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针对公交运行中出现的交通事故、车辆故障、交通阻塞、治安告警、客流突变、车辆重叠以及时间延误等紧急事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保证公交车辆的正常运行,使公交车辆运行达到安全、迅速、经济、舒适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为确定车辆在B型喇叭式立交环圈出口匝道满足安全行驶需求的运行速度过渡段最小长度,分别建立了满足超高过渡需求、车辆变速行驶需求、横向加速度变化率适中等要求下的运行速度过渡段长度计算模型。采用UMRR开普勒链式雷达测速仪,实测不同主线设计速度下环圈出口分流鼻运行速度,结合SPSS软件分析,得到分流鼻运行速度。基于运行速度过渡段长度计算模型和典型参数的分析论证,得到满足不同需求的运行速度过渡段最小长度。结果表明:车辆变速行驶需求是B型喇叭式立交环圈出口匝道运行速度过渡段长度的主要控制因素;并基于满足车辆安全行驶需求,提出了运行速度过渡段长度最小建议值及纵坡修正系数。  相似文献   

3.
提出公交事件管理的含义、目的和目标,介绍了车载智能终端以及公交事件的检测方法。针对公交运行中出现的交通事故,车辆故障,道路交通拥堵,客流突变等紧急事件,提出了相应的应急方案。从而保证公交车辆的正常运行,使公交车辆运行达到安全、迅速、经济、舒适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车辆换道行为是微观交通流中的典型驾驶行为之一。车辆换道决策模型研究可以为自动驾驶汽车协同自适应巡航控制(cooperative adaptive cruise control,CACC)提供理论基础,也能有效减少车辆危险换道行为引发的交通事故。为使换道模型更加适应动态道路交通环境,以美国交通部联邦公路管理局NGSIM项目实测试验数据为依据,分析车辆换道决策时自身车辆速度、加速度及其与交互车辆相对时距等相关特征参数,并运用贝叶斯网络人工智能理论,建立车辆换道决策模型,通过仿真分析并与NGSIM实测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换道决策模型的平均决策准确度和识别率可达到89%以上,具有良好的换道决策效果,可为智能车辆协同自适应巡航控制及自动驾驶深度学习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平面环岛进环交通事故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代环岛以其延误少、节能环保以及安全性高等优点,被广泛地应用于国内外道路交叉节点处:通过研究无信号平面环岛进环交通事故,对其成因进行进一步划分,并使用朴素贝叶斯模型分析可能引发交通事故的原因,找出其中主要的因素.在此基础上进行贝叶斯决策,对有针对性地减少环岛出现的交通事故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风险管理理论和技术的发展,风险控制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并逐步延伸到军用车辆安全管理工作中。通过对交通风险的控制来防范和减少交通事故的观念逐步得到重视,各种交通风险应对策略也逐步发展起来。从消除风险因素、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降低风险后果三个方面来考虑,提出三种交通风险的应对策略:回避风险策略、减轻风险策略、转移风险策略。最后,依据交通风险应对策略,提出了军用车辆交通风险控制措施,为做好车辆交通事故预防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主动评估航道内实时交通流航行风险,并对交通事故状态做出预警,利用高斯混合模型和最大期望算法构建了贝叶斯网络。基于长江草鞋峡水道内船舶检测器数据和交通事故数据,学习和训练贝叶斯网络的结构和参数,构建了贝叶斯网络分配器。分别对8组船舶交通流数据建立贝叶斯网络分类模型,结果表明:采用交通事故发生前20~40 min内、且距离事故地点最近的2个船舶检测器的数据构建的模型分类效果最优,正确率为78.13%。最后通过与BP神经网络和K近邻两种估计算法比较,证明了BN模型预测效果更优,是一种较好的实时交通流航行风险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8.
车辆换道行为是微观交通流中最基本的驾驶行为之一,研究车辆换道行为可以提高车辆换道模型的仿真精度和减少由不合适的车辆换道行为引发的交通事故.当前车辆换道模型大多是基于驾驶员的决策思维方式建立的决策模型,这类模型的缺点是很难捕捉到驾驶员在决策过程中一些潜在决策模式和考虑的影响因素.鉴于此,本文引入了一种典型的人工智能方法--贝叶斯网络,建立了一个全新的车辆换道模型,试图通过机器学习的途径来提高车辆换道模型的精度.采用了分段离散化的方法对数据进行预处理,然后使用处理后的数据对贝叶斯网络的结构和参数进行学习,并分别建立了与两种贝叶斯网络结构相对应的车辆换道模型,最后对建立的模型分别进行验证.模型的验证结果表明,建立的基于贝叶斯网络的车辆换道模型对换道行为的识别率可以达到88%以上. 此模型还可进一步应用到驾驶员辅助系统的开发中.  相似文献   

