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现阶段台湾教育部门所提出的所谓“一流大学”的考评指针,潜藏着三项特征:①完全以定量指针为准,忽视定性指针;②强调科技发展重于人文社会之研究与教学;③重视大学的研究功能远过于教学功能。虽然其具有可比较性与可操作性,但是如果彻底执行落实,则就迈向“一流大学”之目标而言,不仅如孟子所说“缘木求鱼”,而且“后必有灾”,因为在这些所订的指针之强力规范之下,大学教师终不能免于沦为SCI或SSCI或A8LHCI论文的生产机器,而大学的社会功能也将窄化为资本主义社会既得利益阶级后备部队的培养工厂,而大学在经济功能上也将被转化为高科技产业的研发工厂,使大学成为“有体无魂”的行尸走肉。所谓“一流大学”应有内涵包括:①一流大学应致力于知识的创新;②一流大学应参与学生生命的成长;③一流大学师生对于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不公不义应有批判的能力与节操。  相似文献   

2.
2009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的做法有三个新的变化,一是在中国重点大学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首次引入大学网络影响力指标替代社会声誉指标,占学校声誉指标的50%。结果发现绝大多数重点大学的网络影响力有待提高,各大学需要加大网站建设力度,制定相关政策促进科研成果的数字化、网络化,以便使更多的人能够通过网络获得相关的信息和知识。二是首次明确提出“中国一流大学”的概念、标准和排名结果;三是根据集中与离散分布规律,在学科专业评价结果的表示方面,首次引入星级表示方法。这样改革的效果是使评价方法与评价结果更趋于科学、合理,也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高等学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主要是通过教育、科学研究和科技社会服务三种功能体现。教育功能,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优秀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科研功能,通过科学技术研究课题的承担和新成果的研制,促进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本书是由陶爱珠研究员牵头完成的一项“全国教育科学‘九五’重点课题”的研究成果。本书对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一流大学与科教兴国的关系,对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两个转变”的作用,以及如何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思路和对策作了详尽的分析与论证。此外,本书还从生产力层面、科学和文化层面、制度层面分别阐述了其与世界一流大学形成、发展的联动关系,试图把握世界一流大学在人才培养、科研、服务社会等方面的规律,以为鉴借。本书可供高等教育领导管理部门、高校教师、管理者、科研工作者阅读《攀登——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  相似文献   

5.
学报是学校的学术代表刊物。学报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不仅是表现科研教学水平的重要窗口,而且是科研教学成果传播给社会的重要媒介。办好学报,有利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四有”人才;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反映学校特色。特别是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时期,专科学报还担负着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培养专门人才、推广科技成果和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重大责任。  相似文献   

6.
朱昊 《上海地方交通》2000,(12):12-13,11
公路快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物资流通速度不断加快,小批量、多品种、高时效的货物不断增加,人们的时间观念日益增强,社会生活节奏也日趋加快;生产的专业化和协作化水平的提高,企业间必然要求在准确的时间和地点,  相似文献   

7.
创建一流大学必须有几代有能力、甘当公仆且具有为学校献身精神的领导者。一流大学在管理中,必须树立“法”的绝对权威,以确保高校高尚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8.
学习邓小平理论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观当今世界强国,无一不拥有举世闻名的一流大学。21世纪的中国必须拥有世界一流大学。江总书记在祝贺北京大学百年华诞讲话中明确指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这是中国高等教育面对新世纪挑战的有力回应,是激励中华儿女努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新的动员令。然而,大家也意识到,对于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而言,这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只有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总结20余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从实际出发,提出具体的实施计划,才能真正使总书记提出的目标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9.
我国中西部地方重点高校的发展目标、学校类型、专业、办学层次、人才培养等6个方面的定位都呈现出一定的同质化倾向,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总体发展目标定位偏高,使命不明确,特色不明显;优势学科主导地位不明显,学科发展重点不突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宽泛,服务面向不够具体。省部共建大学要以宁静、自由的心态努力建设具有区域示范作用的省内一流大学:要突出优势学科,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学科与学科群;要坚持以本科教育为本,发展研究生教育与继续教育;在层次上定位于教学研究型;稳定总体发展规模、学科规模、本科教育规模,适当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服务面向上具有明显的“中西部规定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0.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高等院校的三大职能,其中人才培养职能居主要地位。在这种背景下,高校科研及其科研评价往往强调教学和科研的和谐互动和相互促进,这一点是与其自身职能相适应的。在实践中,高校科研评价中的教学促进因素主要通过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是高校内部对于教职人员的评价,往往与教学相联系;二是对于高校科研绩效的评价,加入研究生数、学位完成数等统计数据。  相似文献   

