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高铁快运与快递企业合作能够有效地推动我国快递业的发展,为探讨促进双方合作的有效机制,运用演化博弈理论构建双方的演化博弈模型,研究影响双方合作的利润以及成本等因素,并使用MATLAB进行算例仿真。研究结果表明:系统演化博弈路径与系统初始状态、双方的支付矩阵、超额收益、合作成本、超额收益及合作成本分摊系数有密切关系;当超额收益大于合作成本时,双方有采取合作的可能性,且合作概率与超额收益呈正相关关系,与合作成本呈负相关关系;合理的超额收益分配系数与合作成本分摊系数有利于双方合作;在惩罚机制下,合理的惩罚契约能够有效地促进双方向着合作的方向演化。  相似文献   

2.
为了充分利用高速铁路非高峰期的列车运输能力,提升高速铁路运营的经济效益,研究载客动车组客货共运模式下的高铁快递运输计划优化问题。首先,考虑高铁快递运输需求的时效性与随机性,以最大化高铁快递运营企业期望总利润为优化目标,同时满足列车运输能力、车站装卸效率、标准箱到发量守恒等约束,构建高速铁路快递运输计划优化的2阶段随机规划模型。在第1阶段,以最大化高铁快运期望总利润为目标,确定各列车的运输能力分配计划;在第2阶段,根据第1阶段获得的列车运输能力分配计划,确定随机需求场景下的高铁快递实际装运方案,使该场景下的运营收益达到最大。其次,基于蒙特卡洛模拟随机生成需求场景,采用反向消减算法(BRA)将2阶段随机规划模型转化为包含有限场景数的确定性整数线性规划模型,从而调用商业求解器GUROBI进行求解。最后,以宁杭高速铁路为背景进行算例分析,验证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相较于基于确定性需求得到的运输计划,利用随机规划方法得到的方案更能适应需求的随机性,从而达到更好的盈利效果,同时可以兼顾服务水平与企业收益,适用于实际运营中高铁快递运输计划的设计与优化。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高铁快递物流的发展前景,结合高速铁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实际,提出了发展高铁快递物流的操作建设。  相似文献   

4.
4月1日起,中铁快运公司将在哈尔滨、沈阳、长春、北京、天津等20个城市开办高铁快递业务。中铁快运此次共开通了当日达、次日达和次晨达三项业务。高铁的巨大资源优势已使中铁快运将高铁快递作为战略转型踏板。高铁运送快件不受交通堵塞、航空管制等因素影响,除极端  相似文献   

5.
<正>1 据《人民铁道》报道,为充分发挥高铁运输优势、满足快件市场运输需求,上海铁路局拟推出高铁快件运输业务,将先开通至北京高铁快递业务。上海局先期拟开通的上海至北京高铁快件运输业务分为"当日达"、"次晨达"、"次日达"3个产品。"当日达"产品于收货当日22时前派送给客户,"次晨达"于收货次日12时前派送给客  相似文献   

6.
李鹏  王彤  宋玉 《中国铁路》2013,(7):40-42,47
基于Virtools的三维仿真技术应用领域正在变得越来越广泛。阐述如何利用基于Virtools的虚拟现实技术实现高铁列车整车和零部件的三维仿真系统,并分析研究其相关的技术要点,为三维虚拟现实技术在高铁或其他工业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开展高速铁路运营维护监测,目的是为了掌握高铁线路运行状态,以科学指导维修养护,使无砟轨道结构状态持续保持高稳定、平顺性,同时也为防灾、抗灾决策和科学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合沪杭高铁运营维护监测项目实例,就维护监测的技术设计工作展开探索,以供类似项目工程间学习与交流。  相似文献   

8.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与城市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商业区的无缝换乘和空间一体化设计要求很高。基于对乌鲁木齐行人行为特征的调查分析,以乌鲁木齐轨道交通2号线、4号线的换乘站及乌鲁木齐高铁站为案例,对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与高铁进出站层的衔接,对地面、站厅、站台层的空间布局和渠化、换乘模式、商业区布局、应急疏散等功能环节进行了针对性的仿真优化,并提出了一体化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功能布局的优化方法。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AGV快递分拣系统中物流量不断增加,优化AGV快递分拣系统布局,成为提高其分拣系统效率的关键.首先,在分析造成基于AGV分拣系统拥堵的关键影响因素基础上,研究基于AGV快递分拣系统中取货口和投递口布局优化问题,构建相应的整数规划优化模型,该优化模型以整个分拣系统负载量均衡为优化目标.其次,针对该优化模型特征设计...  相似文献   

