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GIS在岩溶地区公路建设土地利用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光银  朱自强 《公路》2003,(9):123-126
在岩溶地区的公路建设中,受复杂地形地貌的影响,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占用耕地、破坏植被等环境问题,使得岩溶地区本来就脆弱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因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将成为西部岩溶地区公路建设必须考虑的重要议题。本文结合岩溶地区公路建设实际情况,利用先进的GIS、RS技术,首先在对路线规划设计阶段土地占用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后,提出了基于3S技术的路线设计流程,然后对施工过程中的土地利用进行了分析探讨,最后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和GIS技术,对临时用地的适宜性进行评价分类,指导土地复垦。该模型的建立,可以减少岩溶地区公路设计及建设中许多主观因素的影响,从而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岩溶地区有限的土地资源,维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
车行地下交通空间的开发对于减少地面交通拥堵,节约土地资源,减少噪音,保持城市原貌等方面,均具有积极意义。我国地下空间开发目前以综合交通枢纽和地铁建设为主,部分大城市在商业核心区或人流密集区已经开始建设车行地下交通空间。通过分析车行地下交通空间的各种布局模式,化繁为简,将复杂的地下交通空间分解为主隧道、出入口联通匝道两个部分进行研究,使得地下交通空间布局方案的研究流程具体化。  相似文献   

3.
沈景鹏  王俊彦 《隧道建设》2014,34(Z1):166-171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土地的取得日益困难,节约土地及土地资源有效利用成为全世界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如台北车站特定专用区,原早期规划用于地面的轨道交通及长途巴士,因台北市的快速发展,已严重影响城市交通,故政府于30多年前一次性地将铁路以及尚处于规划阶段的捷运、高铁等轨道交通先规划于地下空间,再先后依序完成,并利用部分地下空间规划商业及人行通道。另外,于地面规划立体长途巴士转运站,让车辆及行人分别与地面高架道路及地下空间连通,此空间的整合不但使运输量庞大的轨道交通有效地利用于地下空间,且减少长途巴士对地面空间的冲击,使旅客及行人能于地下空间无缝对接,增加通行的便利及安全,创造另类的地下经济。台湾由于地狭人稠,为配合经济发展,对土地的利用相当精致,特以台湾经验论述之,就教诸先进。  相似文献   

4.
易荣  贾开国 《隧道建设》2022,42(12):1977-1984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中国提出了“双碳”战略目标。科学系统地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将为碳源减排与碳汇增容提供有力支撑。首先,基于地下空间的自然资源属性和人工建筑属性,提出地下空间2种减排增汇方式: 其一是利用地下可再生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 其二是利用地下空间置换地表土地增加城市生态绿地。然后,以具体实例和数据支撑,多角度分析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与“双碳”战略目标关系,即: 提升碳吸收能力;降低能耗、储碳固碳;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最后,提出“双碳”战略背景下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策略,即: 工程建设转向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平面扩张转向地上地下协调发展、工程施工转向低碳生态技术、单一资源开发转向统筹复合利用。  相似文献   

