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汽车类环境标志产品认证管理和政府采购,能够有力力推推动动汽汽车车产产品品品品质质提提升升和和企企业业技技术术进进步步,对于增加企业经济效效益益、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意义义。本文介绍了汽车类环境标志产品认证与汽车品质提升、经经济济效效益益、资源效益等方面的相关性,提出了完善认证标准和检检测测项项目目的的相相关关建建议议,为完善我国汽车环境标志产品认证管理提提供供参参考考。  相似文献   

2.
正本文详细介绍了汽车企业申请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依据及内容,讨论并分析文件审核和现场检查过程中应把握的重点环节,帮助企业理解认证实施的核心内容,以便顺利通过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  相似文献   

3.
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的纺织企业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绿色壁垒”正取代关税壁垒成为中国纺织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最大障碍。中国的纺织企业应积极争取国际绿色认证和环境标志认证研发“绿色技术”;企业之间加强合作,政府加大政策方面的支持,携手共进,突破“绿色壁垒”,走上绿色之路。  相似文献   

4.
7月3日,财政部和环境保护部联合发布了2008年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以下简称采购清单),专用车产品首次进入了采购清单。邮政车、救护车等专用车列为单独的采购清单。中国轻型车联合分析会秘书长林伟表示,之前入围企业少是因为这个清单发布时间不长,很多企业不了解其意义所在。现在企业逐渐看到了它在政府采购中的优先作用,因此明年申请和入围的企业可能会更多,名单内各品牌之间的竞争也会更充分。  相似文献   

5.
1999年1月1日,神龙富康轿车第一个通过北京市新排放法规检测。 2002年1月,获得由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颁发的汽车产品绿色环境认证标志,神龙公司成为第一家通过汽车产品绿色环境认证的汽车厂家…… 五年间,神龙公司几乎获得了中国汽车界所有的环保殊荣。 “神龙”,这个时代的宠儿,已经成为——  相似文献   

6.
《世界汽车》2002,(11):51-51
20世纪末,全球掀起了一股"绿色浪潮"."绿色浪潮"起源于"绿色消费",主要针对与人们日常生活直接相关的消费品.1978年,原联邦德国最早实行了绿色产品制度,由国家权威部门对产品实行审查评定,并贴上绿色标志.从绿色食品、绿色日用品到绿色服务、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等,"绿色浪潮"正在改变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全球<21世纪议程>,要求各国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随后,我国政府出台<中国21世纪议程>,并制定了<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章程>和<环境标志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  相似文献   

7.
陆艳 《摩托车》2002,(12):17-18
为履行入世承诺,2001年12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按照世贸有关协议和国际通行规则,出台了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该制度规定,今后凡涉及健康安全、环境保护和公共安全的11类132种产品(第一批强制认证《目录》),必须通过“中国强制认证”(英文名称“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缩写为“CCC”认证,简称“3C”认证),统一使用“3C”认证标志。此项强制认证将原有的“长城”电工认证(CCEE)、进口安全质量许可(CCIB)和电磁兼容认证(EMC)合而为一,对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统一目录、统一标准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统一标志、统一收费标准的“四个统一”,整体认证规则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中国与欧盟的整车认证管理流程及认证法规差异进行了全面的比较,分别从政府主管部门、技术服务机构、整车认证流程三个维度比较了中欧认证管理流程的差异,从认证框架法规、技术标准法规制修订、标准法规要求三个维度比较了中欧认证标准法规的差异。通过全方位分析中欧整车认证及标准法规差异,为相关行业从业者尤其是国内主机厂出口欧盟产品的研发认证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近日,美国产品表观性能审查机构(PRI)对近期世界各地所提交申请的产品进行相关认证,统一润滑油作为获得PRI认证唯一的中国润滑油品牌正式被列入PRI质量认可产品名录。美国PRI润滑油产品质量认可部出  相似文献   

10.
杨楠 《重发科技》2004,(1):35-43
随着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CCC)的实施,中国的认证认可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统一的认证目录,统一的国家标准、技术规则和实施程序,统一的标志,统一的收费标准,必将极大地促进我国认证制度的发展,从而有力地推动全面提升产品质量,改进生产厂的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我国汽车产品认证管理的现状和国际上主要国家的汽车产品认证管理制度,提出了我国汽车产品认证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加快汽车产业化进程有关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日前,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发布联合公告,宣布自2006年12月1日起凡列入目录内的机动车零部件产品,未获得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和未加施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标志的不得出厂,销售,出口或在其它经营活动中使用。  相似文献   

