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汽车金融服务业面临的障碍与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当一国人均GDP达到700美元时,便开始进入汽车消费时代,汽车消费将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我国正进入这一时期,近年来国家也将汽车消费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行培育.  相似文献   

2.
饶达 《汽车与配件》1999,(29):10-10
按照国际惯例,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在1000~10000美元时,是轿车工业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并带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从而体现汽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到2001年我国人均GDP就会超过1000美元,所以说中国正处在轿车工业起飞的前期。但是我国的轿车市场发展的严重滞后也是有目共睹的。轿车工业近年来低速增长,使得许多业内人士感到迷惘和气馁。  相似文献   

3.
一、汽车后服务市场上升空间巨大当前,中国经济正在高速发展,人均GDP已上1000美元台阶儿, 汽车已成为消费新宠,保有量以年均两位数增长。2003年全国汽车保有量已超过2400万辆。其中私人汽车的保有量已经突破了1200万辆。一个巨大的汽车后服务市场正在全国形成,不仅为广大车友提供了便利,也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之一。随着我国汽车消费水平的提  相似文献   

4.
一、2003年我国经济发展概况 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1.67万亿元,同比增长9.1%,是1997年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年份.按照现行汇率计算,人均GDP达到 1090美元.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人均收入的稳步提高,有力地推动了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工业增幅大大高于GDP增幅.  相似文献   

5.
礼文 《汽车情报》2004,(20):11-12
当前,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表现令人鼓舞,连续几年爆发式的增长,使我国的汽车产量国际排序每年上升一位,汽车工业“十五”规划目标提前实现,私人购车的增长显示:中国汽车时代提前到来。2003年,我国人均GDP第一次越过1000美元大关,这是一个十分令人鼓舞的数字。经验显示,1000  相似文献   

6.
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67万亿元,同比增长9.1%,是1997年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年份。按照现行汇率计算,人均GDP达到1090美元。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人均收入的稳步提高,有力地推动了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工业增幅大大高于GDP增幅。2003年共生产汽车444.4万辆,销售  相似文献   

7.
久陵 《轿车情报》2004,(6):30-31
每年以个位数增长的GDP,不可能长期支撑60%-70%的汽车消费增长、更何况我国人均GDP仅为1000美元,能源、环境、道路等还有诸多严重制约条件。  相似文献   

8.
芮新 《上海汽车》2001,(6):33-33
按说,前些日子持币待购的国人应该心情不错,经济型轿车接踵下线,好象接下来只等买单了.中国经济发展迅猛,去年人均GDP已达到800美元,沿海发达地区更是达到4000美元,汽车巨头们一直期盼的这一天终于到来了,按发达国家经验,家庭轿车应该看起来很近了,专家称之为轿车普及元年.日本1966年人均GDP为1000美元,与一辆小型轿车价格比为1:4时,轿车就开始噗噗地开进家庭.面对中国这个最后的最大市场,汽车巨头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各显神通,唯恐落后.  相似文献   

9.
汽车工业“十五”发展规划提出“重点发展8万元以下、排量1.3L以下和百公里油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经济型轿车。”其不妥之处有三: 一是轿车是国民经济发展到较高程度后市场才能较快的发展,我国去年的人均GDP才合800多美元,到2005年人均GDP估计在1200~1300美元之间,远没有达到轿车进入家庭人均GDP 2000~3000美元的程度。根据“十五”规划,轿车五年增长3%~4%的市场份额,其中经济型轿车的市场份额增长顶多为2%~2.7%,而排量1.3L以下的轿车顶多占到1%~1.3%,市场份额这么微小  相似文献   

10.
<正>刚刚过去的2009年,中国众多领先世界的产品榜单中又增加了一个新品种——汽车。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汽车工业实现了"弯道超越",以差不多400万辆的优势超越了此前的汽车第一产销大国美国。考虑到中国经济已经处在人均GDP3000美元这一汽车进入家庭最快速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1.
世界汽车统计表明,当车价为人均GDP值的2~3倍时,汽车就会大量进入家庭。 从80年代下半期到90年代上半期,我国人均GDP值为2000~4000元人民币时,售价为10000元以内的三轮农用汽车每年以50%的惊人增长率进入家庭,几年之内猛增到年销200多万辆,算得上是“大量”进入家庭了。  相似文献   

