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姚恩泉 《摩托车》2007,(10):82-82
我国有十亿多农民,还有若干城镇低收入群体,三轮摩托车产品既是他们生活资料的一部分,同时也是生产资料的一部分。毋庸置疑,三轮摩托车已成为他们摆脱贫困,家庭致富的重要工具之一,因此三轮摩托车的需求量也呈逐年剧增态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三轮摩托车的外观、功能、安全、性能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河南新鸽摩托车有限公司为适应市场形势的变化,率先提出三轮摩托车制造工艺汽车化理念。下面简单介绍几种汽车制造工艺在三轮摩托车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2.
白杉 《摩托车》2005,(2):14-15
一、我国摩托车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摩托车工业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沧桑,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生产、科研、开发、营销体系,是个系统工程。有相当一部分产品具有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有一批名牌产品覆盖"两个市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摩托车工业迅速崛起,2004产量已达到1600万辆以上,跻身世界摩托车生产大国。能生产2000多个品种的摩托车,15种排量的摩托车,此外还有强大的零部件配套体系,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如发动机整机比较突出的有金城、宗申、力帆、林海等,曲柄连杆有江苏罡阳、山东平度,减震器有无锡拓普、宁江、湘陵、川南、重庆长安,车轮有浙江万丰奥特、广东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摩托车以其方便、快捷、实用等特点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出于环保考虑,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旨在降低机动车(主要是汽车、摩托车)排放的法规,一些大中城市也以污染为由针对摩托车出台了一系列的“禁限”措施。摩托车企业为了生存和发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逐步提高,社会购买力不断增强,摩托车消费层次越来越高,从上世纪80年代的嘉陵50到现在大批量生产的125mL摩托车,随着摩托车排量逐步上升,车速越来越快,品种因人们的需求不同也变得多样化。我国摩托车工业通过近二十年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华汽摩配》2005,(3):62-63
一、我国摩托车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摩托车工业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沧桑,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生产、科研、开发、营销体系,是个系统工程。有相当一部分产品具有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有一批名牌产品覆盖“两个市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摩托车工业迅速崛起.2004年产量已达到1600万辆以上,跻身世界摩托车生产大国。能生产2000多十品种的摩托车,15种排量的摩托车,  相似文献   

6.
翟秦钢 《摩托车》2005,(3):13-15
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我国摩托车行业已走过了发育期、成长期和扩张期,正在发生着由摩托车生产大国向技术强国转化的深刻变革。本文就这一变革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一、我国摩托车行业的变革及对摩托车产业的影响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摩托车工业取得了迅猛的发展,是我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摩托车工业经过20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无论是行业总体产销量还是企业规模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由于国内摩托车工业起步较晚,技术和装备进步严重滞后,国内大多采用引进和仿制国外摩托车的方法来发展生产。因此,提高企业自主开发能力已成为摩托车行业的重要课题。一、传统摩托车企业产品开发的误区 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国内摩托车生产大都是根据政府和军队的需要来进行的,产品严重雷同,数量有限,质量低  相似文献   

8.
王昕 《摩托车》2009,(10):18-20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随着国家经济、技术实力的发展,我国摩托车工业迅速崛起。经过起步、发展、整合、重组,风雨兼程、跌宕起伏的艰难历程,经过摩托车工业战线的努力拼搏,中国现已跻身世界摩托车生产大国,摩托车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汽车工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我国摩托车工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坚持走自主创新发展自主品牌的道路,努力掌握核心技术,成为世界产量第一大国.在中小排量摩托车制造技术领域方面,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摩托车已成为我国出口的重要机电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加入WTO日程的临近,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提高产品的国际知名度,已成为摩托车企业谋求更大发展的重要手段。1999年全行业出口摩托车25万多辆,创汇近1.3亿美元,较1998年的13.7万辆,创汇0.77亿美元几乎翻了一番;2000年上半年全国摩托车出口较1999年又出现巨大增幅,呈现出良好的快速发展势头。但由于我国摩托车企业整体综合素质不高,加之摩托车出口缺乏宏观管理,竞争无序,暴露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我国摩托车工业出口现状我国摩托车产品在1986年以前基本没有出口,1987年以嘉陵集团、上海易初等为代表的少数优势企业开始出口摩托车,出口产品主要是50、70和250两轮摩托车和三轮摩托车,主要  相似文献   

