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单拱暗挖车站上穿既有地铁线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在既有地铁隧道上方进行新建地铁施工时,对既有隧道的顶部卸载会引起既有地铁结构的隆起变形,运营地铁对隧道结构的变形要求极其严格,施工中采用合理的施工方法对变形的控制至关重要.浅埋大跨单拱两柱暗挖结构上穿既有地铁、铁路线等地下工程施工中,采用"中柱法"施工,能严格控制地表沉降和围岩变形,保证既有线的正常运营和既有线结构使用年限不受影响,具有一定的工程推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结合武汉地铁广虎区间矿山法施工隧道与隧道上建高楼施工工程,建立了相互影响计算模型.对比分析了地铁隧道上建高楼分别采用筏板基础与桩基础情况下的拱顶沉降量和高楼整体倾斜率,对高楼的安全状态进行了定量评价.指出从高楼和地铁隧道施工以及后期地铁运营的安全考虑,必须将高楼的独立柱扩大基础调整为桩基础.  相似文献   

3.
以济南地铁龙奥站为依托,研究硬岩地层大跨无柱拱形地铁车站结构受力特性及施工技术,进行二维有 限差分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基坑施工引起的支护结构水平位移及内力均较小,采用多级放坡开挖和喷锚支护的 方式可保证基坑安全施工;无柱拱形结构顶板弯矩、轴力值均较大,同时中板表现为偏心受拉状态,是主体结构 中的薄弱环节,但仍具有较大的安全系数,结构整体安全可靠。大跨无柱拱形车站施工技术已在济南地铁龙奥站 取得成功应用,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青岛地铁3号线保儿站主体结构顺利完工,车站部分采用了拱形无柱结构,16.4 m的跨度,78 m长的大拱结构竟不用一根柱子支撑,节省了施工占地,扩大了站内容积,成为国内地铁车站中首次采用大跨拱形结构的地铁车站。  相似文献   

5.
南京地铁新街口站中间桩柱测量定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南京地铁新街口站工程实例,系统总结了采用盖挖逆筑法施工的地铁车站中间桩柱定位测量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钢管柱定位器与网控测量技术,成功地解决了钢管柱精确定位的难题。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山地城区复杂周边环境对地铁车站修建有潜在较大施工风险。针对超大断面地铁车站暗挖隧道的施工规范与技术设计,目前尚无确切的标准可循。基于此,提出一种采用预留中岩柱的施工工法,其中岩柱的承载能力与隧道埋深及中岩柱宽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为研究隧道上覆压力对隧道中岩柱的稳定性影响,本文通过对不同埋深下的中岩柱稳定性进行数值研究,揭示上覆压力为主控因素的隧道变形破坏机制。研究结论:(1)埋置深度从1至1. 5倍隧道高度范围内时,中岩柱的塑性应变随着埋深的增加而增加,并且塑性应变的增加幅度也随着埋深的线性增加;(2)在埋深为1. 5倍隧道高度以后,中岩柱的塑性应变随着埋深增大而非线性增大,中岩柱应力集中区域出现在中部,并呈现由中部两侧向四周扩散现象;(3)考虑了上覆压力的影响,隧道预留中岩柱的方法与加固措施能有效运用到复杂环境的地铁隧道施工中。  相似文献   

7.
柱洞逆筑法是在形成"桩、柱、梁"稳定的受力体系下,再通过逆筑施工工法完成地铁车站主体结构施工。在拱部二次衬砌保护下,进行主体结构的施工,尤其在拱部土质较差,地下水较丰富的条件下,与暗挖顺做法相比,具有受力体系明确、施工安全风险小、投入的模板支架少等特点,适用于城市地铁大跨度暗挖车站的施工。城市地铁工程施工通常临近道路桥梁.对道路桥梁采取保护措施,从而保证地铁施工过程中周边环境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以北京地铁10号线劲松站为工程实例.系统介绍浅埋暗挖地铁岛式车站柱洞逆筑施工工法及主要工艺,介绍暗挖施工中时劲松桥采取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8.
北京地铁5号线磁器口车站中洞法施工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北京地铁5号线磁器口车站浅埋暗挖隧道中洞法施工技术,对地表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对于三拱两柱暗挖车站的施工,该方法对控制地表沉降是可行的.如何确保初期支护安全形成,如何采用长大管棚技术,如何有效解决残余水对地下工程影响等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9.
地铁车站施工中的临时路面系统是解决地铁施工对城市交通影响的重要手段.南京地铁2号线云锦路站施工期间,采用了贝雷桁架临时路面系统,成功地解决了地铁车站施工对地面交通的影响.并从结构设计、施工方法、施工注意事项、临时路面系统的监控量测等方面对该贝雷桁架临时路面系统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0.
暗挖地铁车站下穿既有地铁隧道施工控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北京地铁5号线崇文门暗挖车站下穿既有地铁隧道施工为背景,探讨采用柱洞法结合超前管幕施工的控制技术.施工前对既有地铁轨道和隧道结构进行加固.根据现状评估数据制订既有地铁隧道结构沉降控制标准,并制定各施工步序的沉降控制值.监测结果表明:既有地铁隧道结构变形缝处沉降量最大,是施工控制的重点部位;超前管幕起到了防塌作用,但其自身施工引起既有地铁隧道结构沉降9.52mm,选用时应慎重;侧洞管幕施工完成时,变形缝处隧道结构累计沉降量超限,且道床与隧道间发生严重脱离.采用抬升注浆和充填注浆分别对既有地铁隧道结构累计沉降量超限及道床与隧道间脱离进行处理,最终将既有地铁隧道结构沉降量控制在16.75 mm以内,道床与隧道间脱离区域被有效填充,确保了施工期间既有地铁线路的安全运营.  相似文献   