12.
第一.轿车进入家庭.这个概念很早已经提出来了,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轿车人均拥有量比较高。国际上以人均GDP或者人均收入与汽车车价比来进行比值。我国到2001年,按照GDP计算,应该人均轿车拥有量是比较大的,但是实际当时比较小,我们做了一个比较保守的估计认为.在2000年轿车时代已进入成长期,轿车在2005年进入家庭应该是一个提速期,  相似文献   

13.
按1999年我国人均GDP增长率为7.8%,人均收入每年增长6%计算,到2015年我国的家庭和企业每年将购买1000万辆汽车,其中家用轿车将占到70%以上,仅以此巨大数字显示:毋用置疑中国是本世纪世界上潜力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  相似文献   

14.
韩林 《城市车辆》2006,(4):23-24
我国国民经济1978~2005年一直呈稳步增长态势,GDP增长率在3.8%~15.2%之间波动。2004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260美元,2005年达到1400美元,且呈现逐年增长态势。GDP的增长助推了汽车产业的增速,自1992年我国汽车产量首次突破100万辆以来的10多年间,汽车产量年均增长达15%,一直高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速,成为其他行业的领头雁。尤其是“十五”期间我国汽车工业属于高速发展阶段。继2004年我国汽车产销双双达到500万辆后,2005年汽车产销量分别实现570万辆和575万辆。可以看出,我国汽车工业发展正在乘势而上。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表现令人鼓舞,连续几年爆发式的增长,使我国的汽车产量国际排序每年上升一位,汽车工业“十五”规划目标提前实现,私人购车的增长显示:“中国汽车时代提前到来”。2003年,我国人均CDP第一次越过1000美元大关,这是一个十分令人鼓舞的数字。经验  相似文献   

16.
<正>东盟汽车售后市场具有诱人的增长潜力,但它也是一个难以进入的地区。那里的确需要高质量的售后零部件,但目前的政策给外来竞争者的进入制造子一些障碍。对东南亚人民而言,生活正在发生着飞速的变化。在短短十年时间里,东南亚的经济产出几近翻了三倍,汽车保有量的增长率在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度尼西亚地区也翻了一番。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分析,2003~2012年间,印尼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076美元蹿升至3557美元,平均每千人的汽车保有量也由19辆增至42辆。马来西亚和泰国的分析数据与印尼相似。在皮卡多于轿车的泰国,上路车辆的数量将会于2013年到2018年之间翻一番。在马来西亚——东盟成员国中车辆拥有率最高的国家:平均每1000人中有350人拥有自己的车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003年的4427美元攀升至2012年的10381美元。  相似文献   

17.
专家预测: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使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增长0.6个百分点,持续效应可达10~15年,将使上海人均GDP提早3年达到1万美元,这对于中国汽车工业下一轮“战略机遇期”意味着什么? 业内人士认为,申博成功至少给中国汽车工业提供了以下三方面的机遇。 其一,申博成功将促成上海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全面提升,使江浙沪交通进入“快车道”,世博会巨额的投资将使城市交  相似文献   

18.
1概述 1.1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汽车已经成为当今最为普遍,最为实用的交通工具。是日常生活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GPS应用市场最红火的是跟踪监控、车辆导航和消费产品,尤其以跟踪监控所占的份额为最多。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报告,2000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89×104亿元,人均GDP超过830美元。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按7%~8%计算, “十五”期间正是汽车大量进入家庭的时期, 如果有1%的家庭买车,千人汽车保有量约25 辆。对于车主,如何监控和保护自己的爱车; 对于运营和运输公司,如何提高车辆的运营效率,降低耗损;对于司机和乘客,如何获得实时的交互信息,实时的帮助和遇警保全,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美国的大型SUV终于遇到麻烦了。看起来油价比“说教”更管用。无独有偶,美国政府公布了明年上市车型的节油榜。慢慢地也将会成为美国汽车社会的主旋律。这种现象对我们中国如何“建立节约型社会”应该颇有借鉴作用。长期以来,我国的乘用车消费一直是在一条与我国人均GDP1200美元这样的国情相脱节的道路上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电动车》2002,(12):40-40
"健康装修"也就是"绿色装修",国际上,绿色产品产业和绿色消费启动在人均GDP水平3000美元左右,现在上海人均GDP已达到4180美元,是消费需求转变的关键时期."绿色装修"的出现既是装潢行业对这一变化的适应,也是对消费趋势的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