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中国客车行业的竞争轨迹来看,貌似经历了一个“轮回”。在此之前,一款好的产品就完全有可能改变一家客车企业的命运,像厦门金龙早期的旅游客车、宇通的卧铺客运客车、苏州金龙的“满天星”等,都在某种程度上助力了自身企业的成功;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国内客车行业相互之间的研究逐渐加深,服务竞争、渠道竞争、价格竞争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主流;  相似文献   

2.
2004年客车行业竞争十分激烈,低价格成为一些客车企业的杀手锏,导致整个行业获利水平较低,客车企业发展陷入非良性环境: 1)原材料价格上涨,客车价格下调,造成客车利润水平极低。2)客车厂家普遍存在的供大于求、订单不饱满导致客车企业拓展非传统市场,各个细分市场竞争参与者增多;客车订单竞争过程中,竞标者过多导致客车购买过程处于买方市场,大批量订单竞争出现严重的价格竞争。竞争加剧的结果是企业获利能力降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受到破坏。如何带领客车行业摆脱“中标流血,失标流泪”的窘境,成为龙头客车企业面前的新课题。2004年,以金龙、宇通为首的客车企业开始在主要产品上大量应用新技术,以期增加产品附加值来获取客车价值的提升,摆脱价格竞争的困惑。  相似文献   

3.
崔莹 《商用汽车》2005,(3):29-31
每次谈到客车行业的进入与淡出,总免不了要言及竞争。对整个行业来说,竞争是一种历练,这种历练源于企业对市场危机的紧张与挑战,但同样也激发了客车企业永无止境的创新,造就了客车行业永不言败的精神。 中国的客车行业在近10年开放了市场竞争,打破了市场地域保护和部门垄断,开放的市场竞争带来了中国客车企业的高速发展。10年来中国客车行业的技术变革超越了10年前40年的发展,10年来中国客车行业的产值超越了10年前40年的总和,10年来中国客车行业的利润超越了10年前40年的全部……“大浪淘沙始现金”,竞争下的中国客车行业,正在用自己的步伐坚定地向前迈进。 2005年3月中旬在上海举办的世界客车博览亚洲展览会,是客车企业2005年度重要的市场营销活动之一,我们将看到主流客车企业诚惶诚恐,竞相以创新的产品和周到的服务面向用户市场,这无疑是客车用户市场最大的幸事。我们相信,有条理的竞争,使这个行业更加成熟。                                  (吴永强)  相似文献   

4.
曲涛 《城市车辆》2003,(3):56-57
21世纪是一个品牌竞争的时代。品牌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本文分析了客车行业品牌建设的现状,并提出客车企业加强品牌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曲涛 《汽车情报》2004,(9):27-28
客车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企业都眼盯着客车市场的价格竞争,认为价格战的爆发,将导致全行业的“洗牌”。其实如果冷静地对比一下家电市场,你就会发现客车行业的价格竞争还远不及家电行业价格战的水平,“洗牌”还只是个愿望。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市场都会有价格竞争,但不一定都会发生价格战。根据统计数据分析,2003年销售排名前八位的企业的销售量占全年客车总销量的72%,可以认为客车行业基本形成了垄断竞争的市场格局。  相似文献   

6.
2004年客车行业竞争十分激烈,低价格成为一些客车企业的杀手锏,导致整个行业获利水平较低,客车企业发展陷入非良性环境. 1)原材料价格上涨,客车价格下调,造成客车利润水平极低. 2)客车厂家普遍存在的供大于求、订单不饱满导致客车企业拓展非传统市场,各个细分市场竞争参与者增多;客车订单竞争过程中,竞标者过多导致客车购买过程处于买方市场,大批量订单竞争出现严重的价格竞争. 竞争加剧的结果是企业获利能力降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受到破坏.如何带领客车行业摆脱"中标流血,失标流血"的窘境,成为龙头客车企业面前的新课题. 2004年,以金龙、宇通为首的客车企业开始在主要产品上大量应用新技术,以期增加产品附加值来获取客车价值的提升,摆脱价格竞争的困惑.  相似文献   

7.
余振清 《汽车情报》2005,(27):33-38
8月份,客车行业热闹非凡,从第二届全国客车大赛开头,以宇通客车的“耐用风暴”鸣金收兵结尾,从客车企业的表现来看,产品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已越来越高,请看:  相似文献   

8.
当前,对于客车制造企业而言,单单靠产品赢取市场已明显力不从心,做好市场服务,帮助用户解决运营难题成了更受市场青睐的选择。于是,市场服务成为客车行业新的竞争领地,各种售后技能竞赛和售后服务评选活动也不断在行业中涌现,客车行业迎来了从产品到服务的转型发展新时期。从卖产品向卖服务过渡,在此背景下,国内客车行业首个独立服务品牌应运而生。前不久,“安凯大家园”服务品牌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发布,该品牌理念将客车业服务理念全面提升,开创了我国客车业品牌服务先河。  相似文献   

9.
东风扬子江汽车(武汉)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城市客车制造的企业,它有着丰富的客车制造技术经验,并且一直秉承着“尊天道,应变化,求永恒”的企业文化及设计理念,因此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客车制造行业中,它拥有了一批忠实的客户。目前,扬子江汽车为了积极迎合市场、贴近客户,专门针对现有的城市客车市场,设计了“WG6120NHA”型后置CNG城市公交客车。  相似文献   

