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1 毫秒
1.
珠江口崖门出海航道回淤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崖门航道所在海域水流、地形及泥沙特点,从悬移质不平衡输沙方程出发,导出估算挖槽回淤的计算公式,根据实测资料和潮流数值计算确定其中主要参数,并用1990年崖门试挖槽回淤资料确定公式中待定的综合系数。在此基础上估算了航道浚深不同方案的回淤强度与回淤量,并结合实际对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航道回淤总体上并不严重,航道及所在海域基本上处于平衡微淤状态。  相似文献   

2.
石浦港航道工程潮流泥沙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工程海区自然条件,建立基于不规则三角形网格考虑波浪作用的潮流泥沙数学模型。在对模型进行充分验证的基础上,研究各航道方案影响下的潮流泥沙运动规律,并分析大范围海域潮流特征、进港航道口门位置流态特征、航道内横流、对周围港区影响、对潮位影响和对石浦港5个口门分流比的影响等,预测各方案泥沙回淤与莫拉克台风过程下的骤淤情况。  相似文献   

3.
随着日照港港口规模的不断扩大,部分港区和航道内出现泥沙淤积现象。针对这一现象开展研究工作,建立了日照港区二雏潮流数学模型并进行数学模型的验证,根据建立的水动力数学模型,研究各期工程日照港水域水流条件的变化并进行比较;根据历年港区水下地形测量资料.分析港区和外海航道的回淤情况,研究泥沙来源及回淤产生的原因;在缺少泥沙实测资料的情况下,参照邻近港口的风浪泥沙相关关系,推求日照港水域大风天含沙量关系,据此预测港区扩建后的泥沙回淤情况。  相似文献   

4.
泥沙问题是连云港港北翼的赣榆港区和航道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文中在进行自然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利用MOHID二、三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对该港区实施后的潮流场及港池、航道泥沙回淤进行了计算模拟,对不同工况潮流流态、航道横流及对周围海区影响范围进行了分析,不仅给出不同工况下港池和航道的年回淤值,还对9711号台风作用下港池和航道的骤淤情况进行了计算预报。综合以上研究成果,提出推荐方案。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高栏海域近年的水文泥沙实测资料与港区潮流泥沙运动特性及水下地形地貌特征,通过建立平面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对高栏港区15万吨级航道年回淤情况和台风骤淤情况进行了模拟计算,从潮流泥沙角度为本工程方案比选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上海洋山港区和进港航道水域泥沙特性及回淤分析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对拟建的上海洋山港港区和进港航道水域泥沙特性和自然条件进行分析 ,并利用淤积计算式计算几种设计方案的港池、航道年淤强和回淤量  相似文献   

7.
根据洋山深水港区近期(2009年~2013年)的现场观测资料,通过对多年实测资料的对比分析和数值模拟,深入研究了洋山港海域冲淤变化和四期港区泥沙淤积情况。其结论显示:大小洋山主通道海域海床总体稳定,西北部局部的冲刷环境为四期港区港池航道的增深创造了有利条件,预测洋山深水港区四期工程港池和航道的年回淤强度为1.0~2.0 m,接近二期港区的实际淤强,计算回淤量为457~881万m3,二期工程港池和外航道的成功开挖,表明港区的增深可以实现。  相似文献   

8.
通州湾港区一港池建在辐射沙洲南缘腰沙高滩上,港池航道开挖后的回淤问题是工程设计关注的焦点.设计时通过研究工程海域潮流、波浪、泥沙、底质等自然特征,分析影响回淤的主要因素,从挡沙堤平面布置、备淤深度确定、维护疏浚、船舶吃水控制等方面提出一系列针对性措施.研究认为:通州湾港区一港池建在粉砂质浅滩上,港池航道开挖必会出现回淤...  相似文献   

