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路网规划后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周伟  向前忠 《中国公路学报》2003,16(1):99-103,107
从后评价的角度 ,按前后对比的思想对公路网规划进行研究 ,创造性地提出了公路网规划后评价的概念 ,偿试性地阐述了公路网规划后评价的含义、特点、内容、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 ,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公路网规划后评价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公路网规划的技术评价指标与评价标准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公路网规划方案的技术评价是公路网规划评价系统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国内外成果的基础上,对公路网规划的技术评价的概念,原则,评价指标与评价标准做了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DEA方法在公路网规划方案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辉  隽志才 《公路》2005,(6):111-116
以提高公路网规划方案综合评价的灵活性、针对性、客观性、可靠性为目的,以公路网方案的技术性能特征与其服务区域的社会经济的适应程度为标准,对公路网规划方案进行优劣判断,从公路网提供的设施条件、便利程度和规划区域对公路交通需求两方面建立公路网规划方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论述了DEA方法在公路网方案综合评价中的应用。根据实际数据,应用DEA法对吉林省各地区2002年现状公路网方案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用于公路网规划方案综合评价是可行有效的,并且,与基于最优化原理的综合评价方法相比,其评价结果更加公正、客观、合理。  相似文献   

4.
公路网规划的综合评价为公路网规划方案比选提供科学的判别依据,是公路网规划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阐述了国内外公路网规划综合评价的常用方法,并评析各典型评价方法的优缺点,提出该领域今后可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农村公路网规划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农村公路网规划方法进行研究,探讨了包括农村公路网形成、发展机理,规划影响因素,布局规划,评价方法在内的各方面内容。重点探讨了农村公路网布局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6.
公路网规划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科学、有效地促进中国公路网的建设与规划,推动公路网规划理论方法的研究,系统地回顾了各国公路网规划理论方法的发展历程与实践应用现状,介绍了现有公路网规划理论、方法体系,并对这些理论体系进行了比较评述。在结合中国公路网规划实践的基础上,认为目前公路网规划在整体规划依据与各方法体系的细节上存在缺陷,指出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定量规划方法和多学科的融合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公路网的交通适应性既存在模糊性也存在随机性,但目前国内公路网交通适应性评价方法只侧重其中的某一方面,这显然是欠科学的。基于模糊理论和概率论的云理论具有同时处理模糊和随机问题的能力,并且过程简单,容易实现。研究了如何应用云理论来处理公路网交通适应性评价过程中的模糊性和随机性问题,设计了具体的评价步骤,并以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和黑龙江省公路网为例给出了如何应用云理论进行评价的过程,评价结果表明与实际情况相吻合。与传统评价方法相比,本文提出的方法非常便于评价公路网的交通适应性,并且具有在给出评价结果的同时还能给出评价结果可信度信息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根据公路网规划评价系统多层次和多目标的特点,从技术、经济和环境3个方面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一种将层次分析法(AHP法)和模糊评价法结合起来评估远景公路网规划方案的方法,该方法使用AHP法确定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运用模糊评价方法对模糊指标进行评定,结合加权综合型算法,最后得到各个方案最终评定值.  相似文献   

9.
根据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选取农村公路网技术等级、规划公路网连通度、规划路网覆盖程度、通达深度等作为评价指标,以义乌市新农村公路网发展规划的综合评价为例,使用上述4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0.
王琦 《东北公路》2003,26(2):132-133,72
在介绍主成份分析法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针对现有公路网规划方案综合评价方法中存在较强主观局限性的弊病,提出了利用主成份分析法建立方案综合评价模型的方法,并结合辽宁省公路网规划实际进行了实例应用。  相似文献   

