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孙安  史慧婷  陈位洪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1):207-209,M0022,M0023
复杂地层长距离过江顶管工程由于不可遇见的因素及长距离顶进,往往伴随高风险与高难度.需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来应对及规避风险。以某过江顶管工程为例.分析施工过程中遇到的普遍问题.有针对性地采用改良式破岩机头、设置中继间,洞口加固,合理设置泥浆减阻及顶进纠偏等工艺,确保了工程的顺利完工,验证了技术措施的合理性,为长距离过江顶管工程提拱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基于泥水平衡法顶管施工技术的优点,简述了泥水平衡法顶管机的原理,从顶管施工工艺流程、施工机具的选择、顶管设备安装、进出洞措施、触变泥浆减阻和水泥浆置换、纠偏测量及控制、沉降、位移监测及控制等方面介绍了泥水平衡法顶管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3.
依托上海污水治理白龙港片区南干线完善工程,迎宾7#~迎宾8#顶程长度1 125 m,为DN4000超大口径长距离混凝土顶管。以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施工参数和控制措施为基础,针对其中关键性问题和节点进行了系统性研究。提出了工程中关于超大直径混凝土顶管长距离顶进施工的一系列施工措施,包括泥水平衡顶管中泥水系统改进、中继间布置与防渗漏措施,减阻泥浆措施、顶管内供电与通风措施以及长距离轴线控制措施。可供软土地层条件下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4.
马鹏  岛田英树  马保松  黄胜  周浩 《隧道建设》2022,42(10):1677-1692
首先,对矩形顶管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介绍当前矩形顶管技术主要的应用场景,并结合顶推力预测、注浆减阻、背土效应演化机制和控制对策、顶进过程中的地层响应模式和沉降计算、工作面稳定性评估等关键技术问题,对矩形顶管的理论研究进展进行回顾和讨论。其次,根据矩形断面掘进机的结构形式和切削方式,对国内外矩形顶管掘进机的开发现状及其分类进行介绍。最后,归纳当前矩形顶管在装备及工程应用领域面临的技术挑战,探讨矩形顶管技术的发展趋势,对矩形顶管装备智能化,矩形曲线顶进,长距离、大断面及复合地层等复杂场景下的矩形顶管技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5.
阎向林 《隧道建设》2012,32(3):372-376
为了解决长距离大口径顶管在富水流砂卵石地层环境下的掘进顶力过大问题,以西气东输黄河顶管工程为例对注浆减阻进行研究。主要从注浆设备选取、润滑泥浆配比、注浆压力控制和注浆量控制等方面控制好浆液,确保注浆减阻效果,降低钢管与周围砂层的摩擦阻力,从而降低推进顶力,顺利达到长距离掘进的施工目标。  相似文献   

6.
针对曲线顶管相对直线顶管精度控制难度更大,管幕形成难的问题,以拱北隧道暗挖段曲线管幕顶管施工为例,从顶管轨迹控制测量、顶管始发、顶管顶进、顶管接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在敏感的周边环境、复杂的地质条件下、长距离、曲线管幕顶管施工的精度及沉降控制技术。经分析,采用UNS导向系统并在合理的顶进参数及有效的控制措施条件下,通过纠偏手段和精度控制,可以有效降低后行管对先行管影响,确保管幕形成。  相似文献   

7.
依托孝感市乾坤大道的排水管道施工为工程背景,在综述多种顶进方法的技术特点与工艺的基础上,选择了泥水平衡式顶管工艺。对顶管施工工艺流程进行了概括总结,针对其关键问题如顶管洞口加固、管道接口方式、泥浆触变系统、管道顶进与纠偏等进行了详细论述和总结。总结的相关技术与经验可以为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李同安 《路基工程》2015,(6):144-147
拱北隧道管幕工程所处地层地质条件复杂,周边环境敏感,管幕由缓和曲线与圆曲线组成,要求精准顶进,形成管幕,施工难度大。经过分析,采用泥水平衡顶管施工、顶管轨迹控制及纠偏等关键技术用于拱北隧道曲线管幕工程的顶管施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黄泛区地层多为堆积粉土、粉砂,粉砂地层多夹杂钙质结核物,俗称浆结石。顶管在该地层施工时,经常发生喷涌、顶力剧增、出土不畅等严重影响顶管的正常施工。结合郑州新区污水处理厂厂外污水干管工程一标段施工案例,针对沉积粉土、粉砂进行有效的渣土改良,便于泥浆输送同时减少刀具磨损,提高了施工效率;触变泥浆在粉砂夹杂大量浆结石地层中,顶进力变化较大,研制出有效的触变泥浆,减阻效果较好;大量浆结石堵塞泥浆疏管道,同时在螺旋机出土口大量堆积,严重制约顶管施工效率,发明简易破碎装置,提高输送效率。  相似文献   

