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高速公路意外事件影响下的车辆跟驰模型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应用智能主体技术,针对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意外事件影响下的车辆跟驰行为,建立了基于智能主体的车辆跟驰模型,利用西部高速公路交通调查统计的数据,对车辆主体的间距愿望进行了定量分析,利用比例微分控制确定车辆主体的加速度响应,建立了不同加速度队列的逻辑意图,使模型的加速度响应符合车辆的动力特性。利用开发的EAD-Simulation系统,在特定和随机两种不同过程下对模型进行的测试表明:利用智能主体技术描述高速公路意外事件影响下的跟驰行为,可充分发挥其个性、自治性和自适应性的特点,在主体的属性描述中利用比例微分控制“类阻尼”的特性,可有效地对车辆主体的稳定性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2.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介绍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包括:收费系统、监控系统、通信系统、供配电系统.主要负责对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和数据参考,是高速公路营运、管养和维护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陈斌 《交通标准化》2007,(1):129-134
试验表明,基于一维连续小波变换、一维离散小波变换和二维离散小波变换建立的高速公路意外事件检测模型原型具有优良的检测性能,检测在Califonia8#基础上提高了195%,同时检测时间缩短为原来的3.4%.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现有和原有高速公路监控系统视频传输方案的优缺点,提出了高速公路监控系统的全程监控数字化传输设计,能有效提升高速公路运营维护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为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和风险控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管理层提供了更加便捷的管理平台.  相似文献   

5.
刘辉 《黑龙江交通科技》2007,30(11):120-121
高速公路通信系统是高速公路建设中的重要配套项目和基础设施组成部分,它为高速公路各级部门的运营、管理以及沿线设立的收费、监控系统提供话音、数据和图像的传输,是实现高速公路快速、安全、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介绍了黑龙江省高速公路通信系统功能框架及系统构成。  相似文献   

6.
高速公路通信系统是高速公路建设中的重要配套项目和基础设施组成部分,它为高速公路各级部门的运营、管理以及沿线设立的收费、监控系统提供话音、数据和图像的传输,是实现高速公路快速、安全、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介绍了黑龙江省高速公路通信系统功能框架及系统构成。  相似文献   

7.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存在着科技含量高、系统复杂、造价高等特点,加上目前高速公路快速发展的现状,这就要求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正常运行来保证高速公路快捷、安全、高效运营管理,而保障机电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是为机电系统提供良好的维护与维修。  相似文献   

8.
根据对厦蓉高速公路格龙至都匀段监控系统运营情况进行调查,分析道路条件、气候条件、交通量及服务水平,结合贵州省相关规划、规范以及公安交警提供的特殊路段设置要求,对厦蓉高速公路格龙至都匀段高速公路监控系统进行外场高清视频监控点改造增设方案设计,为高速公路监控改造、优化资源配置、提升高速公路服务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概述 高速公路在我国有着20年的发展历史,高速公路的建设速度创下世界高速公路史上的奇迹,伴随着高速公路的延伸,高速公路内部的信息化和提供人性化的出行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而,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建设的创新与发展也越来越重要.对于高速公路的机电系统建设而言,主要分为收费、监控、通信三部分.  相似文献   

10.
本系统采用Hough变换与ZigBee传输技术,建立高速公路供配电设备远程数据采集和信息管理系统。用以监测高速公路供配电设备的运行状态,可对高速公路收费系统、通信系统、隧道通风照明系统、监控系统及办公、生活设施等的电力设施提供有力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1.
基于互联网数据城市快速路地点安全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有的城市交通安全分析主要考虑人财物的直接损失,却忽略了事故产生的交通延误等间接损失,同时也较少利用互联网海量数据进行分析.本文建立了基于互联网文本数据的城市交通事故属性模型,采用模糊系统聚类法划分事故交通影响等级,构建了基于绝对事故次数、损害后果和交通影响的等效事故次数模型,并将其应用于累积频率曲线和K-means聚类的城市快速路地点安全组合评价方法中.北京市快速路地点安全评价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可有效地将互联网安全文本数据应用于城市交通安全分析中,分析结果可为城市交通安全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赵鑫 《交通标准化》2013,(13):21-23
从高速公路出入口区域事故预防入手,针对车辆在高速公路上违法变道、违法停车这两种主要的危险行车事件实施监控与预警,并按照减少交通安全事故的标准,对高速公路出入口的监控预警系统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在高速公路出入口安装危险行车事件监控与预警系统能够有效地降低高速公路上的交通事故,同时有助于事故的快速解决与执法监管。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高速公路减速波事故的前兆交通特征,选用了美国I880 高速公路的一条路段的交 通流数据和事故数据,从减速波事故的产生机理出发,通过跟驰行为的安全条件,推导出减速波事故前兆特征因子的交通状态表达方法。分析发现,高速公路上下游速度差和上游交通密度是减速波事故的两个前兆特征因子,上下游速度差和上游交通密度越大,高速公路减速波事故发生的 概率越高。基于此,描述了减速波事故发生概率与高速公路上下游速度差和上游交通密度的数学关系,并进一步建立了减速波事故概率模型,应用所采集的数据拟合了提出的事故概率模型。结 果显示,模型的拟合度为0.673,说明减速波事故发生概率与其前兆因子存在正相关关系,预测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真实概率的大小。  相似文献   