5.
城市道路附属设施包括地上及地下,地下附属设施在道路设计中各专业充分协调,不存在空间冲突;地上附属设施的空间冲突,因其重要性不如地下,一般为人忽略。如何对道路地上附属设施进行合理的布设,减少设施与设施之间的冲突关系及设施对道路建筑界限的入侵,提高道路运营的安全,是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碱渣是采用传统的氨碱法生产纯碱过程中产生的废渣.由于碱渣土堆放占用土地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可供堆放碱渣的空地逐渐减少.文中结合某工程实例,介绍了碱渣土再利用的回填施工要点,为综合利用工业废弃物、治理白色污染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城市商务核心区在较小区域内集散巨量不同性质交通,交通矛盾突出,开发地下车行系统已成为缓解核心区拥堵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不断发展,地下车行道路系统在缓解地面交通压力、整合停车资源、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改善区域环境品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国内商务核心区的地下车行道路系统工程案例为基础,从设计原则、等级体系、布局与规模、设计标准及出入口布设等方面探讨了商务核心区地下车行道路系统设计,希望为同类项目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论香港地下空间开发的规划、立法与发展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滨城市香港山多平地少,土地是极为稀少的资源,但山岭地貌和坚硬晶质火成岩岩体很适合开发地下洞室和隧道。20世纪70年代、80年代起,就开始考虑发展地下空间,以满足都市发展的需求。为此,政府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工程可行性研究,并进行相关的立法工作,为规范地下空间的开发,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地下空间开发体系。结合工程实例,就香港地下空间开发的研究、规划、开发、管理和立法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9.
针对现有城市地下空间存在的开发强度低、特有的环境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可移动建筑设计理念,有赖于未来高新技术突破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创新性概念设计。该设计面向大深度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并使得建筑能够在地上、地下2种环境中自由转换,从而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的优点,实现地上、地下空间的多重耦合。同时,给出建筑在地上、地下空间转换的过程,对本设计应用在医院、银行、景区等的要点进行分析。针对其他一些较为特殊的应用场景,提出相应的优化设计方案,进一步扩大其应用范围。最后,引入简单算例探讨现阶段建设与运行此设计所面临的技术难题,简要分析未来实现本设计所需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0.
城市发展与土地资源紧张的矛盾,是可持续城市化面临的最大挑战,出路在于集约城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结合地下道路的建设经验,对城市地下道路总体设计进行总结,探析城市地下道路的设计经验,以期城市地下道路的设计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1.
李颖  贾鹏  王明华 《中外公路》2011,31(5):263-267
快速公交系统(BRT)的布设会占用原有的道路行车道资源,但中国的实践表明BRT系统的运营并未达到预期的小汽车分担率的下降,因此需要另建其他道路以弥补减少的道路行车空间来缓解小汽车出行需求诱发的交通压力.该文针对这类为配合BRT系统运行而另外修建的道路的选线问题展开研究,其与传统的独立道路工程的选线问题存在不同,单以道路...  相似文献   

12.
王元庆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5):143-144,M0015
合理利用城市桥下空间,对于充分利用道路空间资源、节省城市土地资源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近年来,各地区因为违规占用桥下空间引起的火灾越来越频繁。现结合实际工程,浅谈城市桥梁火灾后如何在保证交通不中断的情况下快速修复受损结构。  相似文献   

13.
大体量的地面车辆段会分割城市交通和公共景观,制约城市规划。随着城市发展对公共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如何将车辆段下沉、采用地下车辆段地面上盖建筑多空间一体化设计,提升城市公共环境品质,加大地上建设规模,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显得尤其重要。结合深圳地铁13号线车辆段设计案例,通过上盖建筑与城市景观和道路交通的延续设计、地下车辆段设计难点、对工程造价以及后期运营维护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地下车辆段+上盖建筑的建设模式,探讨将车辆段下沉、采用地下车辆段地面上盖建筑多空间一体化设计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1)车辆段下沉后能最大化保障城市用地完整性,有利于上盖建筑方案设计和交通组织设计,减少对城市景观割裂等不利影响,提升城市公共环境品质;2)车辆段下沉能为上盖建筑结构提供侧向约束,上盖建筑的开发设计定位可以更加灵活多样,可提高建筑高度,增加土地利用率;3)地下车辆段消防是重难点,目前尚无成熟经验可借鉴,也无完善的规范标准,出地面通道等构筑物以及开敞的消防通道上空对上盖建筑用地的完整性影响较大,需不断探索和实践;4)地下车辆段建设将增加一定的工程造价和建设风险,需要慎重决策;5)上盖建筑和车辆段在规划、设计环节需统筹考虑,对建设管理要求高;6)地下车辆段运营期间要合理处理潮湿、汛期和火灾的不利影响,同时也要采取措施消除地下封闭空间作业环境给员工健康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4.
城市发展与土地资源紧张的矛盾,是可持续城市化面临的最大挑战,出路在于集约城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城市地下空间包括地下交通设施、地下商业设施、地下管廊、地下车库、城市综合防灾系统、地下仓储、高层建筑地下室、地下军事系统等诸多领域.地下交通设施,又分为地下铁路、地下步行街、人行通道、城市隧道、地下联络通道等.目前,我国的地下交通设施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该文以泰达MSD地下交通空间工程为例,从总体设计、线形设计、交通导引、坡道防滑、视觉诱导等多角度人手,分析和探讨如何打造一个安全、畅通、有序的地下交通空间工程.  相似文献   