10.
受周边环境变化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部分高铁桥梁地段出现了较大的横向偏移。为获得运营高铁箱梁顶升平移纠偏施工中的关键控制参数,通过建立轨-梁-墩实体数值模型,分析不同工况下轨道结构的应力变化规律,提出单次最大顶升及平移量;同时选取施工期间最不利工况,检算不同偏移量下轨道结构的稳定性。研究表明:随着顶升高度和平移量增加,轨道结构应力逐渐增大,为尽量减小纠偏施工对轨道结构的影响,建议最大顶升高度和单次最大平移量为10 mm,单个“天窗点”累计平移量控制在20 mm以内;箱梁和桥墩应力以及支座反力随支座支撑状态和偏移量的增大逐渐增加,以箱梁拉应力和支座反力作为控制条件,在不降速运行情况下,为保证轨道结构的稳定性,可实施的最大纠偏量为80 mm。本研究成果可为运营高铁箱梁顶升平移纠偏施工提供关键控制参数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沪杭高铁除嘉兴南站外,其他沿途车站各方向均仅有1条到发线,不可避免会出现在同一股道接发同向列车的情况,列车发到间隔时间较大,阻碍了沪杭高铁运能的提升。通过元胞自动机理论,建立沪杭高铁通过能力仿真系统,以现行运行图停站方案为基础,对同股道列车发到间隔时间为7 min和6 min两种情况进行仿真分析,对比压缩列车同股道发到间隔时间对沪杭高铁通过能力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在现行较优的运行方案下,压缩列车发到间隔时间对目前沪杭高铁通过能力的提升幅度有限。  相似文献   

12.
为实现地方文化元素与高铁建设的完美融合,在郑万高铁平顶山西站装饰工程中,基于SketchUp设计了一种艺术剪影画式吊顶板,并制定了具体的施工方案.该吊顶板为组合式铝条板,通过主板与辅板的尺寸和颜色差异,使构成的画作自然、生动且极具写意效果.在施工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借助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成本和人工成本,使...  相似文献   

13.
基于雄忻铁路保定东站临近既有京石高铁设计项目,综合采用数值仿真分析、理论分析、有限元分层总和法对既有京石高铁路基附加沉降变形开展系统研究。根据既有保定东站站台区既有京石高铁路基附加沉降对比分析结果,确定新建铁路对既有高铁附加沉降影响的基本规律和关键影响因素,提出大断面并站站场路基附加沉降评估的基本流程和关键参数确定方法,形成邻近既有高铁附加沉降评估的成套技术。分析结果表明:数值仿真技术由于当前采用的边界条件和本构模型限制,既有高铁路基仿真结果出现了局部隆起,同现场沉降监测结果并不相符;基于Boussinesq和实体Mindlin理论的分析方法可有效解决既有高铁沉降分析结果的局部隆起问题,但附加沉降影响范围相对较大;有限元分层总和法有效综合了数值仿真分析和理论分析方法的特点,更适宜于复杂工况下的既有高铁路基附加沉降量和沉降范围的评估。  相似文献   

14.
张斌 《铁道建筑技术》2012,(Z1):241-242
在近年高铁施工中,存在较多的质量通病,影响了高铁后期运营安全。针对我国高铁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通过借鉴日本新干线细节设计,希望在今后的高铁建设中,改善和提高施工质量,消除部分质量通病问题。  相似文献   

15.
针对现有网络拓扑评价方法难以适应高铁信号系统危险致因网络有向异质特征的问题,形式化定义高铁信号系统危险致因网络;通过邻接矩阵,给出危险致因网络建模方法;利用邻接矩阵,从因果路径长度、因果可达性、致因类型角度,分别定义最短路径矩阵、可达矩阵、致因类型矩阵.在上述各类结构矩阵基础上,提出因果作用强度、因果节点数、因果紧密度...  相似文献   

16.
徐利锋  彭晟 《中国铁路》2021,(z1):57-63
随着中国高铁的快速发展,高铁站房作为对外展示的窗口愈发关键,传统以功能性为主的客站建设理念已难以达到旅客高品质出行体验不断提升的要求.以昌赣高铁站房为研究对象,阐述铁路客站新理念的内涵及其在昌赣高铁站房中的创新设计表达,并以吉安西站等为例,提出客站建设实践的基本思路,总结深化方案设计、优化施作工艺、提升"客厅"品质和融...  相似文献   

17.
以无锡站为例,深入调查沪宁高铁开通运营后出现的部分车站多处绝缘节烧熔问题,通过测试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成因,提出绝缘节烧熔问题的解决办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研发一款适用于高铁周界安防的监测系统,该系统包括电力检测、空气压力检测、温度传感检测和光纤振动检测4个检测模块,其中的光纤振动检测模块是基于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具有实时、多点和无人监控等优点的智能监测系统,该技术在高铁安防系统中拥有一定的领先地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20.
随着高铁的快速发展,隧道安全问题日益引人关注,设计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高铁隧道智能监测系统,实现对高铁隧道健康状况的智能监测和实时管理。该系统采用传感器技术实现对高铁隧道内各项数据的采集,并利用云计算平台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可密切掌握高铁隧道的健康信息,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保证高铁隧道的安全运营和维护。该系统将为高铁隧道的管理和维护工作提供更加高效、准确、可靠的技术手段,有助于提升高铁运营的品质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