11.
青年教师是当前高校教学、科研的主力,必须针对其特点,加强政治思想教育;严格教育基本功训练;加强他们的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2.
科学、合理地评估高校学报要区别其他社会学术刊物,体现其学术性和高校性的统一;要兼顾学报承办主体的利益,体现出“对学校的贡献率”;同时还要从编辑部、已出版发行的学报、编辑三个层面,重视编辑的“劳动含量”。  相似文献   

13.
科学的大学评价有利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以往评价实践基础上,2014年评价研究从3个方面进行创新:优化科研产出评价,完善大学分类评价机制,注重大学社会声誉影响。在对全国2427所高校的竞争力进行评价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地区教育竞争力排行榜、一流大学竞争力排行榜等8个榜单的结果。其结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缩小地区差异需循序渐进;一流大学竞争激烈,重点大学的优势地位受到挑战;理工类高校优势明显,民族类、艺术类和体育类高校相对弱势。  相似文献   

14.
在北京大学建校百年庆典时,江总书记明确指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这标志着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已上升为中央政府的意志,同时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所追求的目标。世界一流大学具有超常的能量和非凡的价值,也需要巨大的投入。迄今为止,一流大学均为发达国家所拥有。对于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而言,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一项浩大而艰巨的工程。就创建一流大学中的某些问题,本文拟从高等教育管理切入,落墨于大学之外的若干问题申说管见,并呈芹献,以冀对创建一流大学有所裨益。一、大学…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韩两国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都取得了显著成绩,结合2004-2013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比较中韩两国的一流大学,可以发现中韩两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遵循的是两条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径,中国的一流大学朝着规模化的方向发展,而韩国的一流大学朝着小而精的方向发展。同样作为东亚国家,中国和韩国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并相互借鉴。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分析科技创新对人才培养、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现实生活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提出高校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培养要注意三个方面:解放思想,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深化教学体制改革,科学认识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注重指导教师的作用,把握科技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为了找出论产出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使论产出管理得到重视,建立健全和完善论产出管理机制,积极促进科研管理改革,通过对长沙交通学院1996~2002年论产出进行统计与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一些学科由于过分注重工程技术服务,或不重视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导致这些学科的论产出量过低;论作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不断趋向合理和完善;通过对论作所选目标刊的分析。呼吁论作尽快增强“选择目标刊”意识。针对论产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经济转型期国有大型企业教育培训的特殊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济转型期,企业内外环境具有过渡特性征,同时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也进入新阶段,这就使大型国有企业教育培训具有双理性,即:既保持着经济体制的某些特性,又加入诸多市场经济色彩;总的趋势是向现代企业的未来教育培训形式转化。  相似文献   

19.
影响高等学校收费水平的多因素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1997年高校招生收费制度实行并轨以后,接受高等教育应付一定培养费的观念,已基本被社会所接受。但具体到个人应当付多少,高校、主管部门、学生及学生家庭、社会,都没有明确的概念,影响高等学校收费的因素,主要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生均培养成本、社会的承受能力和收费的水平不能影响高等教育的公平原则,这是当前各高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在制定学校收费标准时必须予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劳动者素质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为此,本文先阐述了劳动者素质的内涵,认为劳动者素质主要包括身体素质、智力素质、思想心理素质三个方面,然后就如何提高劳动者素质提出了几条主要途径,只有不断强化劳动者自己的内在机能,改善低外部条件,才能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迅速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