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报告1977年~1988年间,收治的75例胆道残留结石,采用胆总管切开取石治疗29例,各种内引流手术30例,纤维胆道镜取石16例。本文就残留结石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治进行分析讨论,强调了术中造影和纤维胆道镜联合应用是预防胆道残留结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回顾性地总结了我院1991~1995年间,122例胆道术后患者经纤维胆管镜(以下简称胆镜)检查的结果。其中①肝胆管结石117例,胆镜检查明确了结石的位置、分布、大小和数目。胆镜经腹壁窦道取石,肝胆管残石清除率86.8%,胆总管残石清除率94.8%。②对12例胆管狭窄(右肝管狭窄合并结石4例,左肝管狭窄合并结石6例,单纯环形狭窄2例)进行了胆镜的扩张治疗。③经胆镜明确诊断并取出完全钻入胆道的蛔虫患者3例。作者认为胆镜是诊断和治疗胆道术后疾患的重要手段,对于降低再手术率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内窥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EST)对胆总管结石、十二指肠乳头狭窄等疾病的治疗效果,并对术后出现的远期并发症的可能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收集我院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行EST治疗的158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对其中资料完整的103例患者进行资料统计分析.结果 出现远期(≥术后3月)并发症者13例,发生率为12.6%.其中,胆总管结石复发者8例,有6例伴随胆管炎反复发作;单纯胆管炎1例;出现结石性胆囊炎2例;胆管结石残留1例;慢性胰腺炎1例.结论 EST是治疗胆道梗阻的安全、可靠的方法.术前患者黄疸可能是引起远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经手术取出56例胆结石的核心细菌培养实验研究,其中胆囊结石44例,42例培养无菌生长,2例核心培养为大肠杆菌;原发胆总管结石7例,6例培养为大肠杆菌,一例为大肠杆菌及变形杆菌;胆囊加胆总管结石5例(仅送胆囊结石)无菌生长。实验研究结果显示胆管结石细菌培养阳性率高,本组为100%。预防胆系带菌状态及早治疗胆道感染是预防胆管结石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胆总管结石的开腹手术治疗与内镜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电子检索和手工检索全面收集关于胆总管结石的开腹手术治疗和内镜治疗的随机对照实验,并按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方法进行Meta分析。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符合纳入标准的6个实验共407例患者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ERCP内镜取石组相比较,开腹手术组在一次手术后结石残留率[OR0.39,95%CI(0.25,0.75),P=0.003]、患者再次手术率[OR0.33,95%CI(0.19,0.60),P=0.0002]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围手术期并发症率方面[PetoOR1.10,95%CI(0.69,1.76),P=0.67]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目前研究资料显示,开腹手术取石较内镜取石在结石清除效果方面有一定优势,而围手术期并发症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6.
<正> 该病为一种先天性肝内胆管发育异常,临床上称为“肝内胆管扩张症”或“交通性海绵状胆管扩张”。Caroli于1958年首先描述本病,故又称Caroli病.临床上极为少见,我院CT扫描发现1例,并经ERCP进一步检查确诊,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我院1985~1993年间收治的恶性梗阻性黄疸171例,所有病例均经B型超声(B-us)、内窥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形(PTC)及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影像学检查,并经手术证实。通过分析比较,详细地讨论了各种影像学检查的优缺点及特点。指出:入院前即完成肝功、B-us检查。对肝内胆管扩张者,采用PTC检查,对不扩张者采用ERCP检查,若ERCP失败,也可改用PTC方法,对于低张十二指肠造影不做为常规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中晚期肝癌的治疗效果,我们制成131I标记碘化油(131I-碘化油),并成功治疗10例不能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病人。术后观察放射性核素在体内的分布及其半衰期。结果表明注入体内的131I主要浓集于栓塞肝叶内,肺内放射量平均12.1%。癌内131I有效半衰期4~5.4d。术后病人恢复顺利,仅有中度发热,未发生肝功衰竭。1~2周后9例病人AFP全部下降,8例肿瘤缩小。作者认为用131-I碘化油行肝动脉栓塞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癌是安全可行的,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外伤性肝脾破裂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40例临床表现为肝脾损伤并手术证实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多层螺旋CT检查资料并与临床对比分析。结果肝脾损伤多层螺旋CT表现为肝脾撕裂伤、肝脾内血肿及肝脾包膜下血肿。140例肝脾损伤中,男性多于女性,高发龄10~30岁,致伤原因以车祸伤及高处坠落伤最多,140例肝脾损伤病例中,脾脏损伤69例,占49%,肝脏损伤51例,占36%,肝脾同时损伤20例,占14%。结论多层螺旋CT外伤性肝脾破裂诊断价值高,有助于制定临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医源性胆管损伤和狭窄的类型、重建时机、促成损伤因素及胆道重建技术等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了94例医源性胆管损伤患者,分为术中诊断、术后早期发现、引流或重建术后又出现狭窄等3组接受胆道再建手术。