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探讨波形梁护栏处的路侧障碍物对车辆的安全影响,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通过变化障碍物与不同等级的波形梁护栏的横向距离,以车辆与障碍物碰撞的状态作为路侧障碍物危险性判断指标,研究路侧障碍物对车辆行车安全的危险性,量化了障碍物距护栏迎撞面的距离对碰撞护栏车辆的风险影响程度,提出了基于车辆最大动态外倾当量值(VI_n)的路侧障碍物危险程度判别方法。  相似文献   

2.
基于机器视觉的智能车辆障碍物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着重阐述基于机器视觉的前方车辆障碍物检测方法,首先根据公路上前方车辆的先验特征模型,建立障碍物探测的感兴趣区,以缩小搜索区域,随后提出一种新的对称变换算子,用于检测障碍物车辆的对称轴,并确定障碍物车辆的矩形轮廓,为进一步提高障碍物检测的实时性,采用递归模板匹配法对障碍物进行跟踪,试验表明上述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智能车辆的障碍物检测研究方法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按照使用传感器的不同类型来分类,对智能车辆的障碍物检测和识别技术进行了综述,并分析各种障碍物检测方法。这些方法中主要包括基于立体视觉方法、基于激光雷达的方法:基于彩色机器视觉的方法及基于结构光的方法等等,同时作者指出任何一种有效的障碍物检测系统不能只依靠单一传感器进行环境感知,因此利用多种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检测智能车辆前方障碍物,是未来该领域的研究重点与难点。另外,还介绍了近几年一些研究机构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并对所使用的一些算法进行简要的概括,为我国在智能车辆的障碍物检测领域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高度低于波形梁护栏的路侧障碍物对碰撞护栏车辆的危险性,采用计算机仿真分析的方法,通过对不同碰撞位置、不同障碍物高度、障碍物与护栏不同横向距离进行仿真研究,以车辆行驶姿态、碰撞后加速度为指标,确定了最不利碰撞位置为波形梁跨中,确定了高度低于护栏的障碍物最不利高度约为40cm,低于10cm的障碍物对车辆影响较小,量化了障碍物与护栏的距离对车辆的风险影响程度,提出了基于护栏横向动态位移外延值W值的路侧障碍物危险程度判别方法,为交通工程设计人员提供了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5.
将LabVIEW引入智能车辆研究与应用领域,提出基于LabVIEW和激光雷达的智能车辆障碍物检测系统。该系统采用激光雷达探测智能车辆前方的物体,测到的距离数据经串口传输至计算机(LabVIEW)后,由LabVIEW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完成智能车辆前方障碍物检测。该系统设计了激光雷达控制、串口VISA操作、数据采集、处理及存储、直角坐标和极坐标图像、障碍物检测等程序。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是可行的,可以作为研究智能车辆技术的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很多奔驰车上装备有驻车防撞系统(PTS),用于减少车辆在驻车、倒车和低速行驶时发生撞车的概率。仪表板上有指示灯指示车辆与障碍物的距离,在车辆与障碍物十分接近时有指示灯和声音报警。  相似文献   

7.
驻车系统可以声音和图形方式告知驾驶员障碍物的位置和距离。高配车型带有倒车监视系统,如果车辆启用了倒挡,音响设备屏幕将通过后视摄像机显示车辆后面的场景,能以声音和更为直观的图示告知驾驶员周围障碍物的情况,扫除了视野死角和视线模糊的缺陷。  相似文献   

8.
基于机器视觉的智能车辆导航综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基于机器视觉的智能车辆导航是智能车辆系统的关键,包括道路检测和障碍物检测两部分。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本文主要总结道路检测和障碍物检测中的典型方法,并列出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一些智能车辆系统,同时详细介绍当前最具代表性的、美国军方研制的DEMOⅢ系统;最后指出基于机器视觉的智能车辆导航技术的研究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智能交通系统中基于机器视觉的数字车辆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描述成像模型与视觉坐标系的基础上,给出了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车道与障碍物辨识检测算法,应用预瞄转向以及车辆控制等技术手段来实现数字车辆的道路跟踪。  相似文献   

10.
针对高速公路中分带内障碍物位置安全防护能力较弱,失控车辆易直接碰撞障碍物或碰撞护栏后产生侧倾碰撞障碍物等问题,研究一种高防护能力、有效降低大型失控车辆侧倾的中分带障碍物防护低变形量护栏。采用计算机模拟仿真分析与实车足尺碰撞试验验证,其安全防护性能满足规范中SA级(防护能力≥400 kJ)的要求。并采用经验证过的仿真模型对过渡连接位置进行安全模拟仿真分析。中分带障碍物防护低变形量护栏可有效提高公路中分带内障碍物的防护水平,减少二次交通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汽车倒车测距仪能测量并显示车辆后部障碍物离车辆的距离,同时用间歇嘟嘟声报警,间歇时间随障碍物距离缩短而缩短。驾驶员不但可以直接观察被显示的距离,还可以用听觉判断车后障碍物距离的远近。特别适用于长车身车辆倒车。仪器共有三部分组成:监控器、接线盒与探测器。  相似文献   