15.
1998年,荷兰进行了更大规模与系统利用西部地区(即“兰斯塔”地区)地下空间的可行性研究。其重点研究地下空间的利用将对整个荷兰产生态样的影响,即“地下空间利用的战略性研究”。研究的目的是论证通过更广泛地利用地下空间兰斯塔地区将来的空间发展达到理想化模式的可行性。这意味着更广泛、更有效地利用空间,以及维持并提高该地区的空间质量。研究中对社会、费用、地下水及政策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得出了一些引人注意的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城市公园下方地下空间综合体设计中常见的问题,例如如何组织交通,并把客流"引进来、留下来、散出去",在国内外大型地下空间设计经验的基础上,以集轨道交通、市政公路隧道、公园景观、商业开发于一体的无锡太湖广场项目为例,从怎样构建交通网络、吸引多方客流,并留住商业顾客,以及如何结合地面景观进行消防疏散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整体策划和规划,串联多种交通方式,并与周边已建成地下空间互联互通,来构建地上地下立体交通网络,提高城市运转效率,倡导绿色出行;2)针对不同客流,设计相应主题的下沉广场吸引潜在顾客;3)打破常规束缚,采用高净空与清晰的空间脉络,营造舒适的空间环境,塑造自身的空间形象;4)利用避难走道连通各下沉广场,解决疏散问题;5)综合运用各专业消防措施,巧妙解决灰色空间消防难题,减少地面建筑,建设花园城市。  相似文献   

17.
娄中波  王海燕  朱彬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2,(8):125-128,383,384
城市发展与土地资源紧张的矛盾,是可持续城市化面临的最大挑战,出路在于集约城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城市地下空间包括地下交通设施、地下商业设施、地下管廊、地下车库、城市综合防灾系统、地下仓储、高层建筑地下室、地下军事系统等诸多领域。地下交通设施,又分为地下铁路、地下步行街、人行通道、城市隧道、地下联络通道等。地下交通设施的完善,是解决地面交通拥堵的又一途径。目前,我国的地下交通设施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该文对泰达MSD地下交通空间工程总体设计进行论述,并通过VISSIM交通仿真软件对总体设计进行检验,给同行提供一种地下交通空间工程的设计思路,抛砖引玉,期待同行们设计出更多安全、畅通、有序的地下交通空间工程。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随着城市化发展,在城市内地上空间发展受到限制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建筑向地下空间发展,诸如地下停车库、地下商场、地下水池、综合管廊和城市下沉式隧道等。在城市交通建设中下沉式隧道日渐增多,如何做好隧道抗浮,使隧道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是一个大的课题摆在工程师的面前。以肇庆市火车站综合体建设项目——市政部分(下沉式隧道)隧道敞开段抗浮设计为例,介绍了该项目如何利用隧道围护桩兼作隧道敞开段的抗拔桩,经过该项目的工程经验为其他下沉式隧道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城市地下空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在解决交通拥堵问题、优化城市功能配置、提高环境质量和完善基础设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更是实现“双碳”目标、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完成城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分析地下空间利用的主要特征,提出地下空间开发与城市节能减碳的相关举措,并在具体工程案例中加以应用,从而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为早日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与开发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地下空间是指在城市地面以下修建的各种类型的地下建筑物结构构成的空间。包括:地下街、地下人行道、地铁、城市公路隧道等交通、商业设施;地下管网、人防设施、地下垃圾处理站等基础生活设施。城市人口的增加,生产和交通工具的发展,带来了地面土地资源短缺问题,因此,城市地下空产开发和利用成为解决城市土地资源问题的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