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隧道施工期间砂质板岩、炭质千枚岩及绿泥石片岩等软弱围岩在地下水作用下发生软化、剥落、坍塌,继而引发支护变形侵限、喷射混凝土软化剥落、钢架扭曲失稳等灾害,以木寨岭公路隧道2号为依托工程,通过现场试验、监控量测等手段,分析地下水对深埋软弱围岩隧道初期支护结构失稳及破坏的影响,并提出了在地下水富集区,采用高强预应力锚索支护体系代替传统约束锚杆、环向注浆锚杆以及超前小导管注浆加固围岩的支护方法,降低了混凝土注浆压力及施工难度,避免因锚杆注浆不到位形成渗流通道而影响开挖围岩及初期支护强度,并通过采用高强预应力锚索加固措施,从而提高围岩自承能力及初期支护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在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软弱围岩地层,为了避免出现开挖失稳的情况,一般会使用双层小导管超前支护技术进行注浆加固。以三阳隧道为例,从施工准备、小导管设计、注浆施工、注浆异常处理等几个方面对双层小导管超前支护施工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山西省小浪底引黄工程引水干线2#隧道土洞段穿越富水含泥粉细砂地层,传统的管棚注浆等超前支护效果难以保证,通过采取超前水平高压旋喷桩对隧道围岩进行预加固,并结合掌子面注浆等措施防止隧道围岩在开挖过程中发生流塌失稳变形,并对桩体灌浆量、围岩变形监测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最终超前水平旋喷桩加固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公路隧道穿越急倾斜采空区的治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公路隧道穿越采空区的研究热点,以成渝高速公路(复线)巴岳山隧道为研究对象,介绍了急倾斜采空区治理技术现状,对公路隧道穿越急倾斜采空区治理的原则进行了总结,计算了巴岳山隧道急倾斜采空区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并结合急倾斜采空区治理实践,对隧道穿越急倾斜采空区治理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急倾斜采空区治理应首先对隧道上部采空区进行超前支护,然后对围岩塑性变形区进行加固.实践证明,利用注浆加固技术强化采空区围岩结构,并配合双层小导管超前支护措施在公路隧道急倾斜采空区治理中具有重要推广价值.巴岳山隧道采空区影响段现场监控量测结果显示,治理技术方案实施40d后,格栅拱架应力基本稳定在1.2~1.8MPa,各监测断面水平收敛和拱顶沉降总变形量均未超过40 mm.  相似文献   

5.
宝兰客专石鼓山隧道下穿茵香河段围岩以粗圆砾土、大砾石砂土为主,最小埋深8 m,河流常年流水,围岩地下水丰富,在施工过程易发生涌水、塌方、冒顶等安全事故。为保证施工安全,采用地表袖阀管注浆和旋喷桩,洞内管棚+超前小导管注浆超前加固等措施进行围岩加固,并采用三台阶临时仰拱、三台阶临时横撑法等开挖方法,控制初期支护封闭距离和时间,实现隧道变形控制,保证了隧道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6.
江肇高速公路毛毡岭左线隧道肇庆端洞口Ⅴ级围岩超浅埋且为碎石土与全-强风化泥岩的软弱围岩,针对其实际情况,施工中遵循"早进晚出"的原则提前进洞,减少了隧道施工对烂柯山自然保护区的环境破坏。隧道进洞采用了长管棚、小导管注浆等措施加固岩体,洞内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减少了隧道一次性开挖断面,施工中结合监控量测和超前地质预报及时调整支护参数,确保了隧道安全通过超浅埋段,满足了施工工期要求和对自然保护区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江肇高速公路毛毡岭左线隧道肇庆端洞口V级围岩超浅埋且为碎石土与全-强风化泥岩的软弱围岩,针对其实际情况,施工中遵循“早进晚出”的原则提前进洞,减少了隧道施工对烂柯山自然保护区的环境破坏。隧道进洞采用了长管棚、小导管注浆等措施加固岩体,洞内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减少了隧道一次性开挖断面,施工中结合监控量测和超前地质预报及时调整支护参数,确保了隧道安全通过超浅埋段,满足了施工工期要求和对自然保护区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8.
