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针对某轻型客车操稳性能较差的问题,结合该车前后悬架型式和生产实际,重新匹配优化其前后横向稳定杆。根据优化结果试制了样件,然后装车进行操稳性能试验。试验由丰富经验的评车师进行主观评价。评价得分结果显示,优化后该车操稳性能得分达到8.63,比原车提升31%,说明了优化方案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2.
以扭转梁式后桥A0级车整车操稳性能开发为例,描述整车动力学性能正向开发及验证过程。设计阶段通过竞争车型主观评价及客观测试完成主、客观指标目标的确定,采用虚拟样机技术实现整车性能指标到系统及零部件性能客观指标的分解;验证阶段通过不同阶段悬架系统至整车级的虚拟分析优化及试验验证,实现设定的整车动力学操稳性能目标。虚拟样机技术及试验验证相结合有效地应用于扭转梁式A0级车整车动力学操稳性能的正向开发过程。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用ADAMS软件进行车辆动态驾驶性能预测和验证的方法。在建立初始模型后,把整车底盘操稳关键刚体零部件用柔体零部件代替,同时加入转向系统摩擦和阻尼优化该整车模型。通过对比试验数据可以看出,仿真预测显示了比较高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4.
结合某增程式电动SUV开发所面临的问题,通过理论分析、悬架K&C分析、整车操稳性分析、悬架系统K特性多目标优化等手段,在保证底盘零部件通用化的基础上,对后悬架K特性进行优化设计,提出优化方案。通过制作设计样车,并对设计样车进行主观评价,底盘性能问题得到很好地解决,为后续底盘性能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5.
利用VC++6.0对Adams进行二次开发,建立校车操稳性仿真分析模块。该模块界面友好,方便易用,用户只需在界面对话框中输入有关参数后模块就能自动完成相应的功能。不仅可以实现参数化建模和操稳性仿真,还能对操稳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给用户提供明确的优化方向。文中利用该模块对某校车进行了建模和操稳性仿真,通过分析对比找出了对该校车操稳性影响最大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多轴特种车具有运载质量大、整车质心高的特点,因此,车辆的操纵稳定性非常重要。基于Virtual Lab对多轴特种车的操纵稳定性进行建模仿真,进行稳态回转、双移线操稳工况的仿真分析。对影响操稳的关键参数进行了优化,改善了车辆的操纵稳定性能。  相似文献   

7.
基于动力学仿真模型的汽车悬架系统优化设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给出一种汽车面向悬架性能分析的动力学仿真模型,应用仿真模型对某型号IVECO汽车进行了随机不平路面输入下的汽车悬架系统性能参数优化设计研究,得出了该车悬架系统性能参数优化结果,经该车优化后的道路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汽车行驶平顺性指标车身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比优化前有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8.
为了在产品开发前端有效评估设计样车性能,识别性能风险点,提升产品开发效率,利用多体动力学软件TruckSim进行商用车操稳性能建模、仿真验证。首先遵循整车-子系统-零部件逐级建模思维分别完成整车、车身、转向、悬架、轮胎、动力总成、制动系统等模型建立,在此基础上,基于GB 6323试验方法对其进行稳态回转、低速回正、蛇形绕桩等性能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所开发的样机操稳性能能够满足项目既定指标要求,为产品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汽车底盘技术研发中心(简称"底盘研发中心")以汽车整车及底盘性能评价体系和工程数据库为基础,致力于底盘操稳、平顺性、制动性及整车耐久性能的研究与开发。底盘研发中心拥有国内领先的开发设备和能力,拥有KC测试台、车轮六分力传感器、底盘性能客观测试系统、转向机器人等设备。可提供底盘操稳、平顺性、  相似文献   

10.
古涛  江翁  腾飞  刘飞 《上海汽车》2014,(9):53-56
以某车型多连杆后悬架及整车操稳性能开发为例,描述整车动力学性能正向开发及验证过程。通过整车动力学目标分解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悬架设计及零部件特性最终确定;并通过运动学及弹性运动学悬架试验和整车动力学操控稳定性试验验证了前期的虚拟分析结果,完成了既定的车辆动力学开发目标。  相似文献   

11.
提升桥的使用,可减轻车辆的自重,降低油耗,减少轮胎的磨损,能为用户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由于通过气囊将提升桥提升,气囊具有良好的非线性弹性特性,用于车辆悬架装置中可以明显改善车辆的操纵稳定性和行驶平顺性,同时可以减轻重载车辆对路面的破坏,在重卡上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对提升桥悬架结构形式进行简述,对比分析了目前几种提升桥控制系统各自优缺点。  相似文献   

12.
结合某车型开发工作,针对该车型所采用的新型四连杆后悬架系统,采用先进的多学科优化技术对后桥结构及衬套刚度进行全面优化设计,并对遗传算法、模拟退火及混合多梯度探测等多目标优化算法在该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对比论证。  相似文献   

