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EGFR和C-erbB2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EGFR和C erbB2蛋白与非小细胞肺癌 (NSCLC)的临床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 35例NSCLC患者及 7例非癌肺疾病患者组织标本中EGFR和C erbB2蛋白的表达。结果 EGFR和C erbB2蛋白在 35例NSCLC患者中过表达率分别为 6 5 .7%和 5 7.14 % ,且其过表达与NSCLC患者的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5 ) ,其中C erbB2蛋白过表达主要与肺腺癌患者的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呈显著正相关。EGFR或 /和C erbB2蛋白过表达的NSCLC患者生存期短、预后差 (P <0 .0 5 )。结论 EGFR和C erbB2蛋白过表达与NSCLC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密切相关 ,二者有协同作用 ,可作为评估NSCLC进展及判断预后的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肝细胞癌(NCC)和癌旁肝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45例NCC和癌旁肝组织进行TGF-β1多克隆抗体和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单克隆抗体染色。观察NCC和癌旁肝组织TGF-β1表达与MV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HCC中TGF-β1的表达和MVD均高于癌旁肝组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转移高危组中二者均高于转移低危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二者在肿瘤大小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HCC中TGF-β1表达强度与MVD之间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TGF-β1在肝癌组织中参与肿瘤血管的形成,促进肿瘤的浸润和转移。肿瘤MVD和TGF-β1蛋白表达二项指标对评估HCC的转移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生存素(survivin)和CD44v6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珐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120例胃癌(GC)、30例异型增生(GED)和2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NGM)中survivin和CD44v6蛋白表达,并结合肿瘤的病理学行为和临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杲在胃癌组织中,survivin和CD44v6阳性率分别为75.8%和81.7%,均显著高于GED和NGM(P〈O.05);survivin和CD44v6表达与GC浆膜浸润、淋巴结转移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P〈0.05)。结论Survivin和CD44v6表达与GC发生、转移和患者生存期有关,检测survivin和CD44v6蛋白表达可作为预测胃癌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c-erbB-1基因编码的跨膜糖蛋白,它不仅参与正常细胞生长调节,且与许多疾病(包括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本文综述EGFR在卵巢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现状。1EGFR的结构和生理功能EGFR是c-erbB家族中的一员。此家族还有c-erbB-2和c-erbB-3[1]。EGFR分子量为170KD,由三部分组成:①富含半脱氨酸的股外配体结合区,62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已糖基化。是表皮生长因子(EGF)及其相关蛋白的结合部;②短的疏水跨膜区,2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③膜内的酪氨酸激酶区,52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EGFR…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p16基因及其产物在胆囊恶性肿瘤中表达的意义,用免疫组化ABC法对46例胆囊癌p16INK4/CDKN2表达进行检测,结果表明:p16INK4/CDKN2在良性病变中的阳性率高于胆囊癌(P<0.05)。该蛋白的失活或缺失主要见于肿瘤的中、晚阶段,与胆囊外浸润和淋巴转移密切相关(P<0.01),与肿瘤的病理类型及分化程度无关(P>0.05)。