江肇高速公路毛毡岭隧道洞口浅埋段施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肇高速公路毛毡岭左线隧道肇庆端洞口V级围岩超浅埋且为碎石土与全一强风化泥岩的软弱围岩,针对其实际情况,施工中遵循“早进晚出”的原则提前进洞,减少了隧道施工对烂柯山自然保护区的环境破坏。隧道进洞采用了长管棚、小导管注浆等措施加固岩体,洞内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方法减少了隧道一次性开挖断面,施工中结合监控量测和超前地质预报及时调整支护参数,确保了隧道安全通过超浅埋段,满足了施工工期要求和对自然保护区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通过隧道塌方冒顶段施工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联伟 《隧道建设》2009,29(3):329-333
具茨山隧道右线YK37+671处由于突然出现溶洞而发生塌方,在塌方处理过程中再次发生塌方并冒顶,为降低施工影响,保证运营安全,通过运用对塌陷体进行地表注浆加固、不开挖工作室且使用跟管钻的长大管棚及配合使用注浆小导管的超前支护技术、CRD工法开挖技术、塌方段两端加强衬砌后再处理侵限段的技术和地表陷穴处理技术,结合超前地质预报、监控量测技术手段,成功通过塌方冒顶地段,对隧道塌方冒顶工程的预防和处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杨坞口隧道位于杭新景高速公路千岛湖支线古滑坡段,受围岩破碎和雨季渗水影响,施工中出现了右洞塌方。经采用动态设计法,应用喷射混凝土封闭地表雨水下渗通道,地表注浆加固地层等措施进行塌方治理和山体加固;采取超前小导管和环向小导管注浆加固围岩,强化临时支护,及时封闭衬砌等措施,并采取双侧壁导坑法进行隧道施工,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场监测数据表明该治理方案合理且行之有效,治理措施可供相关工程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对蒙文砚高速公路铳卡隧道左洞断层破碎带粉砂质泥岩条件下隧道贯通的施工技术进行研究。隧道采用单向掘进挖掘法、配合超前小导管支护注浆工法进行围岩加固、三台阶预留核心土开挖方法、破碎锤代替钻爆开挖及围岩监控量测等施工技术,确保在粉砂质泥岩条件下隧道贯通的安全性、经济性,为今后同条件下隧道贯通技术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云南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红黏土填充喀斯特地貌地区,山岭隧道施工难度大,从施工过程中的经验总结与分析,通过对隧道塌方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从防止隧道塌方和防止塌方继续扩大的处理过程与隧道继续开挖施工两个阶段,提出了喀斯特地区红黏土隧道溶洞塌方处理措施。在海德隧道K120+339~K120+327.4段溶洞塌方冒顶处治工程中,采用地表沉陷坑排水防护、塌方体注浆加固、大管棚及小导管注浆等超前支护技术,运用地质超前预报和监控量测等技术手段,成功完成了塌方冒顶段处治。  相似文献   

13.
渝(重庆)合(合川)高速公路尖山子隧道进洞,首先建立了地表排水系统,实施抗滑桩群及挡土墙治理山体滑坡;其次,洞口开挖采用超前小导管预注浆超前支护,短进尺,弱爆破,上下台阶法施工及喷锚网钢拱架加强支护.围岩监控量测等施工技术,安全进洞。  相似文献   

14.
以西汉高速酉水隧道大变形为背景,在对控制隧道软弱围岩大变形的几种典型方法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基础上,采用FLAC3D岩土数值模拟软件对其中的方法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同时结合现场监控量测和施工经验教训作出以下效果评价:①理论计算表明围岩注浆的加固效果显著,上台阶临时仰拱的效果整体优于围岩注浆;②现场监控表明围岩注浆质量离散性大;钢拱架临时仰拱控制效果最佳但属临时措施;增加常规砂浆锚杆效果甚微应慎用。最后提出了控制围岩大变形的相对经济有效的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15.