12.
《汽车与安全》2009,(6):56-56
控制车速 遇土路上坑洼、碎石等障碍物较多时,应控制车速,否则车辆震动加剧,不仅造成车辆传动系、行走系等机件损坏,而且直接威胁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13.
考虑车辆运动约束的最优避障轨迹规划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彬  宋学伟  高振海 《汽车工程》2021,43(4):562-570
无人驾驶车辆进行障碍物规避时,须考虑车辆的运动特性以保证避障过程的安全性、舒适性、操纵稳定性等.本文中提出了一种在车辆运动约束下的避障轨迹规划算法.该算法结合障碍物的运动状态和位姿信息,在局部环境地图中对超越障碍物的期望位置进行局部采样组成离散终端状态点集,将复杂道路环境中的避障轨迹搜索问题转换为自车与状态点集之间的轨...  相似文献   

14.
汽车在行驶途中方向突然失控,这时司机千万不能慌张,应果断利用脚制动停车,但要注意不能踩得太猛太死,以免发生车辆侧滑事故。另外,在脚制动、手制动并用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地将方向盘打向有天然障碍物的地方,利用路边障碍物停车脱险。  相似文献   

15.
汽车倒车控制系统是一种智能电子监控系统。在驾驶员停车或倒车时,检测车辆侧面和后面的障碍物距离并输出方向盘转向提示,当障碍物与车之间的距离超过设定的域值及安全驾驶距离时倒车系统会发出声音报警,提醒驾驶员控制汽车与障碍物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这样一来即使驾驶员视野处于盲区也能使车辆有效躲避障碍物,避免发生碰撞,从而实现安全倒车。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驾驶安全性,在驾驶员超车或变更车道时需要提供盲区探测与警示,以dsPIC33CK32MP502单片机为核心,结合仪表盘以及FZ-SE01超声波测距模块,研制了一种车辆盲区探测报警装置。根据车辆不同的行驶状态选择探测不同的盲区,通过超声波传感器探测盲区是否有障碍物;当超声波传感器探测到盲区存在障碍物,并且障碍物与车辆的距离小于预设的安全距离时,通过报警装置及时向驾驶员提出警示。文章研制的装置具有功耗小、灵敏度高、成本低廉、布置方便的优点,有效的保障了驾驶安全。  相似文献   

17.
罗斯维尔车辆避撞系统公司(Roswell GA-basedCollision Avoidance System Co.)开发的新型Blind-Sight车辆避撞系统使载货车驾驶员具备了盲区声纳眼睛。该系统能够给中型、重型载货车驾驶员提供障碍物探测信息。该公司的执行副总裁弗利德利克·H·哈罗维尔(Frederick H.Hallowell)声称“如果出现障碍物,该系统能让驾驶员知道。如果有一个障碍物,该系统能准确地确定其位置并避开它。” 该Blind-Sight避撞系统的控制组件安装在载货车驾驶室内的仪表板、地板或天花板上。一台信息微处理机处理由声纳传感器和具有电子设备的侧面反射镜收集的信息。当一个障碍物处于该车辆的行驶路线上时,该  相似文献   

18.
针对车辆在经过限高杆或拱形桥洞时,频繁发生碰撞事故,造成车顶严重受损以及道路公共设施损坏的情况,文章进行了基于双目激光的车辆限高障碍探测技术研究,通过研究确定双目激光传感器的安装方式,结合双目激光测得的距离差分信号和基于时间域的距离曲线相关程度,进行探测算法研究,判断车辆是否能够安全通过限高障碍物。并通过试验验证了系统设计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视认距离法是研究隧道入口行车安全的重要研究方法。基于驾驶员正常驾驶中,不同眼动行为的区别,利用眼动仪采集的视点坐标,提出了一种确定实车实验中视认距离的方法。利用典型实验数据,通过视点坐标的速度变化,确定开始发现障碍物的时刻,即开始视认的时刻。通过眼动仪前置摄像头视频,确定障碍物经过驾驶员的时刻。两时刻作差,得出从发现障碍物到经过障碍物的时间,乘车辆匀速行驶的速度,得出视认距离。该方法充分利用了眼动仪的视点采集技术,为研究自然驾驶实验中的驾驶员视认行为,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为了减少货运车辆向右变道和车辆右转弯时因存在盲区发生车辆、行人、障碍物等碰撞事故的可能性,设计一种货运车辆右侧盲区监测预警系统。采用在货运车辆右侧前、中、后3个位置安装摄像头传感器,并设计可调右侧盲区监测系统新型摄像头安装支架,进而与盲区监测全景图像拼接算法配合,进一步提高了货运车辆右侧盲区的全面监测能力。该系统可为驾驶员提供预警和安全辅助支持,可以有效避免因货运车辆右侧盲区而导致的交通事故,提高行车安全,而且系统结构简单、成本较低、易于布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