检测p16INK4/CDKN2对临床正确地估计肿瘤的侵袭性、淋巴转移潜能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nm23、c-erbB-2基因在评估肺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中的作用,应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了41例肺癌及30例癌分组织中nm23及c-erbB-2的表达。结果表明癌组织中nm23kc-erbB-2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01);两者相关性极强(X2=6.62,P<0.02),且均与癌病理分级、TNM分期及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转移(简称分级、分期及转移)呈正相关(P<0.001、0.01或0.05)。提示nm23及c-erbB-2基因表达可作为肺癌诊断及预后和生物学行为评估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56例食管癌切除标本应用S-100蛋白抗体对癌组织及其区域淋巴结中树突状细胞(DC)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显示:癌组织中DC浸润密度同淋巴细胞反应强度有关(P<0.05),癌细胞分化较好者组织中DC浸润较多(P<0.05),在淋巴结转移癌灶和正常淋巴组织之间常见到一条高密度DC浸润带,提示DC与机体局部抗肿瘤免疫有关。癌组织及淋巴结中DC浸润密度愈高,癌复发转移愈少(P<0.05),提示DC浸润强度对判断食管癌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20例经手术切除的进展期肿瘤患者用活化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rhIL-2)治疗,检测治疗前后细胞免疫功能变化。其中8例治疗后PBL对同种异体相同组织学类型靶细胞的细胞毒性从43.2升高到1249.0溶解单位(P<0.05),而NK活性无明显变化;T4、T8淋巴细胞亚群荧光强度明显升高,从1.9到3.9(P<0.05)及4.4到7.2(P<0.05)。所有患者PPD及PHA反应性明显增强,从10.9mm到13.6mm(P<0.01)及7.9mm到12.7mm(P<0.01),15例有一过性寒战、发热,其中10例伴轻度恶心、呕吐。结果提示:TIL和rhIL-2治疗后可明显提高进展期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而无明显毒副作用,可能成为进展期肿瘤术后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以成人桥本氏病60例为对照,分析了60例儿童桥本氏病。显示:①阳性的自身免疫甲状腺病家族史较成人组多见(P=0.0126);②甲状腺峡部大为主者多于成人组(X2=49,P<0.05);甲状腺质地硬或韧如橡皮者显著少于成人组(X2=12.48,P<0.001),伴结节者显著少于成人组(X2=8.2,P<0.01);③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和微粒体抗体(TMAb)阴性者显著多于成人组(X2=5.1和X3=5.81,P均<0.05);④淋巴细胞型显著多于成人组(X2=7.01,P<0.01),而嗜酸细胞型明显少于成人组(X3=3.89,P<0.05);⑤甲状腺肿大程度、生化和碘代谢,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10.
用MG7-Ag和AgNOR法对30例胃癌、20例胃粘膜上皮中重度异型增生、31例肠上皮化生及20例正常胃粘膜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胃癌组MG7-Ag强阳性率高于异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P<0.05)。胃癌细胞核内AgNOR形态和计数与良性病变明显不同。以MG7-Ag强阳性表达和细胞核内AgNOR计数明显增多(>9.12)或大小不等是团块状分布为阳性指标,MG7-Ag和AgNOR联用,胃癌检出率达90%,显著高于单项使用的检出率(P<0.025)。结果表明,MG7-Ag与AgNOR联用,对区分胃癌与癌前病变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 (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在胃癌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采用免疫组化法 ( ABC法 )测定 94例胃癌石蜡包埋标本。结果 :1胃粘膜不同病理状态下 PCNA指数差异显著 ( P <0 .0 1 ) ;2PCNA指数同患者的性别和年龄无关 ( P >0 .0 5 ) ,与肿瘤的生长方式、组织类型、浆膜层受侵与否、淋巴结转移与否和临床分期关系密切 ( P <0 .0 5 ) ;3PCNA指数与胃癌的预后密切相关 ( P <0 .0 5 ) ,弱级 ( 1~ 2级 )表达的患者预后较好 ,提示 PCNA检测可作为判断胃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一项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与胎儿宫内生长的关系,及其在胎儿宫内生长迟缓(IUGR)发病中的作用,从而对IUGR的病因作进一步的探讨。方法 选取20例分娩IUGR儿、10例分娩巨大儿及20例正常产妇,分娩后抽取母静脉血及脐静脉血,分离血清(各组产妇均无产科及内外科合并症)。用免疫放射法测定血清中IGFBP-3的浓度。结果 ①母血IGFBP-3浓度显著高于脐血(P<0..01),且二者之间无相关关系(r=-0.18,P>0.05)。