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是坚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可、尊重、敬仰与传承、发扬、创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构成及其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坚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因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而不断进行创新,增进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2.
经略海洋、盛世起航.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我国在这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提出了海洋强国的治国理政新方略,从文化自信的视角展开对海洋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时代内涵研究迫在眉睫.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坚信向前看能用本民族文化来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向后看能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文化自信的关键就是热爱与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文化自信的实质就是坚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新时代需要从中国国家安全与国家发展战略的现实需要的新高度加强对航海院校加强海洋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是高职"概论"课教学重要内容,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主渠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教学以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为目标和重点,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构建学理性的教学内容体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彰显理论的文化魅力,用具有文化特色的实践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践行文化自信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定道路、理论、制度"三个自信",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根本所在。道路自信是根基、是方向,理论自信是灵魂、是动力,制度自信是支撑、是保障。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行动指南,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为根本保障。推进文化强国建设,需要充分发挥大学文化的引领作用和辐射功能。  相似文献   

5.
思政课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主阵地,文化自信的融入可以有效丰富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形式,引导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力量。但在高校思政教育与文化自信培养的现实融合中面临诸多实践困境,需要不断加强学生对文化自信的理解与践行,推动高校思政课程教学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结合民族工作的历史情况和现实需求提出的要求。这一论题具有哲学上的理论依据,也在实践中焕发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联合体”思想,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学根基,自古以来在中华民族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大一统”和“家国同构”的哲学思想,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中国哲学源流;现代政治哲学“权利与共同体塑造”的观点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哲学原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哲学基础。要深刻揭露和深入批判资本主义错误思潮、“传统文化中的‘大民族主义’思想”和西方错误的政治哲学立场等危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观念。要在马克思主义“联合体”塑造的制度实践与文化实践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文化实践与经济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繁荣的治理实践中,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学基础从观念走向现实。  相似文献   

7.
文化即思维意识的一种情态,是人的思维意识的表露性反映,同时也是一种具体存在。对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里特指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则是在中华民族的伟大进程中,产生的具有深刻影响力的具体存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论文认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依法治国的重要载体,为依法治国提供丰富的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是丰富依法治国内容和方法的重要途径,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进程中起重要地积极作用。通过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解读,深刻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凸显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依法治国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贯彻"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以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重要论述,坚定文化自信,进一步深化行业核心价值体系主题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推动  相似文献   

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价值基础,是新时代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需求,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径。通过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提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坚持第二课堂品牌育人工程;发挥社团育人功效,拓展思政教育载体;建设实践育人基地,提升育人亲和力;发挥新媒体育人作用,提升育人实效等路径,使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双向融合,培养高职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重大实践课题,必须找到植根于中国人内心的精神文化根脉,才能真正落地生根,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正是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诉求。做好优秀传统文化顶层设计,传承民族血脉、发挥时代价值,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撑和价值引领。  相似文献   

11.
<正>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结交流2019年广东省交通运输文化建设成果,推动交通运输文化繁荣兴盛,提升企业的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增进交流与合作,由广东省交通运输协会主办的  相似文献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石,是进行课程思政的底蕴和根脉。结合专业背景、课程内容、课程进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拼搏精神以及传统美德与内燃机专业英语课程内容融合,实现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以助高职学生践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3.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之一.南海神文化见证了我国海洋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也为我国二十一世纪由大陆而海洋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厚重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华夏子孙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领悟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昌盛不仅体现为政治、经济的话语权,还表现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以及对优秀民族文化的自信。在南通市的地方高校中,传统文化的教育与普及大致通过公选课与文化社团等途径实现,对促进大学生的品德修养有所裨益,但依然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如能建立健全传统文化课程设置的保障和激励机制,完善优秀传统文化微信公众号的平台建设和内容推送,与思想政治课有机融合,将能更好地促进南通各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增进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5.
进入90年代,党和政府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十分重视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反复强调对于学生要进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民族传统文化、民族优良传统、传统美德的教育。这不仅是党和政府思想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学校教育、尤其是学校德育的历史新任务。一、重新认识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价值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高层次的中国文化传统,它是中国文化结构中的灵魂,包括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情感、民族性格等等。民族凝…  相似文献   

16.
正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断坚定"四个自信",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着力推动"四个转变",忠实践行"两个绝对",结合西宁公交实际,多措并举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热潮,写好西宁公交"奋进之笔",为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幸福西宁公交转篇章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17.
中国精神的话语具有确证中国精神存在、推动中国精神发展、实现中国精神现实性的重要作用。然而,现实生活中,中国精神的话语却没能完全承担起对中国精神进行言说与建构、转化与发展、预设与共享的任务。中国精神的话语应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土壤上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表达中国人在革除现代性流弊时的价值主张,为解决人类发展的问题贡献中国智慧。要使这一话语样态被不断重复、评说,必须抓住三个主要环节:一是围绕中国精神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理论建构,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话语融通,三是中国精神的理论话语与中国人民生活世界的深入对接、交汇与整合。  相似文献   

18.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形成,有其哲学逻辑、主体逻辑、历史逻辑、文化逻辑。就其哲学逻辑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形成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就其主体逻辑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体选择,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中国历史文化根基的主体选择,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中国人民美好生活追求的主体选择,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体选择;就其历史逻辑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国悠久绵延历史的必然产物,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必然产物,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然产物;就其文化逻辑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华优秀文化基因的现代性呈现。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长期生活实践的历史沉淀,对人们的生活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因此需要对其进行传承与发展。本文主要以高职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学生的影响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方位"立德树人"育人教育理念的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新时代高校核心工作。中华传统家风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育人的必然诉求。鉴于高职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特殊性,将高职院校所在地的传统家风文化与思政课程、校园文化及第二课程建设相融合是高职教育开展家风文化与思政教育无缝衔接的有效途径,这样既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点,也为学生从思政教育视角了解所在城市的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