11.
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箱梁制造质量过程控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满足《时速 2 0 0km新建铁路线桥隧站设计暂行规定》要求 ,秦沈客运专线在我国铁路建设中首次采用双线整孔箱形梁和单线并置式箱形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简要阐述箱梁制造的全过程以及影响箱梁制造质量的因素 ,提出控制箱梁制造质量的方法及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MZ32移动模架造桥机工艺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分析MZ32移动模架造桥机制造的工艺难点和控制关键点 ,确定相应的工艺对策 ,制定相关的工艺文件 ,设计关键工序的加工工装 ,有针对性地进行施工管理。  相似文献   

13.
直线电机轨道交通的轨道结构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国外直线电机轨道交通主要采用的轨道结构形式进行分析,针对直线电机轨道交通轨道结构形式的力学特点,就我国在发展该种轨道交通时在轨道结构设计与施工中需要研究的关键技术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我国移动支架造桥机的发展综述   总被引:36,自引:11,他引:36  
系统回顾移动支架造桥技术在国内的进展情况 ,按PC箱梁在移动支架的位置 ,对现有的造桥机进行分类 ,对其 2种施工方式节段拼装法和整孔现浇法进行比较 ,并对造桥机的移动方式、造桥机对曲线PC桥梁的适应能力以及墩旁托架进行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本文回顾了我国五十年代建成的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历程,试举了建桥中采用的“管柱钻孔法”和正桥钢梁设计与制造中采用的一系列技术措施等创新技术,并阐述了这些新技术在以后建成的南京大桥、芜湖大桥及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中的推广应用和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南京市轨道交通1号线南延安德门一宁丹路区间,在左、右行车线两侧引出车辆段出入段线形成了三联拱大跨度隧道,且线路下穿5层楼房,该段结构设计复杂,施工分步多、工序转换多,施工开挖安全与其地面上方的五层楼房使用安全问题十分突出。三联拱隧道多采用分部开挖施工,然而采用不同的开挖和衬砌步序,对地层和上部建筑物的影响不同,因此,分析研究既保证施工安全又对楼房影响最小的施工先后步序是该段的关键技术。研究结论:通过对三联拱地段下穿5层楼房段的5种不同施工工序方案进行模拟分析,比较各方案引起的地层沉降和结构内力,得出中导洞法开挖,侧洞衬砌先行,再施做中间隧道的方案相比侧洞开挖、中导洞开挖、侧洞衬砌、最后施做主洞等其他几种方案,其对地层和楼房桩基底沉降最小,支护结构内力也最小,是5种方案中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盾构法施工具有安全、环保、高效的优点,在地铁隧道中被愈来愈多地采用。但目前盾构法施工成本相对较高, 其中管片制作费占盾构施工费的45%,因此,管片结构设计时选择合理的设计方法是降低盾构法施工成本的关键。结合南京地铁的地质和水文条件,分析了软土中盾构隧道结构计算方法,以及隧道内径、衬砌类型的选择;介绍了盾构隧道断面裂缝、直径变形、纵环向接缝验算方法。  相似文献   

18.
单轨"T"型独柱墩高架车站结构设计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目的:单轨交通系统在国内系首次采用,通过对规范的选用、站台雨棚结构、结构计算简图、位移与挠度限值的确定、结构整体动力特性等若干结构问题的探讨,可供制定相关规范规程时借鉴、参考。研究方法:结合国内首次采用跨座式单轨交通方式的重庆轻轨较新线高架车站工程实例,进行研究探讨。研究结果:提出高架车站的分析计算方法、构造要求、位移与挠度限值及旅客舒适度要求等。研究结论:高架车站需同时满足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和铁路桥涵设计规范;站台雨棚宜采用轻钢结构;“T”型独柱墩高架车站应进行结构整体动力特性分析。  相似文献   

19.
门型桥塔驰振气动干扰效应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大跨径悬索桥施工期门型变截面桥塔的驰振问题,提出一种有限元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相结合分析变截面高耸结构驰振的实用数值方法。以东海某大跨径悬索桥北桥塔为例,运用该方法,考虑塔柱间的气动干扰效应,进行门型桥塔施工期典型工况的驰振性能分析。结果表明:纵桥向门型桥塔整体和其单根塔柱的驰振力系数均大于0,不存在驰振失稳的可能性;在横桥向,由于门型桥塔受塔柱间气动干扰效应的影响,其驰振性能与不考虑气动干扰时的不同,且倒角截面对门型桥塔驰振性能不利;矩形截面和倒角截面前柱的驰振力系数均大于0,后柱的驰振力系数均存在小于0的情况,且后柱驰振力系数的绝对值大于门型桥塔整体的驰振力系数绝对值;在进行门型桥塔施工期驰振分析时,当无横梁时,要重点研究后柱横桥向的驰振性能。  相似文献   

20.
对手工制作接触网水泥坠砣存在的工艺性差、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不稳定等问题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结合京沪线电气化工程建设需要,探讨了机制接触网水泥坠砣的新工艺及其工序流程,分析了机制新工艺的特点,并对2种制作工艺进行了经济技术条件的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