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以中国目前高速公路普遍应用的速度控制设施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了限速标志、摄像头、横向减速标线3种速度控制设施,在综合交通事故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3种限速设施的上、下游交通流的大、小车运行速度、运行速度标准差、20 km·h~(-1)速度差幅度车辆比例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前、后车辆速度变化的显著性检验分析,研究了道路线形几何特点、交通流构成、交通流速度、限速方法与速度控制设施对车辆运行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监控摄像头对驾驶员遵守限速行车有显著影响;限速标志与道路警告标志联合设置的效果显著优于限速标志单独设置;上述3种限速设施的实施效果均限于一定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2.
高速公路平曲线建议限速标志设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区高速公路平曲线路段为研究对象,对建议限速标志的设置方法和流程进行研究。采集了8条山区高速公路的平曲线运行速度数据并进行分析,提出以小车运行速度差作为判定准则确定是否设置建议限速标志。选择平曲线半径和入曲线前运行速度为自变量,建立线性模型预测小车运行速度差,并通过将运行速度和设计速度综合确定建议限速值,最后分析驾驶员的视认特性,计算出不同运行速度下对应的建议限速标志前置距离。结果表明:当平曲线半径小于300m的时候,在高速公路平曲线上应设置建议限速标志。  相似文献   

3.
从运行速度的角度对高速公路的交通安全性开展评价研究,通过对高速公路运行速度、大小车运行速度差的调查,采用非线性回归方法分别建立了设计速度为120 km/h和80 km/h时,运行速度与百万车公里伤亡事故率的关系模型以及大小车运行速度差与百万车公里伤亡事故率的关系模型,为不同设计速度下的高速公路限速值的确定以及降低高速公路事故的严重程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速度管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公路的通行效率和安全性,制定了公路速度管理技术方案流程,采用实地观测试验和速度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并提出了限速区划分和取值方法;根据几何设计参数、隧道分布、安全水平将路段规律划分为大限速区和局部限速区;提出结合运行速度、行程车速、路侧环境、历史事故等技术参数设定基本限速值的方法和修正基本限速值的方法,并采用实证分析验证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提出的速度管理方案制定流程、限速区的划分、限速值的取值方法、限速方法的选择等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能有效地解决速度管理的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5.
城市快速路视频测速设施速度控制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城市快速路一般限速路段和视频测速限速路段车辆运行速度的对比分析,评价了视频测速设施的速度控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视频测速设施不能把所有车辆的运行速度降低到限速值以下,但可以把不同车道不同车辆的运行速度降低到一个大概的范围,而且很好地控制了道路上车辆运行速度的离散程度,降低了发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提高了道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公路限速值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我国公路限速管理决策中缺乏相关的科学、合理的依据,对公路限速值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总结欧美等发达国家公路所使用法定限速、最优限速法、工程研究法与专家系统法等限速值设计方法应用中存在的优缺点,结合我国公路状况,进一步分析影响我国公路限速的因素,应用系统分析方法,综合考虑运行速度、公路线形、设计速度和交通安全等因素提出了基于运行速度、线形、安全多因素的适合我国交通特性的公路限速值设计方法并给出具体实施流程.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建立适用于公路运行速度设计的标准车型,通过对大量试验路段的实地交通调研,结合中国近10年的车型资料,建立了车型参数资料数据库;通过分析中国车型参数统计分布,采用阶段式多元综合聚类法对车型参数进行聚类;综合分析采集的车辆实际运行特征参数,通过应用聚类分析及速度-轴距分布分析,初步确定了以速度和轴距作为车型划分类别,并依据中国车辆轴距分布统计结果确定了基于轴距的车型划分标准。结果表明:汽车轴距、比功率是车型分类标准划分的重要指标;提出的用于中国双车道公路和一级及高速公路运行速度分析的车型分类标准对于公路运行速度设计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把事故率作为交通安全服务水平的量化指标,研究了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交通安全服务水平,并将其划分为4个等级;采用概率统计学、稳健回归等基础理论建立了事故率与限制速度、线形的关系模型;在可接受的交通安全服务水平下,分别建立了小车和大车限制速度的取值方法。研究成果可以为中国相关公路管理部门设置合理的高等级公路车辆限速提供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道路线形设计中,路段间运行速度差是作为评价道路线形与行车安全的重要指标之一,准确地获取路段间运行速度变化十分重要。文中通过测取车辆在二级公路直曲衔接段上连续运行速度,研究车辆在二级公路中弯道处的驾驶行为,得出车辆在弯道处的速度变化规律,进而建立加速度与减速度预测模型;对比分析直曲衔接段单独车辆的速度变化85%统计值(Δ85V)与直曲两路段间85%速度统计值的差值(ΔV85)间的关系,发现ΔV85存在低估车速变化的情况,从而为线形设计评价方法的改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公路线形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公路运行安全.文中针对基于设计速度的公路路线设计方法的局限性,参照JTG/TB05-2004《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结合实体工程,通过计算相邻路段运行速度差值、设计速度与运行速度差值对线形安全性进行分析,优化公路线形设计.  相似文献   