9.
开辟大洋山深水航道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洋山周边深条件优越,风浪掩护条件好,有建设深水码头和开辟深水航道的条件。本文分析了大洋山水域潮流,波浪和泥沙特征,对深水航道开辟后的泥沙回淤进行了初步估算,认为目前航道道浅段开挖后的回淤主要是以悬沙为主,如对平均水深12m段浚至15.5m时年回淤强度在1.2m左右,并且在航道淤积过程中出现浮泥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0.
航道开挖后容易出现回淤,回淤量研究对航道后期的维护尤为重要。以高栏港进港航道泥沙回淤为研究对象,结合黄茅海海域的海床历史演变情况,分析高栏港区航道泥沙来源,研究航道附近泥沙冲淤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高栏港所在的十字水域海床近年来处于淤积状态,1977—1989年,平均淤积强度为3. 42 cm/a; 1989—2003年,淤积速率减缓,约为0. 86 cm/a。高栏港区航道年淤积量由常年淤积和台风骤淤两部分组成,航道每年发生明显骤淤1~2次,骤淤量一般为常年淤积量的30%~50%,骤淤引起的平均淤积厚度为0. 32~0. 60 m,骤淤量的大小和分布与台风路径及强度有关。研究成果对于航道维护时间及频次确定具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1.
崔长会 《中国水运》2010,(5):109-110
根据广州港南沙港区历史水文地质资料、南京航道工程局现场观测资料和相关科研成果,对南沙港区1#~6#泊位和港池疏浚工程施工期泥沙回淤风险及回淤应对对策进行分析研究。识别出了南沙港区的主要风险因子是台风风险因子,提出了与南沙港区实际相结合的泥沙回淤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MIKE 21 FM对新建的洋浦神头港区南港区码头项目工程进行研究,研究了沿岸输沙及泥沙淤积对洋浦神头港区南港区码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正常天气下,从泥沙回淤角度来看,该海域适宜建设海港。50年一遇大风天气下大风天的回淤量极小,适当备淤就能抵挡极端天气下的回淤问题,且不会对航道正常通航及码头作业产生影响。为今后相关项目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3.
根据鸭绿江河口西水道水流、悬浮泥沙和底质粒度特征的分析,研究丹东港出海航道泥沙淤积的动力机制以及泥沙粒度对回淤的指示作用。分析表明,海域来沙为西水道的主要泥沙来源,泥沙运动以“波浪掀沙、潮流输沙”为主要特征;悬沙和底质粒度对比表明,上航道和中航道段航道回淤以悬沙落淤为主,下航道和外航道段航道回淤以底沙推移为主。航道回淤泥沙作为泥沙运动的“指示剂”,能够较好地揭示航道回淤的机理;采用刘家驹悬沙淤积模式和罗肇森底沙输移模式相结合的方法,估算丹东港大东港区20万吨级航道回淤量为679万m,,与物理模型试验结果较为接近,上述分析方法和公式可适用于砂质海岸航道回淤计算,也为类似航道回淤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李鹏  赵鹏  程瑾  王文博  李建 《水运工程》2018,(S1):43-48
针对东营港某港区在防波堤建设和航道疏浚施工同步进行的共同作用下的备淤深度问题,建立工程海域的潮流泥沙数学模型,对该模型进行了波浪、潮流、泥沙及地形冲淤验证。在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将施工过程分解为若干节点分别建模计算,并结合施工结束至竣工验收的不同时间分期叠加统计。得到同步施工期间航道的回淤规律并预测备淤深度。该研究为航道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技术支持,也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对于崖门航道当前所处在的海域水流和地形以及泥沙特点,在悬移质不平衡输沙的方程去出发,将估算挖槽回淤具体的计算公式进行导出,然后按照具体测量的资料以及潮流数值去对确定其中涉及到的相关参数进行确认,并使用1990年崖门试挖槽回淤的相关资料去对公式里涉及到的综合系数进行确认。并且在其基础上去对航道浚深所采取不同方案的回淤强度和回淤量进行计算,同时使其能够与具体的结果进对比和分析,结果显示航道回淤当前整体上并不是十分的严重,航道和其所处在的海域仍然是处于一种平衡微淤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在淤泥质海岸建港,泥沙回淤是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文中应用波流共同作用下的大范围泥沙数学模型,模拟计算了连云港港徐圩港区建设期不同布置方案下的泥沙回淤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徐圩港区在建设期的回淤中,内航道所占比重较大,主要与港区水域面积有关。因此,在环抱式港区的建设过程中,应尽可能早地实施港区内的规划围垦项目,以达到防淤减淤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广西铁山港区潮流泥沙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铁山湾海域将建设数十个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和深水航道。通过围填海域建设数量众多的泊位,将引起铁山湾潮流及泥沙运动发生变化。为解决铁山湾海域开发建设的一系列水流泥沙技术难题,在充分掌握海湾水流泥沙运动特性的基础上,采用非结构网格和动边界技术建立平面二维潮流数学模型,模拟研究规划方案建设引起的潮流场变化,计算分析规划港区和航道的泥沙回淤强度及回淤总量,为规划方案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利用三维数值模拟方法对连云港区回淤情况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港区的泥沙主要来源于近岸浅滩泥沙,在风浪潮流共同作用下泥沙悬扬、搬移,悬沙沿程逐渐落淤,造成港池航道淤积,港内淤积呈现口门处最大、口门内淤积厚度逐渐减小的分布趋势。通过数学模型计算,确定了旗台、庙岭及墟沟港区的月淤积强度;另外,大风或台风天气情况下,港区的淤积会加重,可参照研究结果对各港区回淤强度进行修订。  相似文献   

19.
为了适应原油运输船舶大型化发展和港区经济的快速发展,需在综合港区现有20万t级航道基础上进行改造提升,本文通过分析工程海区自然条件,建立了基于不规则三角形网格的潮流泥沙数学模型,在对模型进行充分验证的基础上,研究了工程后航道的水流及其变化情况以及航道内的泥沙回淤情况,同时也综合分析了工程队煤炭港区的影响,仪器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开展了连云港港15万吨级航道实际回淤观测,结合水文泥沙条件,对常年和大风天的回淤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连云港港15万吨级航道年回淤量约为607×104 m3,与15万吨级航道初步设计预测值基本相近;回淤分布与7万吨级航道相似,最大淤强位于外1段,约为1.86 m/a。大风天航道回淤呈现3阶段变化特征,具有先淤后恢复的特征,风后的局部淤积是暂时的,需要疏浚的实质性回淤很小。依据15万吨级航道实测回淤特征,建议30万吨级航道宜结合港区在东西连岛口门建设防波堤,以减小回淤峰值区段淤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