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城市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系统协调评价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分析城市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系统协调的特征,可知相关研究应从规划协调、运营协调两个方面着手,建立两种公交系统的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这对于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的线网规划和运营管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3.
为了制定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的合理票价,利用不同出行方式下的出行耗时和出行距离,确定了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之间的客流争夺区域.然后利用Logit模型,用相对比较容易量化的广义费用函数来代替模型中的效用函数,从而建立了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竞争模型,形成在不同出行距离下的票价与分担率曲线,提供出行距离与票价制定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4.
城市居民的公交出行特性与居民的出行目的、到目的地的距离、步行至公交站点的时间、乘坐公交车需要换乘的次数和拥有的私人交通工具密切相关。通过回归计算得到量化居民公交出行决策模型,能更好地把握城市居民出行的特性和公交现状之间的关系,为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在铜陵市居民公交出行调查的基础上,计算得到了模型的各个参数值,并进行了影响因素的显著性分析,该模型在城市公交出行决策分析上具有很好的适用性,也为城市居民的出行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针对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之间的竞合关系及其发展演变问题,结合2种交通方式发展过程中的生态学特征,以种间竞争Lotka-Volterra模型为基础,建立了具有自适应性的交通方式间竞争演变模型。通过对该模型平衡态的稳定性分析,探讨了2种交通方式演化的内在动力机制以及不同平衡态的演化路径。并以上海、南京和西安为例,验证改进模型的可行性和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与标准Lotka-Volterra模型相比,改进的模型更接近于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实际竞争演化,上海、南京和西安3个城市模拟数据的相对误差分别降低了2.96%、17.51%和29.39%;不同交通环境下,2种交通方式间具有不同的竞合效应,造成竞争系数等因素涨落,进而波及到2种交通方式的竞争演变,使得平衡态发生突变,跃迁到更为协调有序的新平衡态。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无人驾驶公交缺少乘客接受度定量描述方法的问题,在整合型技术接受模型的基础上,通过使用意向及使用行为探讨乘客接受度,构建了无人驾驶公交乘客接受度模型.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以及各因素对无人驾驶公交使用意向及使用行为的作用大小. 最后将模型应用于重庆市公交出行者的实例分析中,结果表明,感知风险(-0.89***)和个人创新性(0.72***)对无人驾驶公交使用意向最为显著,而使用意向对使用行为起着决定性作用(0.98***),并分析了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对各影响因素调节作用的显著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无人驾驶公交缺少乘客接受度定量描述方法的问题,在整合型技术接受模型的基础上,通过使用意向及使用行为探讨乘客接受度,构建了无人驾驶公交乘客接受度模型.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以及各因素对无人驾驶公交使用意向及使用行为的作用大小. 最后将模型应用于重庆市公交出行者的实例分析中,结果表明,感知风险(-0.89***)和个人创新性(0.72***)对无人驾驶公交使用意向最为显著,而使用意向对使用行为起着决定性作用(0.98***),并分析了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对各影响因素调节作用的显著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与轨道交通相配套的常规公交规划方法,着重于平行和垂直公交线路的调整优化以及对重合线路的简单删减,未全面考虑轨道沿线城市用地布局和发展特征以及客流流向对公交线路调整的影响。从人性化的公共交通理念出发,对轨道沿线区域进行划分,并对城市中心区和基本建成区内大量重合公交线路进行区分,提出不同区域和重合度下的常规公交配套规划方法,并给出具体的工程实例。  相似文献   

9.
基于巢式Logit模型的公交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城市机动化水平的逐渐提高,城市交通和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大,提高大容量公交系统的服务水平,增加其吸引力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北京市第三次居民出行调查数据,从个体出行行为的角度分析城市居民公交出行的特征和规律;同时,采用巢式Logit模型方法,建立了基于时间的交通方式选择模型,...  相似文献   

10.
为提升公交系统运输效能与服务质量,并针对以往仅从网络流量或土地利用单 一角度求解枢纽最优布局问题的局限性,从解析枢纽“服务分区”特性入手,建立“枢纽服 务分区、线路干支分离”的城市常规公交枢纽布局优化模型;进而基于网络解构思想简化 模型复杂度、探索最优求解算法并加以实现;最后结合苏州工业园区实际案例验证模型 与算法普适性,并对模型的关键参数进行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引入“服务子区”概 念可以从系统最优角度实现交通需求与土地利用互动的数学表述,因而可更科学客观地 反映城市公共交通网络服务的实际特性与公交枢纽规划实践.  相似文献   