10.
《时代汽车》2007,(5):114-115
宇通客车提出的“耐用理念”和领先的热管理技术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品牌标识.这标志着宇通已率先走出了以产品为唯一竞争力的竞争模式.开创了中国客车行业技术、品牌等全方位竞争的新格局,中国客车行业也将因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三龙一通”在客车行业的垄断地位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说明客车行业第二集团正在慢慢崛起,国Ⅱ转国Ⅲ后客车行业的竞争会更加激烈。  相似文献   

12.
曲涛 《商用汽车》2006,(10):48-49
身为广州五十铃市场部部长的曲涛可谓是客车行业不可多得的人才。在近几期本刊的发稿中,曲涛建设性地从多个角度论述了客车行业的品牌应该做,其影响力传播深远。前段时间走访国内某客车行业“龙头企业”时,得知曲涛关于品牌的文章特别受到了该公司领导的赞赏。从最早的“品牌屋顶”理论引发其他作者学习探讨,到再论品牌强调企业建设。这一次,曲涛再次提出了“品牌靶向力”的概念,非常值得正困惑于客车行业品牌建设的企业品读。  相似文献   

13.
杨亮 《商用汽车》2007,(12):54-55
中国客车行业的竞争轨迹,貌似经历了一个"轮回"。在此之前,一款好的产品就完全有可能改变一家客车企业的命运,像厦门金龙早期的旅游客车、宇通的卧铺客运客车、苏州金龙的"满天星"等,都在某种程度上助力了自身企业的成功;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国内客车企业相互之间的研究逐渐加强,服务竞争、渠道竞争、价格竞争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在经过数年的竞争磨合之后,客车行业的第一阵营逐渐形成,这一时期,品牌竞争逐渐进入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4.
阳光 《运输车辆》2008,(5):57-57
安凯客车是"安全"的先行者 安全问题不仅影响客车企业的长远发展,更严重威胁乘客的生命安全。2008年2月1日,更为严格的强制性标准——《客车结构安全要求》开始实施。专家指出,随着安全标准的升级和行业竞争的加剧,客车行业将面临洗牌。 多年来,国内一直缺乏客车安全方面的强制性标准,新政策之前的《客车上部结构强度的规定》只是一个推荐性标准,导致某些企业对安全不够重视;但是,一些富有前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大型企业,却没有因为政策的宽松而固步自封,它们积极引进新技术,研发新产品,推动国产客车的安全水平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15.
竞争是客车企业力争上游的积极姿态,竞争使行业格局发生了变化。从今年中国公路学会客车分会公布的天然气客车市场集中度位居行业首位,再到6米以上客车跻身前四,中通客车在竞争中实现了质的跨越,打破了"三龙一通"的旧格局,进入客车产业的"第一集团"。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客车工业发展史上,国有企业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几十年来,它们在为解决亿万人“行路难”的过程中,获得了自身生存与发展。今天,当你在公路线上看到一辆辆带有“JT”标识的客车时,你便很自然地联想到交通行业内的客车厂家;同样,机械行业的客车生产在全国的客车行业中,则更具有基础性的作用。然而,随着客车制造业中多种经济成份的出现及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在大批的国有企业中,除了极少数厂家凭借其技术优  相似文献   

17.
2004年,中国客车行业走过了不平凡的一年。在市场增长率有限的情况下,中国客车业摸索着创新差异化、价格战以及品牌战的博弈之路。无论是领先者,还是落后者,都没有逃离市场振荡带来的危机意识,危机意识使客车行业变得更加坚强。关注客车行业的分析师们把经济学原理与客车行业结合起来,通过数理统计和经济学模型,从多个角度阐述了2004年中国客车行业生存、发展和竞争的现状。在这组特约稿件中提到的大部分企业是客车行业的前10名,代表了中国客车行业的主力。有利润的行业才是成熟的行业,有利润的企业才是优秀的企业,我们相信,用户市场更关注优秀的企业。用户市场也需要这样的参考。(吴永强)  相似文献   

18.
2006年对于国内微型客车、微型轿车行业来说,值得总结的地方很多。虽然以自主品牌为绝对主力军的国内微型客车、微型轿车行业表现欠佳,让人从感情上难以接受,但在讲究投资回报的今天,国内微型客车、微型轿车行业在国内乘用车领域由主角沦为配角,主流微型车企业“见异思迁”,对经济型轿车甚至是中级轿车“情有独钟”也是迫不得已和情理之中的事。  相似文献   

19.
2011年初,在与大金龙副总经理朱国强的一次交流中,我们曾探讨过客车行业未来有可能出现的产能释放之战。当时朱国强的观点是:近年来客车企业纷纷扩产投建新的生产线,在市场需求旺盛的时代(如2010年客车市场的高幅增长),企业能有效满足市场需求并获得相应回报;但在市场需求趋于平淡甚至冷淡的时期,这些因急速扩张带来的预留产能,有可能掀起中国客车企业的深度竞争。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客车工业起步于20世纪的70年代,但真正的发展却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而此时,正是中国的市场机制成功导入期,客车行业的竞争也由此而拉开序幕。20世纪中国式的营销发展从客车工业的发展可以略窥一二:从计划销售、内部消化的“一枝独秀”到市场销售、外部营销的“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