14.
为准确识别影响山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伤害程度(TAIDME)的相关因素,本文构建随机森林朴素贝叶斯-耦合度模型(RFNB-CDM)对其进行研究。首先,处理2016—2020年云南省1760起山区高速公路事故数据,综合考量后,将涉及事故信息、道路信息、肇事机动车辆信息及驾驶人信息等4类18个相关因素作为初始特征进行研究,使用RF模型进行特征提取,并得到各因素对于山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严重程度(TASME)的重要性排序;其次,将新特征输入 NB 模型,对TAIDME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为改进原有模型不能对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准确刻画的缺点,本文引入耦合度模型并进行实例验证分析。结果表明:RFNB模型相较于RF和NB模型,得到的预测结果更加精确,分类性能分别提升5.56%和14.79%。其中,追尾碰撞、18:00-次日 6:00、事故车辆数2辆、下坡段、夜间无路灯照明、货运、大中型货车和直行匀速这8类因素存在时更易加重TAIDME,追尾碰撞和直行匀速这两类因素发生耦合作用时,最易导致重大伤害事故; 道路表面干燥、路侧金属防护和中央绿化带隔离这3类因素存在时可降低TAIDME,路侧金属防护和中央绿化带隔离这两类因素发生耦合作用时TAIDME最低。研究结论可为山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预防及降低山区高速公路事故发生后的伤害程度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与普通高速公路相比,山区高速公路的交通安全问题更为突出.鉴于此,分析现阶段山区高速公路事故多发的原因,研究山区高速公路的线形设计、视觉和气候等方面的因素对交通安全的影响,探讨减少山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具体措施,以达到加强安全管理、降低交通事故率、减少经济损失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调查及其原因的分析,发现我国高速公路护栏在设计、布置等方面仍存在不合理之处,这也是导致或加重交通事故的原因之一。针对这种情况,参考美国高速公路护栏的设计经验,与我国现有的高速公路护栏进行了比较分析,为建立适合我国高速路况特点的护栏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张景峰 《交通标准化》2009,(17):110-113
大雾天气导致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发生率是极高的,而且易发生恶性交通事故,这给高速公路行车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和灾害。因此做好大雾天气高速公路行车的安全工作,除驾驶员应该遵守法规、掌握必要的技能外,如何进行交通管理和必要的预防措施也显得非常重要和迫切。  相似文献   

18.
高速公路夜间的交通事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白天。对长松高速公路实验路段按照平曲线半径和纵坡值进行分类,通过实地行车实验,得到不同行驶速度下白天和夜间驾驶员对交通标志的识别距离数据。结果表明,驾驶员的昼夜识别距离随着行驶速度的增加而降低,曲线路段夜间对驾驶员的识别距离影响较白天显著,在曲线路段不同行驶速度下的夜间识别距离均小于白天。研究结果可以为我国高速公路交通管理部门制定夜间车速限制标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国内多条八车道高速公路为研究对象,收集交通事故数据,分析多车道高速公路的事故率、事故形态、车道分布特性,并对比分析扩建前后的安全水平变化。以典型事故多发路段为切入点,从道路线形设计方面查找诱导事故多发的原因,最后为多车道高速公路的设计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20.
高速公路事故是导致城市高速拥堵的主要原因。对交通事故持续时间的研究有助于提高高速公路服务管理水平。鉴于此。介绍当前高速公路事故清理时间影响因素以及清理时间预测模型的相关研究,总结不同预测模型的优缺点,提出未来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