②脐血中IGFBP-3浓度在IUGR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但巨大儿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别(P>0..05),脐血IGFBP-3的浓度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及胎盘重量呈正相关关系(r=0.63,r=0.48,P均<0..01)。③各组母血中IGFBP-3浓度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 ①母血及脐血IGFBP-3的来源不同,母血中的IGFBP-3不能通过胎盘屏障。②胎儿自身分泌的IGFBP-3与胎儿生长关系密切,其浓度降低可能是导致IUGR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细胞周期素 (Cyclin)D1和P2 1 WAF1/CIP1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肺癌临床分期、组织类型、分化程度及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癌旁肺组织及肺癌组织中CyclinD1和P2 1 WAF1/CIP1蛋白的表达。结果 ①CyclinD1和P2 1 WAF1/CIP1在癌旁肺组织中不表达或很少表达 ,而在癌组织中有较高的表达率 ,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60 .4% (2 9/ 4 8)和 2 7.0 8% (1 3 / 4 8)。②CyclinD1和P2 1 WAF1/CIP1蛋白表达与肿瘤的病理类型和临床TNM分期无关 ;与肺癌组织分化程度有关 ,其中CyclinD1阳性率越高 ,肺癌的分化程度越低 (P <0 .0 5 ) ,P2 1 WAF1/CIP1蛋白阳性率越高 ,肺癌的分化程度越高 (P <0 .0 5 )。③P2 1蛋白阳性表达者转移率低于阴性表达者 (P <0 .0 5 ) ,并且其存活期长 (P <0 .0 5 )。④CyclinD1和P2 1 WAF1/CIP1蛋白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 (P <0 .0 5 )。结论 ①CyclinD1和P2 1 WAF1/CIP1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组织分化有关 ;②P2 1蛋白表达和肿瘤的转移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雌激素受体 (ER)、雌激素受体mRNA在胃癌中的表达 ,以探讨其与胃癌生物学特性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 ,观察ER、ERmRNA在胃癌组织的表达。结果 ①ER阳性率男性为 33.33% ,女性为 46.67% ;ERmRNA阳性率男性为 73.33% ,女性为 86.67% ;②ER阳性以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多见 ;ERmRNA阳性在管状腺癌、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均可见 ;③ER阳性与局部淋巴结转移、生长方式有关 ;④ERmRNA较ER有更高的阳性表达。结论 ERmRNA表达与胃癌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 ,可用于胃癌预后判定 ,为胃癌内分泌治疗提供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胚胎特异性基因Oct4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RT-PCR、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检测Oct4基因在宫颈癌组织、宫颈癌细胞系以及原代宫颈癌肿瘤球细胞中的表达状况.结果 ①Oct4 mRNA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73.3%(22/30),显著高于正常宫颈组织中的表达率25.0%(3/12),P<0.01;②Oct4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表达率为53.7%(22/41),显著高于正常宫颈组织中的表达率7.7%(1/13),P<0.01;③Oct4蛋白在宫颈癌细胞系SiHa、HeLa、Caski和C33A中表达;④Oct4蛋白的表达随着宫颈癌肿瘤细胞的分化而降低.结论 Oct4基因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增加,可能与宫颈癌干细胞有密切的关系,这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 (HP)感染、肝功能状态、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食管曲张静脉套扎 (EVL)后对PHG的影响。方法 对 4 7例肝硬化患者 (伴PHG者 34例 ,不伴PHG者 13例 )分别行肝功能、胃内HP测定 ,胃镜下判断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及其程度。EVL患者术后 1~ 2月复查胃镜 ,观察PHG变化。结果 肝硬化患者HP感染率低于对照组 ,肝硬化伴或不伴PHG者HP感染率无显著差异 ,轻度PHG与重度PHG患者HP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者PHG发生率较高。EVL术后PHG加重或发病率增加。