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减压病的治疗方法主要为加压治疗,治疗效果与所选择的加压治疗表及其方案有关。在以往治疗时,一般均参照美国海军和苏联减压病治疗表的相应方案治疗的。但美海军治疗表的最高压力仅490.3kPa不能满足治疗重型减压病例的需要;而苏联治疗表则没有采用吸氧减压方案,因而治疗总时间很长。我们吸取了美、苏减压病治疗表的优点,结合了  相似文献   

2.
500名产业潜水员职业病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500名从事不同作业类型的产业潜水员职业病调查,急性减压病和减压性骨坏死的发病率分别为45.20%和16.20%,并均以水产养殖业潜水员的发病率为高。急性减压病和减压性骨坏死是二种具有关联发病关系的疾病,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潜水后未减压或减压不足所致。遵守潜水作业规则和强调充分地减压能有效降低二者的发病率,及早地施行再加压治疗则能减少患者迁延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减压病是因机体在高气压环境下暴露一定时间后,由于减压速度过快,幅度太大,使机体组织和血液内溶解的中性气体游离成气泡而导致的一种特殊的职业性疾病。及时的单纯加压治疗急性减压病可使90%以上病例获得治愈。而病程超过24~48h得到良好结果的希望就少了。  相似文献   

4.
高压氧疗法在脊髓型减压病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告了将高压氧疗法辅助用于脊髓型减压病治疗的尝试,并通过7例患者的临床应用观察,结果与单纯使用再加压治疗相比较,治愈率提高达85.7%。说明对提高治愈率及降低致残率有一定的意义(P<0.05)。  相似文献   

5.
患者袁×,男,38岁,某养殖场潜水员。患者于1983年6月19日在32米水深处工作1小时30分,未按减压表减压直接出水。出水后约20分钟,两下肢麻木,继而酸痛,自下而上发展。出水后约25分钟时不能站立,同时两上肢疼痛,腹部紧压感,恶心,尿潴留。2小时后在当地医院加压治疗,治疗压力490.3kPa,在高压下症状改善,但当压力减至196.1kPa时症状再现,故再次将压力升至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打捞沉船“箱根丸”工程潜水作业的医务保障概况,水深达54~69m的潜水作业共1082人次,其中近半数的潜水属连日潜水(占43.8%),都得到了妥善的减压处理。同时,在工程中运用最高压力不超过0.284MPa的再加压吸氧治疗表对8例减压病人进行的治疗获得满意的效果,顺利地保障了潜水员的健康,为今后大深度空气潜水作业的医务保障可供参考试用。  相似文献   

7.
减压病是潜水员和沉箱(隧道)高气压作业工人较为常见的职业性疾病。由于暴露于高压环境的压力、时间、呼吸气体介质、劳动强度和减压速率不同,当患减压病时,其病情的严重程度和临床症状体征存在着某些差异。为把不同环境所引起的减  相似文献   

8.
一、减压病的潜伏期、临床表现和分类(一)潜伏期:取决于溶解在体内惰性气体游离成气泡的速度、数量、气泡大小及其部位。潜伏期愈短,病情愈重。在山羊模拟150米快速上浮脱险实验时,减压病的潜伏期短,有时减至常压即发病,潜伏期最长的仅为30分钟。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了在某水电站采用海军医学研究所新研制的12~60m空气潜水水下阶段减压表实施减压。在1335人次潜水作业中无1例减压病发生,比老表提高了安全性。选择的半饱和理论组织分类与氮过饱和安全系数是适当的。  相似文献   

