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马建明  刘小明 《交通工程》1997,(2):20-26,45
城市快速咱主线交通易受突发性事件,高峰小时大流量冲击或道路的几何瓶颈的影响而造成主线交通堵塞.交通堵塞易造成相邻出入口匝道排队,本文以预防快速路交通堵塞为目的,提出了同时考虑主线交通可变速度控制与入口匝道联合调节的控制策略,使主弛交通流速度,密度保持均匀,通行能力最大。  相似文献   

2.
中心城区交叉口交通精细化改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城市中心区道路交叉口存在的交通问题,根据精细化的交通设计理念,在分析其交通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交叉口的精细化改善思路,从交叉口的机动车交通、慢行交通和公共交通三个方面提出了交叉口交通改善措施,并以长沙市某典型道路交叉口的改善为例进行了说明,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心城区的交通压力。  相似文献   

3.
针对城市快速路出口减速车道设置不合理,高峰期间引起交通冲突增加影响交通安全的问题,通过交通流波动理论对城市快速路分流区减速车道交通冲突产生机理展开研究。分析交通集结波的产生对交通冲突的影响及减速车道长度的关系,通过公式推导计算出交通流波集散时间及集结波长度。为了避免集结波发生的概率及排队长度,应该由高峰时段车流流量、车流速度和密度来确定。以西安市南二环城市快速路为例,使用VIP/T视频交通检测模块对减速车道交通流平峰和高峰时段车道的车流量、车流密度、车头间距和车道占有率进行数据统计及分析,通过研究发现高峰时段城市快速路交通冲突的发生与车流量、车流速度和密度有正相关关系,减速车道的长度可由高峰时段车流量、集结波波速和车流密度确定,同时兼顾排队长度。通过计算,南二环的减速车道长度为188m比目前的实际长40m。  相似文献   

4.
在城市中心区道路建设基本完成的情况下,通过优化交通组织提高道路运行效率是缓解中心区交通矛盾的必然选择。单向交通就是城市交通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分析单行交通设置的原则和条件,并根据实例,从交叉口服务水平的角度分析了单行道系统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为了给高速公路施工作业区的交通组织与管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针对四车道高速公路超车道封闭施工作业区的车头时距分布特性、车辆换道特性、车速分布特性、道路通行能力等交通运行特性开展研究工作。标定了描述车头时距分布的Erlan模型,拟合出了警告区、上游过渡区车辆换道比例曲线,得到了施工作业区各区段的速度分布曲线,确定出了上游过渡区、警告区、施工作业区段等主要区段的道路通行能力。研究结果表明:车辆换道位置集中分布在警告区末端,且仍有少部分车辆在上游过渡区内不安全换道;各区段的车速变化与作业区的交通控制条件大体相当,但减速过程没有及时均匀地出现在合理减速区域上;从上游正常路段至警告区再至施工作业区段道路通行能力逐渐降低,交通瓶颈的施工作业区段(只有一条可通车的车道)道路通行能力只有1 526 pcu/(h·ln)。  相似文献   

6.
广州市天河区智谷片区地块开发在即,现状道路出入不便,东西向完全没有出路。天健上城出入集中于车陂路及广园路,高峰时段易拥堵。为完善区域内骨架道路与周边高快速道路节点的交通转换以及片区与外部路网的联通,以悦景路建设项目为背景,结合交通流量预测,确定近远期区域出行需求,进而匹配对应的车道。同时,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每个节点的合理方案,来实现缓解区域交通拥堵问题。  相似文献   

7.
为消除平面交叉口左转交通对交叉口的瓶颈作用,采用蝴蝶领结型交叉口交通组织方式,禁止交叉口车辆左转,将左转车流引至次要道路的环岛处进行掉头,将左转车流变成直行车流,并根据车速、道路和交通条件推导了掉头环岛与交叉口的距离、半径和车道宽度的计算模型。经过蝴蝶领结型交叉口交通组织以后,使交叉口的车辆禁止向左行驶,促使冲突点减少且信号控制只需两个相位,能够将交叉口信号灯的利用率提升,对交叉口运行效率具有显著提升效果。  相似文献   

8.
在山区双车道公路作业中,道路经常进行大范围大中修,为了减少交通拥堵及交通延误,减少由于道路瓶颈带来的交通事故,对山区双车道公路长期作业区的间距进行分析,以期减少由于道路作业带来的交通制约.通过对山区双车道道路大中修过程中作业区分布间距进行调查统计,根据车辆在相邻作业区行驶的加减速过程,分成5不同段的行驶距离,构建相邻作业区合理间距的模型.根据实测车速得出山区双车道相邻作业区的合理间距,并用Vissim仿真进行验证,得出理论计算值大于临界值800 m,确定了相邻作业区间距为850 m.   相似文献   

9.
为利用可变车道增加交通高峰和紧急疏散时道路的通行能力,提出了动态车道反转的技术框架,以实现车道方向快速反转以适应动态交通流变化。建立了动态可变车道交通通行能力分析模型,分析了路段、交叉口和路网的通行能力。提出了整数线性规划和双层规划模型,以最大限度地通过可变车道提高路网的通行能力。结果表明:采用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和主动式的可变车道管理策略,将使路网通行效率提高72%;采用双层规划模型模拟道路网络更能反映实际的交通运行状态。  相似文献   

