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详细分析了金融危机冲击下全球汽车产业格局的变化、各国主要车企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它们的发展趋势作了大胆的预测。此外,还重点论述了变局对中国市场参与者的影响,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观点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近日.盖世汽车网推出了全球汽车产业变局调研报告。盖世汽车研究院在及时关注全球汽车产业发展动态的同时.充分利用网络互动性的特点和丰富的业界专家资源.组织了为期2个多月的大型调研活动.根据调研的结果并整理主流意见形成此报告。调研采用网上在线调研和线下专家访谈相结合的方式。盖世汽车网在盖世汽车资讯首页进行了系列调查投票,共有超过5,000人次参与。  相似文献   

3.
王晶 《上海汽车》2009,(11):1-2,7
中国汽车产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在近期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汽车产业仍逆势增长,显示“中国例外”效应,令世界惊叹。展望未来,随着全球汽车产业发展重心逐步转移,中国汽车产业在新的竞争格局下将扮演全新的、更加重要的角色。转型期的中国汽车产业将登上新一轮发展高峰。  相似文献   

4.
正中汽协十四五汽车产业发展趋势报告中所说,"十四五"将会是中国汽车产业在开启引领全球产业发展的新征程。汽车产业必须抓住未来5年的战略机遇期,在危机中育新机,建设发挥引领作用的汽车强大市场,创造汽车产业发展新机遇。在变局中开新局,加快形成健康的国内产业大循环,开拓汽车产业全球化新局面。可以说,自从2017年中国汽车市场迎来了历史最高点,在经历了十多年高速发展期之后的近几年一直处于下滑态势。  相似文献   

5.
1产销概况 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汽车市场的影响依然存在,汽车出口仍呈负增长态势。2009年初,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如1.6L及以下乘用车购置税减半、汽车下乡补贴、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等。2009年执行的燃油税免除了养路费和部分公路收费,减轻了汽车用户的负担;国家4万亿元投资拉动了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6.
《轿车情报》2011,(7):76-76
Q:您认为中国市场的特殊性有哪些?米其林就此采取了哪些本土化的措施?夏逸夫先生:中国市场的特性主要有三点。首先,中国驾驶员面临的路况比较复杂,我所得到的数据是,中国每个司机至少遇到过一次以上由于路况不佳而导致轮胎损坏的情况;第二点,中国市场的发展速度非常迅猛;第三。无论是乘用车还是商用车轮胎车主,中国消费者相对还不成熟,我们得到的数据显示,中国所有轿车中80%的车主是首次购车。  相似文献   

7.
信心指数     
虽然,中国汽车市场不在这个漩涡的中心,但金融危机对中国汽车产业产生的巨大影响却毋庸质疑。面对危机,中国车企如何面对?新的一年,中国车市发展的趋势是起是落?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正式启动的宏观背景下,本文对东盟四国汽车市场进行详细的市场需求、总量和结构分析。东盟四国开始进入或是即将进入汽车大规模普及阶段,具备了发展汽车产业的有利条件。东南亚金融危机过后泰国取代马来西亚迅速成长为东盟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和出口国;马来西亚汽车产业竞争力不断弱化趋势引发我们对国民车和进口替代汽车产业政策的反思;印度尼西亚是仅次于泰国和马来西亚的东盟第三大汽车市场,市场增长稳定;菲律宾是东盟惟一在零配件产业具备出口竞争力的国家。  相似文献   

9.
7月30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联合编著的《2014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4汽车蓝皮书)在北京正式发布。这也是自2008年以来,三方连续七年联合推出中国汽车产业年度报告。2014汽车蓝皮书以“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为主题,主要研究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并重点探讨了互联网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付于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赵吕文、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葛松林、张宁、公维沽,以及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执行副总裁张绥新出席了此次发布会,共同发布2014汽车蓝皮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王晓明博士主持了发布会。  相似文献   

10.
小雨  平原 《时代汽车》2009,(10):34-37
“2009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就汽车产业产业振兴相关政策、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汽车市场、二三线城市和农村市场、兼并重组、消费升级、小排量汽车等汽车产业发展中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会者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相似文献   