9.
《人车路》2003,(2)
2003年1月,湖南省物价局、湖南省财政厅发出通知,全省道路车辆清障施救费即日起实行新的收费标准。凡湖南省城市道路、国道、省道及高速公路上的车辆清障施救费,一律按附表规定的基价加对被施救车辆的超距拖车加价计算收取。同时,鉴于交通事故车辆的施救难度较一般故障、违章车辆大,附表所列的拖吊基价为一般交通事故及故障、违章车辆施救费的拖吊基价,重大交通事故车辆施救费的拖吊基价在此基础上提高50%,特大交通事故车辆施救费的拖吊基价提高100%。通知对道路清障施救费的收费对象和范围进行了划定:城市道路上,在标有禁止停放车辆、禁止通行的时间和路段强行停靠且驾驶员又离车的车辆,驾驶员违章且拒不接受处罚的车辆;车辆发生故障,车主不能自行移开,造成交通堵塞的车辆;发生交通事故,经公安交警部门现场勘察处理后不能正常驾驶的车辆。在国道、省道上,因车辆故障不能自行移开且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秩序的车辆;发生交通事故,经公安交警部门现场勘察后,不能正常驾驶的车辆;驾驶员违章且拒不接受处罚的车辆。在高速公路上,因发生交通事故不能自行移动,或因故障不能及时自行处理(超过30分钟)的车辆。同时通知指出,道路清障收费中有以下行为的按乱收费处理:在施救过...  相似文献   

10.
王晖 《黑龙江交通科技》2009,32(4):158-158,F0003
研究分析了贝叶斯分类算法的原理,流程及优缺点,采用基于最小风险的贝叶斯决策方法对电子邮件的内容进行分析来识别出垃圾邮件,提高了邮件过滤系统的整体性能。  相似文献   

11.
以减少运输路径沿线发生事故的风险及减少事故发生后对城市交通的影响为目的,利用交通流理论研究城市危险品运输路径的选择问题.首先利用传统风险管理理论对路段发生事故的风险及发生事故后的交通损失进行分析,提出了路段风险度的定义;利用Dial算法对路段的损失幅度进行计算,从而得到各路段的风险度,建立了风险度最小的危险品运输路径选择模型;然后利用传统标号算法设计了该模型的求解方法;最后通过算例分析了路段交通量与其风险度的关系,得出路段的交通量与路段风险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针对多模式公交服务质量的差异性,提出一种以TAN贝叶斯网络与支持向量机(SVM)为 基础的多方法组合评价模型,评价各模式公交服务质量,并预测检验了指标优化效应。首先,采 集2015—2018年市区线路、郊区线路、快速公交、定制公交的服务质量调查数据,基于公交方式截 面,使用TAN贝叶斯网络推理得出各因素对乘客满意度的影响能力及潜在影响关系;其次,结合 IPA分析方法,基于时间截面定位分析各模式公交选取指标的服务水平,辨识各模式公交需优化 的主要指标;最后,选取多层感知器(MLP)、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STM)与SVM进行对比,验证 了SVM回归预测的精准度,并采用SVM与OAT方法预测得到各模式公交满意度变化及指标敏 感性,参照因素间潜在的影响关系提出优化方案。结果表明:4种公交模式的服务质量影响关系 网络具有差异性,各模式公交均存在车厢拥挤问题,市区线路的指标优化效果最佳,正效应为 36.4%;市区和郊区线路均应与其他模式公交匹配发车计划,通过缩短乘客候车时长可分别提升 39%、32.2%的乘客满意度;快速公交需提升车辆行驶的稳定性,定制公交需要调整线路规划,减 少乘客乘车总时长,优化为整体服务质量提升带来的正效应分别为42.7%和37.4%。  相似文献   

