其技术产业展开系统研究,通过一系列试验,完成了产品的认证测试,产业发展迅速。但目前LTE宽带集群发展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不论是在技术本身还是商业模式方面,都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和研究。针对朔黄铁路LTE宽带网络搭载应用业务扩展问题,探讨LTE网络的基本理念和技术能力,并对如何更好地搭载更多的业务进行设想和求证,重点分析朔黄铁路LTE宽带网络搭载应用业务扩展方法和具体流程,以提升宽带网络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
TD-LTE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系统标准,目前已经开始大规模商用实验,介绍了LTE宽带移动通信系统在铁路无线通信系统应用前景,并对相关技术原理和功能做了介绍,针对铁路实际应用前景做了具体分析并给出应用参数。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铁路智能化和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进一步推进铁路专用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并建立铁路5G技术体系成为必然趋势.介绍了国内外铁路通信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提出了面向智能高铁的5G应用场景和业务应用需求,分析了网络功能虚拟化、软件自定义网络、多接入边缘计算等5G网络侧关键技术.从业务需求出发,以创新自主、开放融合为原则,...  相似文献   

11.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中现有车地无线网络在承载带宽和传输速率方面的瓶颈,研究利用5G移动通信技术的优势,结合既有LTE车地无线网络的建设成果,提出满足大带宽、高速率需求的车地无线网络协同传输方案,为5G移动通信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车地无线传输业务中的应用提供一种可行的技术方案,实现车载乘客信息系统多媒体在线分发、车载视频录像及...  相似文献   

12.
宁高城际禄高段为南京地铁首条采用LTE系统实现车地无线通信系统的线路,也是全国首条在120 km/h高速下采用该技术综合承载信号CBTC、PIS、车载CCTV、车辆状态信息等业务的线路。分析宁高城际禄高段LTE车地无线通信系统综合业务承载技术方案,对LTE综合承载业务、无线资源配置情况及宁高线LTE系统网络架构进行论述;并从系统网络优化、区段运行、干扰风险、网络单点可靠性及综合承载网络性能5个方面对应用方案进行测试,有效验证LTE综合业务承载的合理性与适用性。宁高城际禄高段所积累的经验可供同类工程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3.
随着通信行业的不断发展,LTE网络已经步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探讨如何使LTE网络在铁路通信行业中得到更好的应用。从LTE-R网络的技术原理入手,与现阶段GSM-R网络在网络结构方面对二者进行比较,探讨现阶段实施网络改造的可行性并阐述LTE-R网络今后在铁路通信专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智能配电网的发展对配电自动化通信提出了新的要求,LTE网络具有传输速率高、方便部署等特点,在电力数据传输业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综合考虑未来配网的典型接入场景及LTE无线专网的技术特征,研究了LTE专网在配电网自动化通信应用中的接入方案和基础构架,验证了LTE接入方案承载典型电力数据业务的能力,并设计了一种灵活可靠的电力LTE数据转换终端软硬件方案,测试表明整体构架具有较好的通信性能,可为智能配电网自动化通信网络的建设提供了一种经济有效的可选手段。  相似文献   

15.
在调研铁路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业务需求,分析铁路安全保障业务、铁路运输管理业务和乘客信息服务等三类业务的基础上,提出了铁路下一代移动通信业务发展规划;对比讨论了铁路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5种备选技术,提出铁路下一代移动通信接入网应采用LTE技术;探讨了铁路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思路,并给出了LTE-R的发展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现阶段各种无线通信技术在轨道交通行业中的应用。针对地铁的无线业务需求,提出了基于LTE(长期演进)技术的CBTC(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车载PIS(乘客信息系统)、车载CCTV(闭路电视)和语音视频综合调度三网合并应用方案,并给出了相应的LTE网络架构。结合地铁业务分析了LTE的技术优势和LTE信道带宽。从LTE的安全机制、数据丢包率、时延等方面对LTE在CBTC系统的应用情况进行讨论。根据地铁的LTE需求得出结论:三网合并方案在实现功能升级的同时能降低建设成本,降低维护成本,后期运营还可增加广告收入;LTE无线通信在轨道交通行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介绍机车同步操控技术的发展,分析神朔铁路机车同步操控技术的选择及LTE建设时机,提出神朔铁路LTE网络的规划方案。  相似文献   

18.
车地间移动通信是智能轨道交通的重要基础支撑,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需要对轨道交通移动通信的发展方向和策略进行研究。文章首先对轨道交通移动通信业务需求进行分析,并对4G LTE与5G的标准演进、技术指标和关键技术等进行介绍。然后,针对承载能力、无线频谱、服务质量、产业支撑和经济性方面,对4GLTE与5G在轨道交通场景中的适用性进行分析比较。最后,提出点线差异化、公专网结合、跟踪5G行业应用等发展建议,为确定轨道交通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简单介绍了LTE技术,提出铁路下一代移动通信接入网应采用LTE技术;概述TD-LTE系统标准化、产业化的进展情况;深入研究了TD-LTE的技术特点;比较分析TD-LTE与LTE-FDD系统的优势与不足,提出TD-LTE与LTEFDD融合组网的方式,并对其可行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铁路智能化的发展以及铁路网与互联网的不断融合,对下一代铁路移动通信网络的承载能力和服务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基于云计算的下一代铁路移动通信网络架构并针对铁路应用特点,论述该架构的技术优势和面临的挑战;在分析未来铁路移动通信应用需求的基础上,提出基于集中单元、分布单元和射频拉远单元三层结构的铁路无线接入网络部署方案以及基于移动中继节点的车载移动终端无线访问方案;给出下一代铁路移动通信网络的演进路线。基于云计算的铁路移动通信网络架构可以有效地降低建设及维护成本、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能耗,符合铁路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