向宝山  吴枋胤  白皓  廖知勇  杨文波 《公路》2021,66(12):403-409
为了探究松散堆积体隧道的围岩变形规律及有效的围岩加固措施,以九绵高速五里坡隧道为工程依托,首先基于现场资料建立数值模型进行施工动态模拟,研究松散堆积体隧道的变形特征并与现场监测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然后依据数值模拟结果提出适宜的围岩加固措施,并应用于现场试验段验证其有效性.结果 表明:松散堆积体地层开挖时对掌子面后方地层沉降、周边收敛的影响范围为6~10 m,加强此范围内的超前预加固对围岩变形控制有较好的效果;当前断面开挖时,水平收敛及拱顶沉降会出现明显突变,初期支护、系统锚杆及锁脚锚杆应在开挖后第一时间施作.五里坡隧道现场试验段采用加强超前小导管及锁脚锚杆参数并结合地表帷幕注浆的联合加固措施后,围岩变形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6.
新扎沟隧道围岩呈薄层状、支护结构-围岩未耦合和施工不当导致复杂层状岩层塌方。结合工程实际情况,采用双排超前注浆小导管+钢拱架+喷射钢纤维混凝土联合治理塌方区域;在塌方影响区域设置监测站。监测数据显示,围岩变形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趋于稳定,表明复杂层状岩层隧道塌方治理方案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7.
几种控制软弱围岩大变形应急方法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时强 《隧道建设》2010,30(4):416-419
以西汉高速酉水隧道大变形为背景,采用FLAC3D岩土数值模拟软件对围岩注浆加固、临时仰拱加固、系统锚杆加固等方法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同时结合现场监控量测和施工经验教训作出以下效果评价:1)理论计算表明围岩注浆的加固效果显著,上台阶临时仰拱的效果整体优于围岩注浆;2)现场监控表明围岩注浆质量离散性大,钢拱架临时仰拱控制效果最佳但属临时措施;3)增加常规砂浆锚杆效果甚微应慎用。最后提出控制围岩大变形的相对合理的应急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18.
公路隧道围岩大变形是工程中常见的工程地质问题,给工程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为了研究隧道围岩大变形易造成开挖面失稳坍塌、冒顶、侵界等工程问题,以某隧道在断层破碎带处发生大变形处治过程为案例,系统归纳总结了解决类似软弱围岩大变形的工作流程及处治措施。工作流程包括:原因分析处治措施效果评价;在施工过程中通过发挥信息化施工的作用、适当加大预留变形量、合理设置支护参数、临时补强隧道衬砌、及时变更施工工法、设置超前预支护、增加长锚杆、加强防排水等综合措施,可有效控制公路隧道软弱围岩大变形。  相似文献   

19.
以两徽高速柳林2#隧道为背景,对围岩进行注浆加固分析,该隧道洞身为砂砾岩呈褐红色,泥质弱胶结,围岩稳定性差,开挖易变形坍塌,鉴于现场工程实际情况,根据经验推算及理论推导,围岩加固采用2种注浆方式,包括隧道径向全断面注浆和掌子面拱顶小导管超前预注浆,经掌子面观测、地质雷达图像、监控量测数据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围岩注浆后在衬砌背后及拱顶形成一定厚度的稳定保护圈,从而提高了围岩自承能力,避免了衬砌因围岩压力过大而发生变形破坏,为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针对密兴路改建工程火郎峪隧道变形事故,结合粘土围岩特性,对隧道变形段采取临时加固、注浆加固、增设刚拱桥、超前小导管加固等多种方法综合处理。结果表明,采用综合处理方法能有效防止隧道围岩变形的继续发生.保证隧道围岩的整体稳定性。确保隧道安全施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