13.
基于交通冲突技术的高速公路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交通冲突技术是交通领域新兴的一种非事故统计技术,采用该技术,以交通冲突数与交通量、路段长度的比值作为评价指标,通过交通仿真软件VISSIM对交通冲突进行仿真,结合模糊评价法,对高速公路的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得到宁波市穿山至好思房高速公路上好思房方向照山岗隧道与霞浦互通区域的安全级别.实践表明:在高速公路安全评价中,与传统...  相似文献   

14.
新冠疫情政策使城市核心区交通安全特征发生变化.本文利用交通事故接处警数据构建一维时间序列,分析疫情下交通事故的时间分布特征;针对交通事故量序列的非平稳特征,运用小波分解技术提取疫情防控政策干预下的序列结构突变点,该突变点排除春节假日因素的影响;结合支持向量机方法构建疫情防控政策对交通事故量影响的干预模型,评估疫情对交通事故量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疫情初期的管控政策使交通事故量平均每日下降12.23起,先以68.7%的速度衰减,又以30.9%的速度回升,该趋势一直持续到复工复产政策实施,相对宽松的交通管控政策使平均每日事故量下降值稳定在11.71起.  相似文献   

15.
交通事故的发生会引起其上游路段通行速度的下降和交通流量的堆积,从而引发交通拥堵.本文主要研究了城市道路中交通事故引起的交通拥堵的时空分布特征.首先,基于北京市事故数据和路段速度数据分析交通事故影响下的车辆速度变化特性;接着,根据交通事故信息和事故路段流量与速度数据,建立了一种基于速度差异的拥堵判定模型,并对其时空维度的约束条件加以限定.在此基础上对事故引发的拥堵时空范围进行量化描述;最后,依托仿真数据与北京市真实事故数据进行效果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描述交通事故引起的拥堵时空分布特性.  相似文献   

16.
机动车驾驶员人为因素是导致道路交通事故形成,并产生事故伤害的最主要原因。将区域道路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数、伤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等统计指标值作为参考数列,将不同驾驶员人为因素组成的道路交通事故统计次数作为比较数列,可以建立驾驶员人为事故因素与其危害性的灰色关联模型。结合实例,通过对灰色关联矩阵的定量化结果进行分析,可以评价驾驶员人为因素对不同类型事故危害性的影响,为有关部门采取有效的安全管理和预防对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南安市道路交通安全现状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有效地进行事故预防和控制,从近3年的统计数据中总结其事故特点和规律,以此为基础分析和研究道路交通事故的各种成因,进而提出有效措施来控制交通事故,使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低到最小或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实现真正的本质安全,有效改变交通事故预防、控制滞后的工作局面。  相似文献   

18.
结合乌鲁木齐市独特的地形和气候特点,采用人工观测技术,分析了冰雪条件下中心城区信号控制交叉口机动车交通量、车头时距、运行速度及平均停车延误等交通特性参数,并与正常天气下的交通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受冰雪条件影响,机动车交通特性的各项参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一研究结果为我市冬季交通管理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合理体现交通事故延误对出行者路径选择的影响,提出了随机状态下的交通事故时间延误模型。将交通事故的随机性、持续时间和道路通行能力等不确定性因素引入到交通分配模型中,并对路径选择模型进行修正。分析了各等级道路最大适宜出行范围,根据修正的路径选择模型,采用逐次交通分配方法,得到各等级道路的出行周转量和出行距离,并与不考虑交通事故延误时的出行距离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当考虑交通事故延误时,支路、次干路、主干路、快速路的最大出行距离分别为2.000、2.946、4.054、5.963km;当不考虑交通事故延误时,支路、次干路、主干路、快速路的最大出行距离分别为2.000、3.000、6.000、10.000km;交通事故延误是影响出行者路径选择的重要因素;当考虑交通事故延误时,高等级道路的最大出行距离变小。相比于传统的路径选择模型,本文模型更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