10.
杨红军  荣亮  徐虎城 《隧道建设》2016,36(4):458-464
郑州市下穿中州大道隧道工程采用矩形顶管法进行施工,顶管段具有断面超大、覆土浅、间距小、推进距离长、未采用中继间等特点,顶管推进推力大。为有效控制顶管推力,研究了注浆孔布置、触变泥浆配制、注浆管路优化设计和管节表面涂蜡等顶管减阻技术。结果表明,本工程采用的减阻技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采用机械化顶管的原因,介绍了在砂土层的地质条件下进行机械化顶管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从注浆、纠偏、顶进几个方面分析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12.
拱北隧道工程中曲线顶管顶进力实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港珠澳大桥珠海连接线拱北隧道工程口岸暗挖段采用曲线顶管管幕支护的施工方法,在复杂地层条件下计算曲线顶管顶进力是顶管施工的重点与难点。工程共计使用了37根外径为1 620 mm、平均长度约为255 m的钢顶管。结合现场施工记录,采用2种不同的计算方式对顶进力进行了估算并与实际顶进力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 经验公式中的摩阻力计算在埋深较大时比较符合实际情况,在浅层的淤泥质地层中则偏大;直接采用被动土压力计算迎面阻力是偏保守的;顶进力的大小与泥浆润滑关系密切,初始阶段泥浆的润滑作用并不显著,在形成稳定的泥浆套过程当中摩阻力会逐渐下降,甚至小于1 kN/m2。  相似文献   

13.
某引水枢纽工程,采用顶管法施工,总长约3.0km,共分为3段,其中4号井至3号井为1300m超长距离顶管区间段。顶管上部和切削断面均为重粉质砂壤土,采用大刀盘泥水平衡顶管掘进机施工。在顶管顶进至约80m时,开始出现大范围地面沉降,顶管顶力剧增,顶管姿态变化大,设备连续故障等现象。经认真分析原因并制订针对性施工技术措施,最终确保了重粉质砂壤土复杂地质下该超长距离顶管区间段得以贯通。该文对该超长距离顶管区间段顶管施工进行了认真分析和总结。其结论与建议可供今后类似超长距离顶管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14.
结合上海污水治理白龙港片区南线东段SST2.5标工程实际的施工情况,简述DN4000长距离曲线顶管施工过程中进出洞、穿越河道与地铁、长距离顶进、曲线线形控制等几项关键施工技术,有关经验可供相关专业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5.
简要介绍了西安市首次应用全断面机械掘进顶管技术进行排水管道施工的情况。总结出一套大管径管道在西北地区湿陷性黄土中采用机械顶管长距离顶进的施工方法。并且验证了长距离顶管施工进度快、工程造价低、交通环境影响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现有顶管平面测量方法对于顶管机在长距离掘进中的不适用问题,以与顶管机掘进距离成正比的精度需求为切入点,按照不同距离精度需求寻找适当的平面控制测量方法,并把各类顶管平面控制测量技术与单站轨迹式定向长距离顶管导向系统有机结合,在满足精度需求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强度.采用该方法实现了苏州城区第二水源——阳澄湖引水工程的2条2.67 km顶管隧道的顺利贯通.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们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完善,大口径曲线顶管在地下管线工程中的使用日益频繁,针对大口径曲线顶管关键施工技术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结合潘广路~逸仙路电力隧道工程一标工程实际的施工情况,简述DN3500大口径曲线顶管施工过程中进出洞、穿越河道与地铁、长距离顶进、曲线线形控制等几项关键施工技术,有关经验可供相关专业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8.
《隧道建设》2014,(5):502-502
<正>由上海城建隧道股份公司设计研发的超大矩形顶管掘进机在郑州纬四路下穿中州大道隧道接收井准确进洞,圆满完成我国自主知识产权超大顶管装备在中原大地的"处女航"。郑州纬四路下穿中州大道,隧道位于郑州市郑东新区和中心城区分界线中州大道下方,采用矩形顶管机施工,施工过程中存在着大断面、长距离顶管顶进等技术难题,并且在顶进过程中还将穿越各类复杂的地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采用结构分割转换工法(CC工法)建造的某地下停车场小间距隧道群矩形顶管施工中顶管机出现栽头及掘进姿态控制困难的问题,结合项目施工过程的姿态监控数据,对产生栽头及姿态偏差的原因进行理论分析,提出相应的控制技术,并采取现场试验的方法进行效果验证。结果表明: 1)顶管机栽头现象的原因主要有顶管机体重心偏差、漏浆、姿态预留不够、后靠不稳; 2)通过设备和管节定位处理、洞门密封处理、增加始发姿态预留量、后靠稳定性控制等措施可有效防止顶管机栽头; 3)始发阶段采取洞门预留、破除等控制措施,掘进阶段控制掘进速度并辅以“E”型导向槽进行轴线控制等措施,可有效控制顶管机顶进姿态; 4)通过采取调整铰接油缸行程差、主推油缸行程差及姿态偏差方向的土压等姿态纠偏技术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施工效果。  相似文献   

20.
张亚洲  夏鹏举  魏代伟  姜腾  陈喜坤  陆帅 《隧道建设》2015,35(11):1229-1234
利用泥水盾构修建隧道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大量泥浆和废弃土,如何经济环保地进行泥浆和废弃土处理成为工程面临的一大难题。以南京纬三路过江通道工程为背景,针对该地质条件下泥水处理的难点,通过合理的泥水场地布置和设备选型,并采用针对不同地层的配浆试验、分离设备的选择性使用等措施,实现了泥浆的高效、高质供给,确保了工程顺利实施;根据泥水盾构前后掘进所穿越地质条件的差异,通过废弃黏土和废弃黏土泥浆配制盾构掘进用泥浆、废弃粉细砂用作壁后注浆材料以及废弃卵砾石和碎岩用于混凝土骨料等技术,实现了全线路废弃土的再利用,不仅具有极大的经济效益,还解决了废弃土带来的占地、污染等环境问题,为泥水盾构全线路施工中泥水处理和废弃土再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