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研究某油田长输管道土壤腐蚀性,利用BP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并借鉴相关标准的做法,选取土壤的自然电位、含水量、Cl~-质量分数、SO_4~(2-)质量分数、土壤电阻率、氧化还原电位、pH值作为评价指标,构建土壤腐蚀性GA-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在土壤腐蚀性评价中适用且更准确地反映了土壤的腐蚀特性,有助于掌握长输管道的土壤腐蚀状况。  相似文献   

2.
大断面黄土偏压隧道穿越边坡时,由于隧道开挖断面大,施工频繁扰动土体,容易诱发滑坡、崩塌等工程风险。文章结合对隧址边坡进行预先加固的具体工程试验段,以边坡的稳定性计算为核心,选用改进的强度折减法,同时考虑抗拉强度指标与抗剪强度指标的折减;利用FLAC3D建立三维数值模型,模拟分析短台阶、CD、CRD三种施工方法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工程实践表明:在大断面偏压黄土隧道开挖侧边坡潜在滑面不明确情况下,用改进后的强度折减法,分析开挖对侧向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其结果与实际情况比较符合;隧道连续开挖对侧向边坡稳定性影响明显;在边坡支护情况下,综合各项因素,大断面偏压黄土隧道宜采用CRD法开挖。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公路路基建设水平,文章从干土溅散、泥浆溅散、层状侵蚀等方面分析了路基边坡冲刷机理,提出一种新型纤维加筋土固坡技术.以抗剪强度和渗透系数为评价指标,开展室内剪切试验、变水头试验、电镜扫描试验,研究了加固土抗冲刷性能,并依托某公路路基边坡,探讨了降雨对加固土径流强度和产沙量的影响规律及加固土对边坡整体稳定性的提升效...  相似文献   

4.
文章应用层次分析法对广西全桂路、桂阳路边坡植被景观状况进行了评价,通过AHP模型的建立及求解步骤,以坡度、坡长、坡高、植被盖度、土壤或母质状况以及水土流失状况构成的评价因子和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全桂路段边坡植被景观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关处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土质路堑边坡在降雨入渗条件下的稳定性,文章以广西桂三高速公路高架桥右侧某土质路堑边坡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分析软件,建立相应的数值分析模型,描述了土质路堑边坡在降雨入渗条件下的渗流场演变规律,揭示了渗流作用下土质路堑边坡的稳定性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降雨入渗条件下,边坡土体体积含水率随降雨入渗量的不断累积而逐渐增加;受渗流演变规律的影响,塑性区在边坡内部形成,并随降雨历时的增加,逐渐向边坡内部拓展;研究历时内,边坡安全系数从1.56减小到了1.12,边坡的稳定性受降雨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为了深入了解半干旱区路域边坡生态恢复初期土壤一植被系统演替特征,文章以山西太原绕城高速边坡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为对象,结合对该示范工程边坡土壤一植被所开展的连续6年的野外定点生态监测实践,运用室外监测和室内数据分析,研究了土壤肥力、植被群落等特征指标的动态变化规律,为半干旱区公路边坡植被恢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综合评价法进行高速公路的路径规划,建立一种基于AHP-熵权法的公路选线模型,从而降低规划过程的复杂性。以河北沿海高速唐山段为研究对象,选取土地利用类型、坡度、坡向、水文、断层、土壤类型、GDP、旅游资源和生态敏感度九种地理指标评价因子,分别建立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的高速公路选线方案决策模型,并结合两种方法建立综合评价模型生成最优路径与原路径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结合两种评价方法生成的最优路径与原路径有较高拟合,基于AHP-熵权法的高速公路选线模型在对比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8.
计算黄土高边坡稳定性时,常采用圆弧法来计算边坡的稳定性。传统的圆弧法计算边坡稳定性时并没有考虑到边坡平台宽度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从而计算得出的安全系数与实际情况会有一定的误差,因此,本文建立黄土边坡破坏模型,研究得出了坡顶面坡率及层状黄土的台阶宽度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对公路边坡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广西南友高速公路K131+050~K131+390处右侧上边坡为试验路段,进行高速公路土质边坡绿化树种的比选试验,介绍了参试树种的选择原则,分析了所采取的种植技术措施,并对各参试树种在不同试验点的适应性和生长表现进行了观察测定,筛选出适合砖红性土壤高速公路上边坡种植的树种。  相似文献   

10.
以庐山西海高速公路为研究对象,对公路周边土壤中的铅、铜、锌、镍含量进行了检测。用单项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教法对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路段周边土壤铅和锌污染处于非污染状态;铜属于非污染~中污染;综合污染指数为1.65,属轻污染;镍属于非污染~中污染,综合污染指数为0.95,属非污染。这表明庐山西海高速公路已造成了公路两侧农田土壤一定程度的重金属污染。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天山公路沿线的生态环境特点,综合分析了公路改扩建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运用生态恢复的理念,根据边坡所属的不同地貌类型和不同的地质条件,对公路沿线的气候特征、植被状况、土壤情况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对天山公路沿线的边坡和取弃土场,因地制宜的采取相适应的恢复措施进行了方法和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南宁外环高速公路的膨胀土(岩)路堑边坡为对象,基于边坡破坏的原因及特点,开展了膨胀土(岩)边坡的土性试验,并针对边坡的不同特点,提出了坡脚矮挡土墙+浆砌片石骨架+铺两布一膜、土工格栅柔性支护、土工格室柔性支护等多种不同土工材料的边坡支护处治方案。工程实施表明所采取的方案措施能经济有效地解决南宁外环高速公路的膨胀土路堑边坡问题。  相似文献   