结论 PHG与HP感染无关 ,肝功能状态可影响PHG的发生及程度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PHG发生有密切关系 ,但静脉曲张程度与PHG程度无关 ;EVL术后可诱发或加重PHG。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膀胱癌中BLU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转录水平及其意义。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 specific PCR,MSP)技术和逆转录PCR(RT-PCR)技术分别检测54例膀胱癌患者癌组织及45例相应癌周正常组织、3例非肿瘤患者的正常膀胱组织中BLU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和转录水平。结果①31.5%(17/54)膀胱癌组织中BLU基因高甲基化,相应癌周正常组织和3例正常膀胱组织均未发现该基因高甲基化改变;②甲基化状态与膀胱癌临床病理参数无明显相关性;③在45例膀胱癌组织中,BLU表达缺失率为42.2%(19/45);④BLU mRNA表达缺失与肿瘤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相关(P<0.05);⑤在启动子高甲基化的膀胱癌中,92.3%(12/13)BLU mRNA表达异常下调或缺失。结论膀胱癌中频繁发生BLU基因的高甲基化和mRNA表达缺失,其高甲基化可能是基因转录失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在对 6 7例壶腹周围癌患者回顾性调查的基础上 ,采用 Feulgen′s染色方法和自动图像技术 ,定量测定了癌细胞核 DNA含量。结果 :(1) DNA非整倍体在壶腹周围癌中的发生率为 71.6 4 % ,且其发生率随组织学分级而上升 ;非整倍体肿瘤的预后远不如整倍体肿瘤 (P <0 .0 5) ;(2 )生存期≥ 3年和 <3年组的 DNA指数均值 (DI)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3)按患者 DNA主干系峰位的 DNA指数值分为三种峰型 ,I型峰预后最好 , 型峰最差。提示 :DNA含量变化与组织学分级有密切关系 ,可作为壶腹周围癌常规临床病理的补充 ;非整倍体和 DNA指数 >3预示壶腹周围癌预后不良 ;DNA含量测定有助于判断预后 ,筛选高危复发转移病人 ,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9.
丹参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丹参对实验性梗阻性黄疸型肝癌发展的影响。方法SD大鼠肝门部肝实质种植Walker-256癌株瘤块,建立恶性梗阻性黄疸模型。将模型鼠分成4组:生理盐水组(n=24)、肌苷+VC组(n=40)、丹参组(n=40)及5-FU组(n=40)。通过腹腔内分别注射生理盐水、肌苷+VC、丹参及5-FU,观察肝功、肝组织形态学及肝癌、癌周、临近肝叶及肺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表达情况。结果①丹参组对肝功的保护作用明显优于生理盐水组和5-FU组(P<0.01),而与肌苷+VC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丹参组对梗阻性黄疸所致的组织形态学损害产生保护作用。②丹参组抑癌率和抑转移率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和肌苷+VC组(P<0.01);而与5-FU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丹参组肝癌、癌周、临近肝组织及肺组织中PCNA、VEGF、ICAM-1的表达均低于肌苷+VC组和生理盐水组(P<0.01);与5-FU组比较,PCNA和VEGF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ICAM-1则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丹参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肝脏损害有保护作用,而且通过抑制肝癌细胞增殖、阻碍肿瘤血管的形成及防止肝内外转移等机制而表现出抗癌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复发转移性乳腺癌mdr 1基因表达产物P 糖蛋白 (P glycoprotein ,P gp)表达及其与含吡喃阿霉素联合方案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 应用SABC法检测 4 6例转移性乳腺癌术后组织中P gp表达 ,使用环磷酰胺、吡喃阿霉素和 5 氟尿嘧啶联合方案化疗 ,对比分析P gp表达与疗效的关系。 结果 ① 4 6例患者mdr 1基因表达产物P gp阳性表达率 5 6 .5 % ,肝或肺转移者阳性表达明显高于皮肤或淋巴结转移者 (P =0 .0 4 9)。②可评价疗效的 4 3例患者化疗有效率 5 8.1% ;P gp阴性组疗效 (89.5 % )明显优于P gp阳性组 (30 .0 % ) (P <0 .0 1)。③有肝或肺转移者有效率(4 0 .7% )明显低于皮肤或浅表淋巴结转移者 (87.5 % ) (P <0 .0 5 )。④术后曾接受辅助性CAF或CMF方案化疗者复发转移后化疗疗效 (71.4 %和 37.5 %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2 )。结论 mdr 1基因表达产物P gp表达阳性者应选择非MDR型药物的联合方案化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