11.
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摩托车分会、天津内燃机研究所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摩托车分会联合主办的"2014中国国际摩托车技术论坛"于11月15日在重庆圆满落幕。中国是世界摩托车第一产销大国,中国摩托车工业已成为世界摩托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国摩托车工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节能、环保、安全"的摩托车是未来中国先进摩托车的发展方向,也是本届摩托车技术论坛的主题。在本届论坛中,来自中国摩托车  相似文献   

12.
1摩托车车轮行业总体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摩托车工业发展迅速,2005年我国摩托车车轮产量已超过4250万件,其中铝合金车轮产量已达2950万件,铝合金车轮的单独出口量超过650万件,辐条式车轮产量超过1300万件,轮毂、轮圈的出口量超过300万件。摩托车车轮企业得到了实质性的发展,形成了一批年产量500万件以上的国际知名企业,使得摩托车车轮行业在国际上同样具有较大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信息广角     
新华社讯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近日就摩托车消费税问题发表若干意见和建议。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摩托车已从少数人的特殊消费品,转变成为大众生活中重要的日常交通代步工具。因此,在现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摩托车工业的飞速发展,经过了从注重车辆性能发展到注重车辆外观和装饰的阶段.摩托车用标贴已成为满足不同使用条件和车辆风格的重要装饰品,在车身装饰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摩托车电喷技术发展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摩托车电喷化是一种必然趋势 汽车的技术发展史已经充分证明,电喷技术同样是摩托车技术的制高点,是摩托车满足欧Ⅱ和欧Ⅲ排放法规的主要技术措施之一,也是我国摩托车企业参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竞争必须掌握的一种核心技术.从2001年9月1日起,我国新生产的轿车和5座客车全部采用了电喷发动机,虽然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提出摩托车电喷化的日程表,但有关摩托车的政策中已多次提到在摩托车上采用电喷技术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阮天林 《摩托车》2006,(1):41-42
据有关媒体报道,截止2004年底,我国摩托车社会保有量已逾6500万辆,成为世界头号摩托车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同时,也是摩托车维修从业人员最多的国家。如何搞好摩托车的维修服务,已日渐成为业界人士讨论的热门话题。作为机械产品,摩托车的生命是极其有限的,它会随着零件的不断磨损以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逐步达到使用极限而抵达“生命”的终点。因此,正确的维护保养和合理的维修,对摩托车的正常行驶和延长使用寿命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我国摩托车工业起步较晚,维修服务体系还不十分健全,部分用户对国产摩托车的使用深有疑虑,是可以理解的。笔者通过近几年国内外市场调研的亲身体验深深感到,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要想扩大市场份额,搞好售后服务极为重要:谁在服务上多下功夫,深得人心,谁就能拥有更多的消费者。从这个意义上说,维修服务质量的好坏,对促进摩托车销售、繁荣摩托车市场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先来看看欧洲摩托车的维修服务体系有什么先进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我国摩托车市场远的不说.从1987年以来.已出现过两次大繁荣,同时也出现了两次不景气。两次大繁荣给摩托车工业带来了大发展;两次不景气也成为制约摩托车工业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在这30年里中国摩托车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在国际市场上无足轻重的"末流"成长为一个叱咤国际的摩托车工业巨人.  相似文献   

19.
西部大开发战略,不仅对我国西部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难得的机遇,而且对我国发展中的摩托车工业也是一个新的商业机会。因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必将为我国西部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创造条件。同时,必将为我国摩托车工业带来新的市场机会。第一,随着东部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摩托车市场已日趋成熟和相对饱和,市场重点也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经过近几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点发展,多数地区已经脱贫,逐步脱贫致富的中西部农民对摩托车的消费需求正处于旺盛的上升时期。据预测,西部摩托车的需求量在今后15年内,将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介绍了摩托车作为人们喜爱的一种代步工具,受环保和能源因素的制约,几乎处于被城市淘汰的边缘,从而引发了电动摩托车代替燃油摩托车的工业变革,同时分析了加强对电动摩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经济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