11.
公路网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理论及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可持续发展思想,探讨公路网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结构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公路网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阐明定性、定量指标属性值的量化方法,并选取相应的评价方法。结合上海地区实际对现状公路网承载力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2.
陈敬武  李雅  李立 《中外公路》2007,27(2):174-178
该文通过建立现代化公路网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DEA的C2R模型和C2GS2模型,将天津市12个区县的公路网进行比较,综合研究各区县公路网的现有状况,重点分析天津市各区县公路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结果表明,该方法用于公路网规划综合评价是可行有效的,可为天津市公路建设管理部门科学决策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3.
基于模糊理论和神经网络技术的公路网络综合平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在深入研究公路网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属性值量化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理论和神经网络技术的综合评价方法,并对神经网络输入、输出指标属性值的量化方法进行了讨论,建立了两在公路网综合评价模型。最后,介绍了两种模型在天津市公路网络综合评价中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4.
基于信息熵理论的公路网物元评价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基于信息熵理论的物元评价方法对公路网进行评价,首先将公路网作为待评多维物元,应用物元分析模型量化评价指标,然后运用信息熵理论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最后计算出公路网各项指标的综合关联度以及级别偏向特征值,从而对公路网进行等级评价以及优劣排序.通过对实例的评价分析,表明了该方法能够准确、有效地确定公路网发展水平等级.  相似文献   

15.
县道公路网的基本功能是解决短途交通和对干线交通流进行集散,因而具道网规划首先要满足连通性和覆盖性要求,针对这一特点,提出一套对县道公路网规划方案进行综合评价的评价指标体系,重点评价县道公路网的性和覆盖性。  相似文献   

16.
基于集对分析理论的公路网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崴 《华东公路》2007,(1):71-74
随着公路建设带来的社会影响逐步受到重视,公路网规划方案评价的内容不再局限于技术评价与经济评价,而是将社会影响评价纳入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之中。然而,目前关于社会评价指标量化的研究尚不完善,大部分社会评价指标无法定量计算,使得综合评价过程中定性与定量指标评价标准不一致,加大了综合评价与方案选优的难度。针对这一问题,文章提出一种基于集对分析理论的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以联系度概念为基础建立评价指标的同异反评价矩阵,利用集对势势序与势能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从而得到多个备选方案的优劣排序。最后介绍了此方法在河南省干线公路网规划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AHP和模糊评价法相结合的公路网规划方案评价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嘉  张翊 《中南公路工程》2006,31(2):51-53,72
根据公路网规划评价系统多层次和多目标的特点,从技术、经济和环境3个方面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一种将层次分析法(AHP法)和模糊评价法结合起来评估远景公路网规划方案的方法,该方法使用AHP法确定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运用模糊评价方法对模糊指标进行评定,结合加权综合型算法,最后得到各个方案最终评定值。  相似文献   

18.
公路网效益评价是公路网规划的重要内容,能够有效对公路网布局的合理性进行分析,评价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和协调性。考虑新型空间格局的发展要求,从路网运行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4个方面建立路网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路网基础数据、社会经济数据、交通量数据等多源数据,借助TransCAD与ArcGIS工具对指标进行量化测算,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不同区域干线公路网综合效益进行超效率分析;采用陕西省干线公路网作为实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DEA方法适用于对不同城市的路网综合效益进行超效率分析,西安、渭南、铜川、延安、榆林的效率值最大,宝鸡的效率值最小。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公路交通网络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王明文  孙小年  王海燕 《公路》2012,(4):155-159
对高烈度地震区公路网的抗灾能力进行评价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确立了从路段到路径,从路径到路网的公路网抗灾能力评价思路,提出了高烈度地震区公路网抗灾能力评价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烈度地震区公路网生命线布局思路,研究成果为高烈度地震区的公路网规划建设、公路系统的抗震加固以及防灾对策提供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20.
高烈度地震区公路网生命线布局方法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提出了高烈度地震区公路网生命线布局思路,然后提出了公路网生命线路径判识方法以及公路抗灾能力评价方法,在公路网生命线布局设计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公路网生命线布局的设计方法.研究成果为高烈度地震区的公路网规划建设、公路系统的抗震加固以及防灾对策提供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