结果本组病例无手术死亡情况。术中诊断的31例中,22例系未辨清胆囊管和肝总管、胆总管联合部。随诊3-15年,疗效优者75例(79.8%),良者13例(13.8%),优良率达93.6%,差者6例(6.4%)。差者中已死亡5例(占5.3%,5/94)。结论除熟悉病理解剖关系外,经验和谨慎对预防医源性胆管损伤至关重要。胆道重建的疗效主要受Bismuth分型和胆道重建技术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我院1978~1987年住院胆石病827例临床与实验系列研究结果,该病占同期胆道疾病的59.84%.胆囊结石占84.52%,胆总管结石占8.71%,胆道残余结石占3.14%。化学组份分析,胆固醇类结石占80.71%,胆石核心蛔虫卵检出率为20%。胆汁细菌培养总阳性率为45.83%,胆囊结石为29%,胆管结石为88%.胆结石中胆汁酸测定结果,胆固醇石及黑色结石不含游离胆汁酸,而胆色素石游离胆汁酸含量较高.本研究进一步证明本地区以胆固醇类结石为主,对其治疗中的新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TGF-β1及COX-2在良性胆管狭窄瘢痕形成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法(SABC)分别检测胆管良性瘢痕中TGF-β1及COX-2的表达及分布。结果 TGF-β1病例组、对照组阳性细胞率均值分别为(71.82±13.42)%和(17.78±8.93)%,通过成组t检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对照组病例阳性率分别为81.82%、0%,通过卡方检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OX-2病例组、对照组阳性细胞率均值分别为(77.18±11.18)%和(14.69±5.69)%,通过成组t检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对照组病例阳性率分别为90.91%、0%,通过卡方检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染色阳性细胞主要表达于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等炎性细胞中。结论 TGF-β1及COX-2表达增高与胆管瘢痕形成有关,TGF-β1可能通过调节COX-2表达,共同参与胆管瘢痕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梗阻性黄疸44例的CT表现,提示根据胆道系统扩张,梗阻确诊率可这100%;依据胆道扩张范围,梗阻部位判断准确率为88.6%;结合病史、梗阻部位及梗阻端形态变化,病因诊断正确率为81.8%。指出恶性肿瘤是引起梗阻的主要原因,占72.7%。  相似文献   

14.
丹参对肝癌致梗阻性黄疸时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建立恶性梗阻性黄疸模型 ,通过对模型鼠腹腔内注射丹参注射液 ,观察肝癌瘤体大小、形态学改变和肝癌、癌周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 (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 ,PCNA)的表达 ,评价其作用。 方法 用Walker 2 5 6肝癌株近肝门部肝实质内种植致移植性肝癌侵袭的高位胆管 ,造成胆道癌性狭窄 ,以建立SD大鼠恶性梗阻性黄疸模型。将模型鼠分成四组 ,腹腔内分别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肌苷 +VC、丹参和 5 FU。结果 丹参组肝癌平均减小体积、PCNA的表达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和肌苷 +VC组 ,抑瘤率提高 ;与 5 FU组相比 ,丹参组PCNA在肝癌组织和癌周组织的表达均低于 5 FU组 ;而丹参组平均瘤体大于 5 FU组。结论 丹参在肝癌致梗阻性黄疸时 ,通过促进肝癌细胞分化成熟、抑制肝癌细胞增殖 ,对肿瘤发展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采用回顾方法对1992年6月~1997年1月期间胆道外科重症患者235例进行了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APACHEⅡ评分统一在入监护室(SICU)第一个24h进行,所有病例随访至出院或死亡,记录转归;并与APACHEⅡ总分作相关性分析。结果:病死率高低与APACHEⅡ分值有密切关系,235例平均分值12.6分,最低7分,最高38分;199例存活病例平均分值10.4分;死亡36例(15.3%)平均分值为24.9分(P<0.001);风险病死率与实际病死率回归分析,r=0.895,P<O.001。以ROC曲线发现,风险预测的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16.
Smad4/Smad7在良性胆管狭窄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Smad4/Smad7在良性狭窄胆管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良性胆管狭窄形成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Smad4/Smad7在23例良性狭窄胆管组织、6例正常胆管组织中的表达。结果Smad4在良性狭窄胆管组织和正常胆管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8.3%、33.3%,组间有明显差异(P<0.05);Smad7在两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0.0%、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良性胆管狭窄组织中Smad4的高表达是造成胆管成纤维细胞增殖活跃、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瘢痕增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了6例结石性胆囊炎合并冠心病的患者。术前6例均有心绞痛,胆绞痛常诱发心绞痛;心电图示:6例均有冠脉供血不足。胆囊切除术后随访(最短半年,最长11.5年,平均3.5年)。4例心绞痛基本消失,2例明显减轻,心电图2例正常,2例好转;2例无变化;1例频发房早房颤9年,术后心律失常消失。6例心功能均改善。因此,我们认为结石性胆囊炎合并冠心病不是胆囊切除术的禁忌症,对于这类患者应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尽早择期手术,这不仅可防治胆石病及其并发症,还可以改善冠心病的症状及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