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结合某预应力混凝土梁张拉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探讨后张法预应力钢绞线张拉程序及影响因素,推导钢绞线实际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差值的精确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2.
张夫健 《科技交流》2004,34(4):46-48
对桥梁预应力钢筋理论伸长值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根据配合施工体会对伸长值实测结果的选取做了介绍,并分析理论伸长值与实测伸长值差值较大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结合番禺三桥变高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施工过程,对预应力钢绞线张拉中的理论伸长值的计算方法进行了介绍,并对施工偏差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结合大秦线2 亿t 扩能改造工程实际对接触线初伸长进行了探讨,介绍了国内外针对新承力索和接触线初伸长采用的方法,并提出了能使既有线扩能改造施工中新架设的承力索和接触线初伸长一次基本出尽的有效方法,为今后既有线扩能改造施工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5.
针对兰武二线河口南黄河特大桥连续曲梁的张拉施工,分析计算了空间钢束的摩擦损失及伸长值,解决了施工控制中的关键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既有电气化接触网改造中接触网线材的更新 ,导致接触线线材产生初伸长及波浪弯。如何在施工过程中有效消除线材初伸长造成的整体吊弦偏移和波浪弯对导线平直度的影响 ,是保证高速铁路接触网一次性送电开通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关于后张钢绞线张拉伸长值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后张法钢绞线伸长值变化的关键因素是基本身的弹性模量和孔道摩擦系数。本文结合连续梁桥施工实际,探讨钢绞线伸长值偏原因及校标准。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探讨预应力钢绞线量测方法,总结预应力钢铰线张拉伸长值计算、锚塞回缩量的量测及其对张拉力的影响,为预应力工程钢绞线张拉量测提供成熟有效的方法. 研究结论:(1) 采用该方法施工的桥梁钢绞线预应力张拉伸长值、锚塞回缩量量测,均符合预应力筋的加工及张拉的各项指标要求;(2) 张拉完成时的上拱度量测结果均与设计计算结果相符,符合设计要求,与张拉力控制匹配良好,可用于钢绞线预应力张拉施工工艺的计算、量测;(3) 当钢绞线分多次实施张拉时,将各次张拉伸长量累加,伸长量计算时,应在按各次张拉伸长量累加(初始拉力的伸长值是按规范规定推算而得)而得的实测伸长值中,减掉所有各级的在张拉千斤顶中工作长度的伸长值.  相似文献   

9.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应力损失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一些特殊或大型结构常通过试验确定.本文介绍了厦蓉高速公路交梨河特大桥预应力孔道摩阻试验过程,以及利用最小二乘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并提出在确定k值的前提下,利用预应力束伸长量推算预应力损失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松花江特大桥预应力孔道摩阻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介绍松花江特大桥预应力孔道摩阻试验方法,利用最小二乘法得出预应力损失参数μ、k建议值,提出在确定参数k的基础上利用伸长量反算摩擦因数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预应力施工是桥梁上部结构施工的控制性关键工序,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结构的使用性和安全性。结合工程实例,探讨非对称预应力筋在两端对称张拉时伸长量的计算方法,总结了影响预应力筋理论伸长量值的几个因素,通过改进计算方法以提高计算的准确性,达到有效控制预应力施工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预应力钢绞线施工在我国各类桥梁施工中有着广泛应用,但在施工中有时会遇到钢绞线伸长量不足、滑丝、断丝、锚下开裂等情况,结合贵广铁路桂林北至定江左右客车联络线特大桥现浇梁施工,提出了对预应力钢绞线施工中常见问题的分析及处理方案,对确保预应力结构安全使用、最大限度发挥结构设计功能和使用寿命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13.
重载铁路隧道基底病害微型桩加固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我国重载铁路隧道基底病害特点,提出了一种隧道基底微型桩加固技术。同时,利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隧道基底微型桩加固分析模型,采用30 t列车动压应力实测值模拟重载列车竖向动荷载,着重分析了30 t重载列车通过隧道基底病害区段时微型桩的加固效果,结合某隧道现场测试与混凝土检测结果以及新旧混凝土结合面强度统计分析结果,提出了基底采用微型桩加固基底混凝土厚度要求,为今后采用该法进行基底加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宋月光 《铁道勘察》2021,(2):128-134
为解决盾构区间小角度下穿挡墙式铁路路堤及接触网立柱的安全施工问题,首先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对下穿施工存在的工程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再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对盾构下穿施工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将数值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轨道沉降曲线整体呈"W"形,挡墙沉降曲线在两隧道间呈平缓...  相似文献   

