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操作对隧道机电系统质量的影响及施工组织原则,公路隧道敷设电缆的施工安装,公路隧道机电端头和灯具施工安装。本文借鉴某沈海复线高速公路隧道配套机电系统施工建设实例,对公路隧道配套机电系统施工质量控制及环保照明参数设置问题开展研究探讨,以为同类工程应用提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高速公路隧道机电设施数字化和物联感知系统,将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有效应用于高速公路隧道的安全运营和维护管理中,并通过机电系统管控一体化,动态感知各种要素信息,全面提升高速公路通行能力,提高隧道设施监测与养护水平,提升公路隧道联动及协同处置能力,实现高速公路隧道机电系统管控和服务水平的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3.
通风系统是维系公路特长隧道正常服务的重要机电设施,通常设备规模和安装功率庞大,但实际建成通车后却出现较高的闲置率。为了降低通风系统规模、运营能耗和闲置率,合理的通风模式至关重要。以浙江杭绍台高速公路三座长度超过5 km的特长隧道通风系统设计为例,介绍了通风系统设计的理念。其中陈家山隧道和镜岭隧道采用了互补式通风方案,并设置小断面竖井以满足排烟长度的要求;大盘山隧道采用传统双竖井送排式通风模式,对比分析了两种不同的通风设备的设置策略,推荐首先设定隧道内的设计风速不大于交通活塞风速,进一步确定竖井尺寸和通风设备规模。上述设计理念有效降低了杭绍台高速公路特长隧道通风系统设施的安装功率,为减少今后运营期间的设备闲置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公路隧道照明系统已成为重要趋势。探讨物联网技术在公路隧道照明系统中的应用优势,解析智慧型公路隧道照明系统要求,针对现有公路隧道照明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型公路隧道照明系统。该系统采用先进的照明控制策略,根据隧道内外环境自动调节隧道内的照明亮度,实现节能降耗,并有效降低隧道照明能耗,提高照明质量,为公路隧道的安全运营提供保障,为提高隧道照明系统的性能和降低能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赋予机电系统新功能、安装新设备、增加系统功能、创新人员培训方式和改进现有的巡检管理方式等方面,制定了远程巡检管理对策,将机电技术人员完成的巡检工作改为由监控室值班人员完成,提高巡检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同时,通过创新和改进各种巡检方式和管理办法,提高机电设施的维护巡检效率及信息化水平,降低运营管理费用,使隧道机电设施...  相似文献   

6.
隧道能耗是高速公路运营期能耗的主要环节。基于隧道照明能耗、通风能耗、节能技术和隧道运营管理四个方面建立了隧道节能绩效评价体系,运用突变级数法对指标进行耦合运算,形成了隧道节能绩效评价模型,减少了运用其他分析方法得分主观性,使得评级模型更加科学。  相似文献   

7.
浅谈西宁西过境公路大酉山隧道机电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简要介绍新近通车的青海西宁西过境高速公路大酉山隧道的机电系统。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高速公路隧道机电预留预埋工程现状及存在问题,介绍了高速公路隧道机电预留预埋新材料应用实验,量化分析了用新型塑料管道替代金属管道实验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倡导"环保经济"和"绿色发展"的政策导引和支持背景下,文章通过对公路隧道系统的剖析,探讨照明、通风、供配电和消防等系统节能方式的选择和优化,对比分析了传统照明系统与新型LED照明系统的能耗及经济成本,为公路隧道节能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降低多竖(斜)井复杂运营通风系统的能耗,将运营通风多模式转换系统应用于特长公路隧道分段纵向通风中。基于隧道内回路风压平衡和通风网络理论,提出隧道通风模式初拟、极限交通承载量计算、动态化通风模式选择、射流风机台数确定及通风能耗对比优化的通风设计流程,研究多模式通风转换系统的运作方式,对比分析常规分段纵向通风方式和多模式转换通风方式的运营能耗。结果表明,隧道远期设计高峰小时交通量达到最大值3 137 veh/h时,需开启29组射流风机,此时隧道各段风速小于8 m/s;一天中31.25%的时段通过模式1即能满足通风要求,52.08%的时段需要通风模式4才能满足通风要求,多模式转换通风较仅通过模式4进行通风总功率减少20.71%;交通量小于1 726 veh/h时,3#竖井排风量可降低为93 m3/s,隧道内风机总功率可减少37.57%。  相似文献   