13.
沉降和收敛是造成黄土隧道施工缓慢的重要因素,采用三台阶预留核心土施工对该类型围岩隧道有较好的效果.文章通过马家坡隧道工程事例,介绍黄土质隧道综合施工技术,其成果可供同类隧道工程施工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4.
如何科学认识和把握城市交通发展状况至关重要,本文从城市交通综合发展状况和交通供需发展状况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探讨,首先,考虑了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机动化、公共交通、交通秩序和交通事故等指标,构建了城市交通综合发展指数模型,用以从城市交通供需情况、交通秩序程度和交通安全状况等方面定量化衡量城市交通发展水平。其次,选取了城市常住人口、城市汽车保有量作为城市交通需求指标,城市建成区面积、道路里程、公共汽电车数量和轨道交通里程作为城市交通供给指标,构建了城市交通供需发展指数模型,用以从城市交通供需平衡角度定量衡量城市交通供需发展关系。最后,选取我国36个大城市为研究对象,对城市交通综合发展指数和交通供需发展指数进行了测算分析。  相似文献   

15.
论述了公路边坡破坏的主要型式与机理,并对公路边坡常见的防护形式作了简单介绍,如植物防护、框格防护、护坡、封面、护面墙等,在目前,公路防护工程设计要紧紧抓住设计对象的土质、水文、气候等特点,灵活采用不同的防护型式,确保公路边坡稳定、安全、环保.  相似文献   

16.
文章依托某预制拼装综合管廊工程,采用等待土弹簧模型和接头平面转动模型建立节段预制综合管廊梁单元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土质、接头刚度变化对结构模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节段预制综合管廊结构进行模态分析以及动力分析必须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一定接头刚度范围内,接头刚度对预制管廊结构纵向漂移、横向漂移、一阶横向振动、竖向漂移以及一阶竖向漂移等主要阵型影响很小;一定地基弹簧刚度范围内,结构主要频率随着地基土弹簧刚度增大而增大,主要阵型对土质类别最为敏感,在动力分析计算中应该着重考虑。  相似文献   

17.
文章探索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项目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确定方法,运用全生命周期理论对项目管控机制进行分析与研究,并结合广西柳州(鹿寨)至南宁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和利用试点工作,分析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在项目评价中的实际应用。研究表明:(1)在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项目过程评价中,应围绕指标体系的选择及权重确定方法进行研究探索;(2)在土壤剥离利用全生命周期阶段中,应加强前期部署勘察规划,夯实耕作层剥离工作基础,规范施工工程工艺,用好剥离土壤资源。  相似文献   

18.
以京新高速公路TJSTFH-1段公路建设过程中工程创面三种处理方式(A:表土资源再利用进行生态恢复;B:深层土资源再利用进行生态恢复;C:裸露坡面无防护)植被与土壤的动态监测,探索了工程创面在不同处理措施下土壤质量状况、微生物活性状况与植被状况动态变化。认为工程建设过程中表层土壤是工程建设后期进行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的重要自然资源,其在N、P、K、有机质含量与微生物活性等土壤肥力指标上优于人工开挖的深层土壤,并且从时间尺度上,其理化性质与生物学性状明显优于深层人工开挖土层土壤,因此在工程开发过程中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进行有效的资源再利用。  相似文献   

19.
文章针对特殊土质的峡谷地段公路施工难题,以广西靖西县某公路边坡支护工程为例,对常规的施工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提出了实施超高脚手架与悬挑型钢协同承载、下部排桩柱锚杆网喷混凝土复合施工、上部锚杆网喷混凝土应力分散等创新组合的峡谷边坡关键施工技术,为峡谷段公路膨胀土边坡施工提供参考经验。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利用FLAC3D模拟软件,对比分析了均质土坡与土岩二元结构边坡微型桩群在不同峰值加速度工况下的动力特性,结果表明:滑体、滑床均为土质的滑坡与滑体为土、滑床为基岩的滑坡数值模拟所得到的桩身弯矩均呈类"S"状,当加速度值在0.2~0.5g区间时,前者最大弯矩值范围为23.8~82.4kN·m,后者为21.5~87.2kN·m,两者差别明显,比较微型桩在三排布置条件下的弯矩值,动力作用下微型桩承受的弯矩大小为后排桩中排桩前排桩;在均质土与土岩二元结构边坡中,滑体段微型桩应力差值呈正三角形状,滑床段为倒三角形状,前者微型桩桩身弯曲变形整体随土压力变化而发生变化,后者微型桩在滑面附近发生剪切破坏;不同峰值加速度(0.3~0.5g)工况下,得到两种边坡微型桩的推力分担比例为0.56∶0.30∶0.14和0.51∶0.28∶0.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