10.
徐宏 《铁道建筑技术》2011,(4):34-36,52
在泥水平衡盾构机长距离的掘进过程中,特别是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隧道掘进中,不可避免地需要潜水员实施高压进舱检修作业。根据南京长江隧道盾构机高压进舱作业的成功经验,主要介绍了泥水平衡盾构机高压进舱方案及减压病应急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成人冠心病室壁瘤术后的临床治疗结果。方法:结合69例冠心病合并室壁瘤患者手术治疗临床资料,根据术前心脏超声心动图提示行手术治疗方案。结果:在术后围护期发生死亡病例3例。随访期内随访病例60例,多数患者心绞痛症状,以及心脏功能等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和改善。结论:对室壁瘤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具有积极的治疗效果,并根据室壁瘤大小特点,制定有效的治疗措施,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12.
1975年7月至1982年12月,在江西省修建九江长江大桥水下基础施工的加压锻炼、潜水作业和医务保障中,采用我国的“60米水下阶段减压潜水减压表”共计1286人次,发生急性减压病7例,总发病率为0.54%,获得一定效果。现将本工程加压锻炼、潜水作业和医务保障概况介绍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肠吸附剂治疗铅中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学者用活性炭做为肠道吸附剂内服,对实验动物和人的铅中毒进行治疗观察取得了可喜的结果。染醋酸铅动物治疗后症状消失,血和尿中铅的浓度、尿中粪卟啉含量、网织红细球等均比对照组减少;慢性铅中毒病人治疗后自觉症状明显改善,血铅、尿铅、尿δ-ALA、尿粪卟啉等指标明显好转。肠吸附剂治疗铅中毒的机理在于吸附胃肠道中的铅,阻断肠壁对铅的重吸收;吸附肠道中的胆汁酸,促进肝内胆汁酸的生成,激活肝脏混合功能氧化酶。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合并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要点。方法 自2010年2月至2013年12月,我科共收治21例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脊柱骨折患者,其中下颈椎骨折7例(颈5-6椎骨折脱位1例,颈6-7骨折脱位6例):男性6例,女性1例,年龄40-52岁(平均47.8岁)。对7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采用单纯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1例, 单纯后路手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1例,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5例。结果 7例患者术后获得6-34月(平均18.2个月)随访。术中术后均未出现神经损害症状加重情况,手术切口均I期愈合;术后脑脊液漏1例,换药对症处理2周后愈合。1例C5-6椎骨折脱位患者行前路手术后第二天出现内固定移位,急诊行前后联合入路翻修术;6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1例无明显改善(术前为Frankel B级)。随访期间均达骨性融合,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移位现象。结论 强直性脊柱炎脊柱骨折好发于颈胸交界区,大多合并有脊髓损伤,手术方式上宜行前后联合入路复位固定或后路长节段固定植骨融合术,术中应先充分减压后再精细复位,避免加重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5.
电光性眼炎在焊接工人中,特别是几个人同时作业又不注意防备时,易被电弧光刺伤眼睛。据观察,电光性眼炎一般在电弧光刺伤4~6小时后出现症状。但有个别敏感性较强的人反映较快,见表1 目前,治疗电光性眼炎的眼药水有若干种。笔者把电光眼药水Ⅰ号(自配电光眼药水)与2号(健康报1984年6月19日选登的配方配制的电光眼药水)的疗效作一比较,见表2。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神经妥乐平治疗颈髓过伸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前瞻性选择颈椎过伸伤患者20例,随机数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早期应用神经妥乐平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麻木、触电感评分等指标并纪录。 结果:实验组患者经早期应用神经妥乐平治疗后在疼痛、麻木、触电感评分等观察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神经妥乐平组的颈部过伸伤患者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的改善,而且较对照组而言,其改善的幅度更高,而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与传统的激素冲击治疗方法相比,神经妥乐平对于中枢神经及周围神经损伤具有更好疗效,尤其对于疼痛与及触电感症状改善较明显  相似文献   

17.
打捞沉船“阿波丸”工程是于1977年5月起施工,到1980年8月止,历时4个工程年度。这是我国首次完成60多m水深的打捞工程。在这4年打捞施工中,潜水医务保障方面,探索了一些规律,保障了潜水员的安全减压,对潜水中发生的减压病进行了妥善的治疗,对出现的各种  相似文献   

18.
大容量全肺灌洗治疗矽肺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大容量全肺灌洗治疗矽肺30例的临床郊效。结果表明,大容量全灌洗能及时清除在肺泡与下呼吸道沉积的固体沉淀物平均为687mg,含游离SiO2粉尘平均为12.3mg,术后患者咳嗽、咯痰、呼吸困难等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且能提高肺通气功能,心功能,心及动脉血氧分压。  相似文献   

19.
对130例呼吸系疾病患者采用全肺灌洗(WLL)治疗,28例患者在术中、术后分别出现低氧血症、液气胸等并发症,发生率为21%。笔者认为只要在术前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在术中密切监护,术后详细观察,做到及时发现正确处理,都可以使患者症状缓解。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手术治疗重度脊柱畸形合并神经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后路手术治疗重度脊柱畸形合并神经功能障碍的14例病例。先天性脊柱畸形9例,神经纤维瘤病性脊柱畸形2例,特发性脊柱畸形1例,结核性脊柱畸形1例,退行性脊柱畸形1例。既往有脊柱矫形手术史者2例。术前侧凸Cobb角平均98.4°(53~150°),后凸Cobb角平均104°(48~151°)。术前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3例,D级9例。4例行PSO截骨减压内固定矫形,1例行PVCR截骨减压内固定矫形,1例行半椎体切除内固定矫形,4例行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矫形,2例行单纯后路内固定矫形,1例行内固定更换矫形术,1例行内固定取出术。术中7例患者行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ory-evoked potential ,SEP)进行神经功能监测,全部患者行唤醒试验。结果:14例患者获得随访12~69个月,平均随访36.6个月。术后侧凸Cobb角平均55°(5~100°),矫正率44.1%;后凸Cobb角平均62.1°(25~92°),矫正率40.2%。随访时侧凸和后凸平均丢失分别为1.7°和4.8°。7例术中行SEP监测的患者,5例无法记录到可靠的SEP波形。5例患者术后神经症状加重(35.7%),行神经营养、激素冲击及高压氧治疗后3例有改善。末次随访脊髓功能:B级2例,D级1例,E级11例。神经功能较术前比,11例改善(78.6%),1例未改善(7.1%),2例恶化(14.3%)。结论:重度脊柱畸形合并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应用手术治疗在改善神经功能方面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此类患者畸形严重,术前存在神经功能损伤,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困难,难以早期发现脊髓损伤,术后可能出现神经症状加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