11.
针对既有研究多关注于公交站点和交通枢纽等相关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亦或是地形和气候等自然环境因素,而较少从建成环境支持系统的整合性框架视角辨析其对老年人公交出行便捷性的影响,本文通过构建建成环境与老年人公交出行便捷性的多阶层线性模型,甄别影响老年人公交出行便捷性的关键性个体与建成环境要素。研究发现:年龄增长对老年人公交出行便捷性的制约明显,受教育程度和居住年限可以缓解因生理性衰弱导致的老年人交通环境适应能力不足,男性老年人较女性老年人公交出行便捷性感知更强,而空巢与否无显著相关性。连通路径层面的交叉口密度、路网密度、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及公共服务设施密度是影响老年人公交出行便捷性的关键性建成环境要素,其中,交叉口密度会加剧年龄和居住年限属性对老年人公交出行便捷性的限制,而路网密度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公共服务设施对男性老年人群体更具影响,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老年人群体则表现出对连通路径NDVI的更高品质要求。  相似文献   

12.
随着西安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地面公交如何与之更好地衔接、方便市民换乘,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3.
为了深入分析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改善城乡公交服务质量,提升乘客满意度.以新疆某县域为实例进行问卷调查,选取公交环境感知、公交便利度感知和公交运营感知为影响乘客满意度的潜在变量,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检验所选测量变量对相关问题的解释能力,基于结构方程模型(SEM)提出假设,构建了城乡公交一体化满意度评价模型.在模型适配度良好的基础上,分析了模型运算结果并提出相应优化措施,结果表明:公交环境感知、公交便利度感知、公交运营感知对满意度均为直接正向相关;公交便利度感知对满意度的影响程度最大;缺少城乡公交信息平台是影响便利度的主要因素;依次提升乘车舒适度和司乘服务质量可有效提高乘客满意度和提升城乡公交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公交车辆拥有率和公交运营线网密度为公交投入变量,以城市居民公交出行比例和居民年均乘公交次数为产出变量,通过对国内不同城市的有关公共交通数据进行二元线性回归,从而得到公交投入和公交出行率之间的数学模型,并以合肥市为例进行模型的应用分析.  相似文献   

15.
传统TOD模式提供了一条土地与交通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我国很多大城市结合自身情况在规划中引进TOD理念,取得了成功的实践经验。对于正在蓬勃发展的小城市,应当建立常规公交引导的TOD模式,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传统TOD模式提供了一条土地与交通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我国很多大城市结合自身情况在规划中引进TOD理念,取得了成功的实践经验。对于正在蓬勃发展的小城市,应当建立常规公交引导的TOD模式,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传统TOD模式提供了一条土地与交通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我国很多大城市结合自身情况在规划中引进TOD理念,取得了成功的实践经验。对于正在蓬勃发展的小城市,应当建立常规公交引导的TOD模式,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城市轨道交通与驻站常规公交衔接调度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衔接难问题,本文从运营成本费用与出行者的出行费用最小化出发,对驻站常规公交协调发车间隔进行优化,建立城市轨道交通与驻站常规公交系统之间的衔接调度组合优化数学模型,并设计遗传模拟退火算法对该模型进行求解,通过多次仿真运算,结果分析表明该模型及算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9.
传统TOD模式提供了一条土地与交通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我国很多大城市结合自身情况在规划中引进TOD理念,取得了成功的实践经验.对于正在蓬勃发展的小城市,应当建立常规公交引导的TOD模式,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在进行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运营优化时,需要对客流进行分析,其中确定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的吸引范围属于关键性问题。考虑到不同用地性质的轨道交通站点承担的交通功能不同,对城市轨道交通的站点进行分类,建立基于聚集效应的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客流吸引范围模型,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得到轨道交通站点对常规公交客流的合理和最大吸引时间,从而确定不同类型站点的客流吸引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