13.
在某款纯电动汽车的设计开发过程中,为满足NVH及整车安全要求,提高乘车舒适性及满意度,利用CAE软件建立含后副车架安装点的白车身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刚度分析,根据CAE分析结果提出优化方案,再对优化方案进行刚度分析,最终找出有效提高后副车架安装点刚度的最佳方案,满足性能要求,节约产品开发成本、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同时为后副车架结构改进和优化设计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针对某轻型商用车稳态回转时侧倾度偏大的问题对其悬架进行优化改进。基于ADAMS/car搭建整车多体动力学模型,通过前悬架反向平行轮跳试验、后悬架理论计算验证了悬架仿真模型的准确性。进行整车稳态回转工况和转向盘中间位置转向工况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车身侧倾度偏高。为实现操纵稳定性优化分析的流程自动化,提出了基于modeFRONTIER的联合仿真方法。以悬架设计参数为优化变量,以汽车的侧倾度与横摆角速度响应滞后时间为优化目标,采用拉丁超立方试验设计方法拟合得到混合代理模型,并结合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对悬架系统进行多目标优化,获得了悬架系统优化方案。优化结果显示,在不影响平顺性的前提下,汽车车身侧倾度降低了13.93%,横摆角速度响应滞后时间降低了2.75%,整车操纵稳定性得到了提升。  相似文献   

15.
行驶跑偏是指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偏离了原来直线驾驶的状态,不仅会影响车辆的操纵稳定性和转向性能,更可能会危及乘客的人身安全。某SUV车型从设计到生产导入阶段,进行小批量投产时,出现大量车辆向左行驶跑偏现象,合格率约为60%。经过鱼骨图排查法的人、机、料、法、环等几个方面分析,列举出15种可能造成车辆行驶跑偏的因素。经过逐一排查,发现该SUV车型存在前副车架的控制臂安装支架尺寸超差,白车身的前、后副车架安装点尺寸控制不合理,前后悬模块装配一致性差及测试道路不规范等主要问题,以上四种问题造成的偏差趋势与实际该SUV车辆向左行驶跑偏现象相符,因此需要对以上问题进行优化及改进。文章是在这个背景下,针对该SUV车型的向左行驶跑偏现象,通过对问题零部件进行交叉试验,三坐标尺寸测量以及生产线生产过程一致性的逐一排查,逐一分析了四种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并由此提出了优化改进方案,通过对比方案实施前后的实测数据,验证优化改进方案是否可行。优化后实测行驶跑偏量,符合企业行驶跑偏判定标准,行驶跑偏现象消失并保证了该SUV车型的正式量产时间。  相似文献   

16.
针对某车型整车道路试验过程中出现的后减振器上支座失效问题,通过查看分析故障件的失效状态,结合应用Abaqus软件进行CAE仿真分析,确定了其失效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整车运动过程中,上支座衬套的橡胶凸台的应力太大。对此提出了改进的设计方案,通过台架试验和整车道路试验的验证,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后减振器上支座解决了耐久失效问题,同时经整车NVH和操稳性能评价后确认改进方案未对整车性能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7.
基于ANSYS的汽车后桥焊接变形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某汽车后桥的有限元模型,确定了材料热物理性能参数和热源模型,介绍了利用生死单元方法模拟焊缝金属的填充过程,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焊接变形合格范围.采用ANSYS有限元仿真技术对后桥焊接变形进行了预测及优化,通过改变焊缝的焊接顺序及方向实现了抑制焊接变形的目的.结果表明,优化后后桥焊接变形量最小为1.3 mm,模拟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8.
后地板安全带固定点结构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后地板安全带固定点的3种结构形式,对后地板安全带固定点相关法规进行了介绍,并对后排安全带固定点的强度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某车型后地板安全带固定点强度失效原因,对其后地板安全带固定点结构和焊点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结构在模具冲压和车身焊接中均未出现问题,满足了静拉试验相关法规要求。  相似文献   

19.
四轮转向汽车虚拟样机闭环控制操纵动力学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ADAMS软件建立了新型四轮转向(4WS)汽车整车虚拟样机模型,利用该模型对比了基于横摆角速度多状态最优控制的4WS汽车同前轮转向(FWS)汽车及其它不同控制算法的阴轮转向汽车(后轮比例于前轮转角算法及后轮转角比例于横摆角速度算法)的操纵稳定性。仿真结果表明,基于横摆角速度多状态最优控制的4WS汽车,其各项评价指标优于FWS汽车以及采用另外两种控制方法的4WS汽车。  相似文献   

20.
It is important to know the effect of the aerodynamic forces and moments on driving stability because it is responsible for the excitation and influences the response of the vehicle.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effect of rear slant angle of a surface vehicle on crosswind sensitivity for stability analysis. The vehicle mathematical model used to conduct a dynamic simulation was based on a simple reduced order lateral dynamics of sideslip and yaw rate motion coupled with aerodynamics model. The intention here is 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rear slant angles response to crosswind and to rank the crosswind sensitivity ratings. The aerodynamic loads are defined as the function of the aerodynamic derivatives from the static wind tunnel tests. Result shows a 20° rear slant angle demonstrates the highest rating of crosswind sensitivity, while zero degree slant exhibits the lea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