11.
2006年的中国汽车业,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成为压倒一切的主流声音,未来若干年,这个声音都将主导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路线的选择。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逐渐壮大,全球汽车业格局势必因此改变,中国汽车产业能否在这场变局中崛起并最终成为一极,政府的政策取向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汽车产业的关联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汽车需求的增长由传统的发达国家市场转向日益活跃的新兴国家市场,特别是转向除日本之外的亚洲、东欧和南美市场后,我国已经成为继美、日之后世界第三大汽车市场。在汽车产业全球化的浪潮中,国际汽车业巨头纷纷对华投资,已基本完成了在中国的战略布局:汽车产业是关联度极高、产业链条最长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论金融危机下汽车行业发展形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观分析了全球金融危机对国际和国内汽车产业的影响以及有关汽车企业遭遇极大冲击的主要原因。同时,提出了以坚定的信心克服金融危机给汽车产业造成巨大困难的主张。还进一步论述了中国汽车产业坚持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阐明了平稳的增长速度才是正常的,平稳增长更有利于做强汽车业,平稳增长也有利于社会从容应对和适应汽车化的到来。总之,平稳增长才能保证中国汽车产业又快又好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汽车产业目前正处于多项变革同时发生期,科技进步推动变革产生,新变革催生新需求,产业转型带动竞争格局重构,汽车产业重构对作为重要民生服务业的汽车后市场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汽车后市场的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1智能化是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如果沿用3G、4G、5G的代际概念来划分当代汽车的发展,可以认为当前已经进入汽车的第三个时代:第一个时代是传统能源汽车时代,代表的技术是以石油能源作为汽车驱动力的技术;第二个时代是新能源汽车时代,  相似文献   

15.
花的美丽是因为有绿的衬托,月的皎洁是因为有星的点缀,历史天空的绚丽是因为总有一代群星璀璨。置身于2006年北京国际汽车展,各式新车令人目不暇接。人们会感叹中国汽车“春天”的到来;会感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日新月异:会感叹中国汽车市场的气势磅礴……但是,人们是否会记住曾经和正在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做出贡献的那些身影?在新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辉煌殿堂,便闪耀过无数彪炳史册的巨星。他们宛若璀璨的群星,闪烁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各个时代的天幕上。正所谓大鹏展翅宇内神州振雄风,群星璀璨中华精英同辉煌。  相似文献   

16.
1 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展望中国汽车产业的进步和发展 ,是中国经济最引人注目的亮点之一。理由可概括如下 :第一 ,汽车作为支柱产业表现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和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 ,汽车开始成为中国居民消费升级的重要产品 ,并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汽车产业发展和汽车大众消费趋势 ,是中国经济社会进步的历史性标志。第二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汽车生产国 ,中国汽车产业动向已影响到世界汽车产业的格局。同时 ,中国汽车市场由潜在的市场成长为世界第三大地区市场。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和市场的崛起 ,是世纪之交世界汽车产业最重…  相似文献   

17.
蔚青 《城市车辆》2008,(10):5-5
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主办,中国汽车动态网承办的“第七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高峰年会暨2009中国汽车及零部件市场分析预测会”将于11月1~2日在武汉召开。大会将紧紧围绕“新市场、新竞争、新格局、新挑战”这一主题,为业界厂商提供科学的分析预测与决策支持,推动中国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2006年我国汽车产业在自主品牌轿车和经济型轿车的强力拉动下,市场开拓取得了新进展,产销形势明显好转,市场明显回暖,总体形势明显好于上一年。预计2007年及未来较长一段时间我国都将保持对汽车的旺盛需求,但产能过剩、成本上升、出口秩序混乱等问题依然困扰着中国汽车产业。可以说,2007年中国车市是忧喜交加,将呈现10大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把握中国汽车产业创新方略的"时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汽车产业进入宏观创新时期 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主要特征是:在微观层面,一些先动起来的企业领先行动,积极开展创新活动,硕果累累;在宏观层面,突出表现为从一家一户的创新活动正转向全汽车产业聚集性的创新行为。汽车产业宏观层面的创新行为,将构成一种巨大的、无形的汽车产业创新推动力,这是十分可贵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郭焱 《汽车情报》2006,(32):8-10
1.实施国际化战略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途径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汽车产业是世界汽车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汽车市场也是世界汽车市场的一部分。我们应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不仅依靠引进来发展,而且也能走出去壮大。实施“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也是实施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我们的目标是最终要实现高级阶段的“走出去”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