15.
支撑轴力作为地铁深基坑施工监测的主要监测项目,是考察基坑自身安全状况的重要指标。针对目前混凝土支撑轴力监测值与实际情况差异较大的问题,分析造成混凝土支撑轴力监测值偏大的原因。利用光纤传感技术,在混凝土支撑纵向主筋肋槽上胶粘封装光纤光栅传感器(FBG),通过监测钢筋的应变推算出支撑梁的内力。在现有计算公式的基础上提出考虑混凝土收缩、徐变、应力应变关系非线性影响的轴力修正公式,对监测数据进行修正。以某市地铁深基坑为例,验证了光纤传感轴力监测技术及轴力修正公式的有效性。结果显示,FBG与钢筋计轴力曲线变化趋势一致,FBG考虑了温度补偿,监测值较钢筋计更加稳定;对轴力监测值进行修正,修正后的轴力值约为修正前的1/3,结果更加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16.
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横向开裂的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湖南省耒宜高速公路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CRCP)结构,通过选取影响CRCP横向开裂的13个主要因素(包括板厚,混凝土的弹性模量、温缩系数、干缩应变、抗压强度和徐变系数,钢筋的弹性模量、温缩系数、直径和间距,以及地基摩阻系数、钢筋粘结强度和温降)的5种取值水平,采用考虑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粘结滑移及面板与基层之间摩阻滑移的交界面非线性性质和徐变作用的一维非线性分析法,由迭代计算同时得到CRCP的平均裂缝间距、平均裂缝宽度和最大钢筋应力,从而按相对比较的方法对各参数影响CRCP横向开裂的敏感性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控制CRCP横向开裂的主要措施有:选取适宜的钢筋等级、品种与混凝土标号,选取合理的钢筋间距和直径的配筋方式,并控制混凝土和钢筋的收缩性质。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通过阐述环氧树脂砂浆应用的现状,针对环氧树脂固化剂等辅助材料的毒性及环氧树脂砂浆收缩引起粘结面粘结不良,对环氧树脂砂浆原材料选择、配方设计及砂浆的各种性能进行研究,得到低毒性、低收缩、高粘结强度的适用于工程植筋的环氧树脂砂浆。研究结论:(1)环氧树脂砂浆中的固化剂、其他辅剂的选择对降低其毒性至关重要,尤其是固化剂的毒性影响更大;(2)适量的水泥和砂子填料的加入会明显降低树脂的收缩性,防止植筋粘结界面的开裂;(3)新型低毒性环氧树脂砂浆一天强度20 MPa以上、三天粘结强度满足植筋设计要求,最终强度60 MPa左右、收缩率0.3%左右;(4)当光圆钢筋植入深度不小于15倍钢筋直径、螺纹钢筋植入深度不小于10倍钢筋直径时,拉拔力能够达到钢筋屈服强度,在植筋工程中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通过理论分析、试验、实践,研究混凝土箱梁腹板内竖向预应力筋预应力损失大、作用效果差的成因,提出对策与措施,以保证竖向预应力作用效果,避免腹板出现主拉应力裂纹。研究结论:设计中,对竖向筋控制应力与屈服强度的比值进行控制;计算由锚具变形和缝隙压缩等引起的预应力损失时,取1.65 mm的回缩值;增加由锚垫板安装误差引起的预应力损失,并取3.3 mm的回缩值;考虑混凝土和水泥浆水化热引起的预应力损失,施工中重视施工工艺的改进和完善;控制锚垫板安装倾角误差,做到"两平一直",控制锚垫板与螺帽的夹角在1°以内;使用扭矩扳手拧紧螺帽,对32和25竖向筋的锚固扭矩分别取1 200 N.m和600 N.m;采取二次张拉和超张拉工艺;前段梁与后段梁连接处的4组竖向筋与后段梁的竖向筋同步张拉。  相似文献   

19.
横隔板对铁路预应力混凝土T梁横向动力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铁路提速后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桥横向振 动幅值偏大这一现象,以24m和32m铁路预应力混凝土简支 T梁为研究对象,较系统地分析了横隔板厚度和横隔板开裂对 单跨简支梁横向动力性能的影响规律,这对提高设计质量和对 现有桥梁进行正确的状态评估与加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基坑开挖对运营高铁路基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软土地区某邻近运营高铁路基的基坑工程为例,采用数值分析方法,建立包含基坑及高铁路基在内的三维分析模型,研究降水方案、坑底加固、围护结构插入比以及基坑距路基坡脚距离这4个因素对高铁路基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一次性降水相比,分层降水所造成的路基最大沉降和水平位移分别减小3.8%和5.2%;坑底加固对路基沉降的影响较小,但对路基水平位移影响相对较大;围护结构插入比存在一个最佳值,超过该值后继续增加插入比对减小路基变形作用不大;路基最大变形的峰值点出现在基坑距路基坡脚距离为10~15 m处。研究成果可为基坑支护设计和施工及邻近高铁的运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