10.
平面交叉口是路网的瓶颈点,拥堵和事故往往聚集发生于交叉口处,因此对瓶颈点进行系统性的研究非常有必要。本文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以苏州工业园区文景路-林泉街交叉口为例,研究道路往右侧拓宽场景下的直行车道的交通运行情况,发现交通在横向车道上的分布存在不均衡性,对通行效率的影响较大。基于安全和效率的研究目标,通过既有设施的交通组织优化措施,提升节点的服务品质。  相似文献   

11.
城市交通基建项目对交通影响的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圳市宝安新老中心区近期将有两条轨道及多条新建、改建道路项目要进行,同时大铲湾疏港交通也要利用区域内部道路系统。上述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将会对宝安中心城区的交通运行状况产生影响。为将基建项目对区域交通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必须系统地对建设项目进行分析,在总体疏解的前提下,提出改善对策及措施,减少轨道、道路、疏港等建设项目对区域的交通影响。  相似文献   

12.
裴玉龙  代磊磊 《公路》2007,(8):144-149
在道路的养护维修期间,高速公路作业区由于经常需要关闭车道而形成道路通行的瓶颈,影响着高速公路运行的平稳性和安全性。为降低车道关闭带来的影响,结合ITS技术设计了高速公路作业区的智能车道汇合控制系统的流程,并建立了信息采集子系统、信息处理及决策子系统和信息发布子系统。该系统通过分析交通检测器采集到的实时数据对交通状态进行判别,根据道路的拥挤状况动态选择车道汇合控制方案。最后,通过模拟的方法对系统的性能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智能汇合控制相比于静态汇合控制、动态提前汇合控制和动态延迟汇合控制,性能更为优越,特别是在改善高速公路作业区的安全性和通行能力方面。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上海市松江区北九亭地区居民出行,改善区域交通环境,需将位于沪亭北路的G50临时上匝道移至西侧九杜路,并新建收费站及管理用房。由于交通功能及流量发生变化,需对九杜路进行局部道路拓宽。为此,在建设条件限制下,结合九杜路交通需求进行了断面布置的多方案比选,以兼顾各种交通需求的通行效率及安全,最终推荐在道路红线范围内采用机动车道5车道及人非共板断面形式。工程建成通车后运行状况良好,断面的比选及布置方式可为同类型道路拓宽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车道利用率反映的是单一方向路段交通量在不同车道上的分布情况,它影响交通流的稳定性,是道路通行能力和交通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针对不同流量条件下车道利用率的不确定性和现场数据采集困难等特点,应用车辆跟驰、车道变换等微观交通流仿真模型在一体化仿真环境下进行模拟研究,得到双车道和三车道路段流量换道次数以及流量车道利用率关系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5.
关于城市道路潮汐车道的设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国华 《交通科技》2012,(3):116-119
针对城市道路早晚高峰单向拥堵难题,分别对已建和新建存在潮汐车流的道路进行了分析,对设置潮汐车道的条件进行了论证,并对潮汐车道道路的管理进行了研究。通过论证分析,明确了已建道路和新建道路设置潮汐车道的条件及设置潮汐车道要解决的问题,对设置潮汐车道的道路提出了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张韦华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1,(12):194-194-197
石门堂山隧道扩建工程路线总长约2 km,拟新建长720 m的超大跨度单洞四车道隧道,是国内首条既有连拱隧道侧新建的超大跨度隧道。隧道扩建工程实施后将与原双向四车道连拱隧道组合成双向八车道断面,有效打通交通瓶颈,缓解该处拥堵问题。  相似文献   

17.
袁荷伟 《中南公路工程》2013,(6):250-253,259
目前国内存在大量路侧土地开发强度高、交通量大、接入道和交叉口密度大、道路用地紧张的城市双向四车道路段。由于现有条件的限制,这些道路的交通压力已经不可能通过拓宽道路、增加车道来缓解,将其改造为含双向左转车道(TWLTL)的三车道道路是一种有效方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表明双向左转车道能在保证道路服务水平不降低的基础上减少事故、缓解交通压力,使用效果良好。结合TSIS仿真模拟,对双向左转车道设计与应用进行了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上塘-中河高架是杭州市主城区最重要的一条南北向骨架道路,近几年来拥堵严重,已成为城市交通热点问题。该文从杭州市的道路网特点入手,通过大量现场调查,并借助杭州市智能交通信息平台的FCD和微波车检器流量数据,深入分析了上塘-中河高架的交通拥堵特征。从交通需求、交通设计和交通管理与控制三个方面系统地剖析了其交通拥堵的原因和症结。借鉴国外高速公路无瓶颈段设计理论,本着交通疏堵工程和保证快速路运行效率的理念,从增设匝道的合理性,打通中河立交瓶颈节点,部分路段"4改5(6)",增加匝道车道数,地面道路配套措施及封闭个别匝道等交通工程角度提出了交通改善方案。  相似文献   

19.
北京市朝阳路可变车道交通组织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阐述了可变车道交通组织的相关概念及应用情况。通过对北京市朝阳路的道路、交通流量等情况进行分析,运用实地调查数据,论证了设置可变车道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可变车道的实施方案及相关问题的解决策略,以达到缓解早、晚高峰时段朝阳路的交通拥堵状况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道路瓶颈处的交通拥挤现象,掌握由道路瓶颈引发的常发性拥挤的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提出了道路瓶颈拥挤的自动识别算法.基于检测线圈历史数据,将交通状态定性划分为畅通和拥挤2种,根据瓶颈拥挤原理,识别道路瓶颈所在,并同时对由其引发的拥挤持续时长和拥挤范围进行鉴别.算法运算结果包含瓶颈定位及由其引发的拥挤持续时长和空间影响范围.以上海市南北高架路东侧10 d线圈检测数据为例,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