13.
根据《国家交通及机动车安全法》《机动车辆信息及成本节约法》的规定,所有进口到美国并用于商业销售的机动车辆(包括汽车和摩托车)必须符合美国的车辆安全、节能和防盗技术法规要求,并通过这些法规的认证。由于这一认证工作由美国运输部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负责管理,因此,将这一认证统称为美国车辆产品安全认证。美国车辆产品安全认证为完全的自我认证制度,由制造商自行按照相应的技术法规进行试验,确保产品符合技术法规要求,按照法规规定自行粘贴认证标志,通过认证的车辆就可以准入美国市场。下面笔者对摩托车产品及车辆装备的安全认证和相关流程进行介绍,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欧美,日及澳等地区和国家的认证制度概况,对我国建立产品认证制度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在1992年,由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成立了中国汽车产品认证委员会(CCAP)。对汽车产品实行质量认证,不仅促进我国汽车产品质量提高和汽车工业技术的进步,而且有利于统一协调国这各部门管理工作,促进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时代汽车》2013,(11):30-31
东风随州专用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10月,是由东风汽车有限公司首次通过引进民营资本在湖北省随州市组建的全新公司,是东风商用车战略布点之一,是东风旗下的专用车事业单元,是东风品牌的战略延伸。公司注册资本11401.28万元,占地面积17.4万平方米,主营业务为专用汽车的开发、生产、制造、销售以及售后服务。公司于2005年11月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3C监督审核和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形成了强大的体系运营能力。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介绍了汽车及零部件产品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分析了新版规则下认证制度的改革重点,并对CCC认证的主要流程、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以某企业为例,重点分析了CCC认证实施的具体方法,并对零部件产品CCC改革及自我声明的相关政策进行解析,供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参考,以便顺利完成改革后的产品认证。  相似文献   

17.
《摩托车信息》2004,(4):57-57
一、汽车强制性认证产品(经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2003年第11号公告批准): 汽车产品、摩托车产品、摩托车发动机产品、汽车安全带产品。二、汽车部件自愿性认证产品(经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2003年第6号公告批准): 灯具(前照灯、前雾灯、后雾灯、信号灯、倒车灯、转向信号灯、后牌照板照明装置、驻车灯、侧标志灯)、机动车回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汽车摩托车检测认证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是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倡导发起,由行业内从事汽车、摩托车及其零部件产品检测、认证的第三方机构及相关单位自愿组成的行业性、非营利性的工作组织组成。目前,联盟共有32家理事单位,1家观察员单位。中国汽车摩托车检测认证联盟的成立,旨在实现"整合资源,集中优势,统一品牌、统一服务标准,提高整体实力,更好地服务于行业和企业"。联盟制定发布  相似文献   

19.
徐莉坤 《经济导报》2007,(42):32-33
品牌介绍:报喜鸟集团组建于1996年,是国内大型服饰企业集团之一。集团核心企业报喜鸟集团有限公司连续七年进入全国服装行业销售收入、利税双百强。2002年完成销售70亿多元,利税超2亿元,名列全国西服销售收入、利税前十名。集团目前净资为4亿多元,总资产7亿多元。现拥有三大服饰品牌,两大工业园区。集团主导品牌“报喜鸟”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等诸多称号,报喜鸟现已成为同行业中全国规模最大、运作最为规范、网络健全的男装专卖体系之一,共有500多家连锁加盟专卖店,现拥有3000多人的高素质员工队伍。报喜鸟集团装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现拥有国际一流的生产设备,并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采用电脑资讯系统(MIS)进行质量管理和企业管理。2007年8月15日,浙江报喜鸟服饰股份有限公司(002154)在深圳中小板公开上市交易。至此,报喜鸟集团彻底完成从家族企业向公众公司的嬗变。[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我国摩托车企业现有摩托车产品与现行欧洲技术标准差距大,产品达标改造项目多,难度大,零部件企业对欧标缺 解,获得认证的样口零件极少,制约了整车通过认证;缺陷地业管理部门,外贸管理部门及下属研究机构的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