11.
目前国内外对运行速度的研究很多,在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方面得到了良好的运用.本文基于运行速度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山区高速公路的特点,提出以相邻路段小客车运行速度差、相邻路段大货车加速度和大小车速度差3方面对山区高速公路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并以广东某高速公路为例得出安全性不良路段,为山区公路设计与整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我国公路限速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行车连续性的角度出发,分析公路线形连续与运行速度连续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行车连续性的影响因素,由此提出公路线形连续性评价标准,并结合某2级公路线形连续性分析与评价结果验证评价标准的合理性,进而根据该标准对新建和已建公路分别提出相应的限速方案。  相似文献   

13.
公路平直路段运行速度模型分析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现行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提出的"平直路段运行速度测算模型"中的加速方式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典型路段车流的运行速度规律,找出平直路段测算模型存在的问题,并采用速度微分方程推导、加速时间和加速距离计算、加速曲线绘制等方法对运行速度平直路段的加速方式进行了研究,最终提出"动态加速度"的概念,优化得到能科学表征出平直路段运行速度变化的即时加速度计算方法(动态加速法)。结果表明:动态加速法将即时加速度与即时速度和期望速度有机地联系起来,更好地模拟出汽车在平直路段上的实际加速状态;经与车辆加速曲线图表对比,动态加速法优化和完善了现有平直路段加速度获取方法,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介绍霍尔车速传感器结构、工作原理及安装位置,说明陕汽德龙车系车速信号的来源及其输出形式,分析车速设置器的作用及其工作原理,论述车速信号的产生与应用。  相似文献   

15.
双车道二级公路纵坡段车辆运行速度预测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分析双车道二级公路不同坡度、坡长纵坡的大量运行速度实测数据的基础上,得出车辆运行规律。通过研究纵断面要素(坡度、坡长)与车辆运行速度的关系,确定自变量参数后,利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分别建立了小车上坡、大车上坡在坡中和坡顶以及小车下坡、大车下坡在坡中和坡底的运行速度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车辆运行速度随坡度增加而减小,其变化的幅度受坡长影响;预测模型分别通过了回归等式的显著性检验、回归参数的显著性检验和回归等式应用准确度的检验,所有模型的相对预测误差平均值均小于5%,建立的回归模型精度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16.
基于多个研究课题在运行速度理论和模型方面的研究成果,通过分析不同类型公路运行速度预测模型,揭示出不同类型、设计速度公路的运行速度特点和规律及其与平曲线半径之间的关系,提出与路段运行速度对应的各级公路平曲线半径设计推荐取值范围。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关键技术指标取值为在公路路线设计与优化中实现定量化选用技术指标奠定了基础,有助于保证公路设计中关键技术指标取用的一致性和协调性。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互通立交设计过程中匝道范围车辆加速运行、减速运行的运行速度计算方法,以及各匝道平面线形理论设计速度的计算方法,并通过运行速度与设计速度的协调性分析,判断互通立交匝道线形设计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为创建中国公路运行速度理论、方法与技术体系,提高公路安全设计水平,在连续10年分阶段对中国20个省区35条高速和一级公路、39条二级及以下双车道公路现场数据采集、试验观测与事故调查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中国公路交通特性、运行速度特征与交通安全的关系,针对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双车道公路等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室内模拟试验、实体工程观测与实车现场测试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中国公路运行速度的特征与规律,提出了符合中国公路交通特点的运行速度代表车型划分标准,系统建立了各级公路及关键路段运行速度模型,创新集成了公路路线安全综合评价、公路路线安全设计、公路速度综合控制等工程应用技术及相关标准、指标体系。结果表明:该系列成果填补了中国公路运行速度应用模型、设计与速度控制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空白,为公路安全设计、评价及科学地进行速度控制提供了成套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为创建中国公路运行速度理论、方法与技术体系,提高公路安全设计水平,在连续10年分阶段对中国20个省区35条高速和一级公路、39条二级及以下双车道公路现场数据采集、试验观测与事故调查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中国公路交通特性、运行速度特征与交通安全的关系,针对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双车道公路等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室内模拟试验、实体工程观测与实车现场测试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中国公路运行速度的特征与规律,提出了符合中国公路交通特点的运行速度代表车型划分标准,系统建立了各级公路及关键路段运行速度模型,创新集成了公路路线安全综合评价、公路路线安全设计、公路速度综合控制等工程应用技术及相关标准、指标体系。结果表明:该系列成果填补了中国公路运行速度应用模型、设计与速度控制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空白,为公路安全设计、评价及科学地进行速度控制提供了成套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使用视频采集技术对通过平乐园南路口减速丘的车辆运行速度数据进行调查。运用插值分析法,建立了车辆行驶速度和距交叉口距离的关系;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距交叉口的距离与机动车行驶速度进行显著性分析,研究了城市道路交叉口设置减速丘后机动车的减速效果。结果表明,城市道路交叉口设置减速丘后机动车速度衰减了42.87%,且距交叉口的距离对于机动车行驶速度是有显著影响的。在交叉口进口道16 m范围内,机动车在行驶据交叉口3.5 m处时,其行驶速度会有显著变化,3.5 m处显著性水平为0.01<α=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