11.
光导照明系统是一种新型的照明装置,其光源全部取自自然光线,无需任何人工能耗,属真正节能、环保、绿色的照明方式。本文以国内首次应用光导照明系统的上海长江路隧道工程为例,对光导照明系统在隧道工程及地下空间中应用的相关技术进行了试验和研究,拟为节能环保光导照明系统今后在隧道乃至地下空间内大规模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宁波甬江沉管隧道大修设计与施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甬江沉管隧道是我国最早建设的沉管隧道,处于淤泥质软土地层和大回淤感潮河段。该隧道在安全运营11年后,对包括沉管裂缝、引道结构裂缝及渗漏水、引道横撑结构缺陷、路面结构、隧道排水系统等土建设施进行了大修设计和施工,并对通风、照明等机电系统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同时针对备受关注的沉管段沉降安全问题提出了沉降控制策略。通过大修工程的实施,改善了隧道的运营条件,提高了隧道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某浅埋暗挖大跨度隧道为例,基于隧道机电设备本身状况、运营管理体制、运营环境三方面考虑,利用AHP层次分析法与模糊数学理论,构建隧道机电系统的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建立模糊评价矩阵,进行影响因素权重的计算,得到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分配,证明了该评价体系的有效性,为类似工程的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综合考虑交通量、环境亮度、行车速度、地理环境等因素,基于隧道照明设计与控制的"全局优化"理念,采用"多模式、多等级、智能化、个性化"的控制策略,开发了能够根据公路隧道内外亮度、照度、车流量、车流特点等环境变换因素,自动进行反馈调整隧道内部照明的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估算比对同一隧道在使用节能智能控制系统前后年总能耗可知,与原有控制方案相比,节能智能控制系统综合节电30%。  相似文献   

15.
《西部交通科技》2013,(12):I0004-I0004
物联网技术降低公路配电能耗;寒区隧道冻害防治的“暖手宝”——地源热泵型防冻保暖系统;“电化学脱盐”为混凝土延寿15年  相似文献   

16.
传统隧道在进行通风时存在效率低、自然通风负压不达标、机械风机通风能耗大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文章提出了太阳能自然通风系统,该系统通过对太阳能热效率进行利用实现空气的加热,进而对"热和光进行转换利用",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本文首先对公路隧道太阳能自然通风系统设计的意义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公路隧道太阳能自然通风系统的基本原理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太阳能自然通风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针对越岭隧道由于大型山脉的阻隔而不便修建竖斜井的困境,文章以跨越天山的某特长深埋公路隧道为研究背景,提出了高速公路隧道平导运营通风方案。并通过大量的风网解算及通风系统总造价的正交设计分析,研究了特长深埋公路隧道取消斜竖井、采用平导进行通风的设计方法,分析了该隧道近远期通风机理和通风方案。结果表明:影响通风系统总造价的因素排序为:独立通风段长度、排风量、排风道面积、送风道面积;甄选的近远期通风方案很好地解决了较低交通量条件下高速公路隧道的运营通风难题;通风道长度达数公里的条件下,前段污风不宜全部从排风道排出,要充分利用大断面主隧道排风,减少能耗。  相似文献   

18.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宣布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推动碳达峰和碳中和工作。隧道工程在建造和运维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碳排放,对其碳排放进行准确量化分析与评估对推动双碳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通过LCA方法进行隧道碳排放边界划分,并建立隧道全寿命期的碳排放计算模型;依托工程实例,对隧道全寿命期的碳排放进行计算与评估。结果表明,隧道建造阶段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是材料的生产,运维期的碳排放大小与隧道长度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不同长度隧道照明区段能耗占比结果,可得出随着隧道长度的增加,隧道中间段的照明碳排放占比不断提高;由于隧道的照明设置与交通量相关,在结合粒子群算法和考虑交通量变化的因素下开展隧道照明能耗的不确定分析,结果表明,在长度为500~4 000 m的隧道中,入口段照明能耗产生的碳排放在整个照明区段中的占比十分显著,具有较高的节能减排潜力。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里程不断加快,公路项目日渐增加,隧道的规模和数量也日益增加,运营成本也逐步增大,推行节约化的运营管理势在必行。当前我国高速公路隧道运营管理过程中,机电设施、土建结构、交通特点、自然条件、经济特性是影响公路隧道节能减排的主要因素。本文首先对公路隧道节能减排的意义进行介绍,然后对高速公路隧道节能减排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对高速公路隧道节能减排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为实现对隧道交通风的充分利用,本文以某隧道为依托,对交通流状态进行分类,并建立隧道试验模型和数值模拟平台,对车队连续行驶时的隧道交通风开展研究,分析了不同车型与车速下的隧道交通风特性,探究了不同交通流状态下的隧道交通风对轴流风机的节能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充分利用好交通风对隧道通风的增压作用,可以节约相应的风机能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