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加快中国高铁灾害监测系统走出去的步伐,研究提出了印尼雅万高铁灾害监测系统解决方案。在系统分析印尼雅万高铁沿线自然灾害、侵限事故特点及监测需求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高速铁路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的建设经验,提出了雅万高铁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的设计方案,包括系统构成、功能、网络、接口等,并提出了我国高速铁路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适应性改造技术,包括软件本地化、系统功能、终端设置、维护管理机制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王晓刚  夏洋 《中国铁路》2018,(12):20-23
印尼雅万高铁是我国高铁全方位"走出去"的第一单,项目将采用中国技术、中国标准和中国装备,我国铁路企业应重点关注技术输出过程中的知识产权相关问题,在项目前期对目标国的潜在知识产权风险进行提前摸底。通过对印尼境内高铁专利现状进行全面检索与梳理,并结合项目实际,深入分析中国高铁技术输出印尼可能面临的知识产权风险,研究提出风险应对措施,为切实保护中国高铁核心技术、保障雅万高铁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高铁境外全面合作开工建设的第一单,及时分析和总结雅万高铁项目的实践经验,有利于更好地推进项目,可为其他海外项目提供参考和借鉴,也有助于中国高铁"走出去"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介绍雅万高铁项目合作的背景、形成历程和推进情况,从主要技术标准、合资公司(KCIC)组织架构、工程总承包(EPC)联合体组织架构等方面具体介绍项目的基本情况和合作模式。重点分析项目面对的机遇和挑战,总结项目实施的经验,指出雅万高铁项目是落实国家战略、具有示范性和标志性的项目,其所处时代机遇难能可贵,同时也对项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项目具体实践指出征地拆迁、公共设施迁改和工程质量控制是影响项目推进和实现精品工程目标的关键因素,提出相应的指导思想和解决思路,并从把握需求、合作模式、沟通与共赢以及中国标准"走出去"等方面,总结雅万高铁项目成功落实和顺利推进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正日前,由中国与印度尼西亚企业合作建设的雅加达至万隆高速铁路总承包合同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签署。至此,作为"一带一路"建设早期收获成果的雅万高铁,正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这是中国高铁首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走出国门,也是中国高铁标准"走出去"第一单。雅万高铁项目对于深化我国与东南亚国家的铁路合作、实现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通基  相似文献   

5.
<正>5月14日,在中国和印尼两国元首的见证下,国家开发银行在北京与印尼中国高铁有限公司就印尼雅加达至万隆高速铁路项目正式签署贷款协议,贷款额度45亿美元。雅万高铁项目贷款协议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正式签署,标志着中国高铁"走出去"的第一单进入快速实施阶段。据介绍,雅万高铁是中印尼两国政府高度重视的双边合作旗舰项目,是中国高铁技术、标准第一次  相似文献   

6.
为适应高速铁路"走出去"目标国在线间距、隧道断面等建设标准方面的要求,同时为评估线间距和隧道净空面积的冗余能力,2015年中国铁路总公司在赣龙线开展了高速铁路综合试验。本文主要介绍这次综合试验在总体设计、关键技术、组织实施等方面的技术创新。赣龙线综合试验取得的一系列成果,为中国高铁"走出去"以及技术标准进一步优化提供了重要支撑,对于我国高速铁路技术实现新突破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铁路资讯     
<正>中印尼企业"牵手"合作建设印度尼西亚雅加达至万隆高速铁路项目1据中国铁路总公司提供的消息,日前,中国铁路总公司牵头组成的中国企业联合体,与印度尼西亚维卡公司牵头的印尼国企联合体正式签署了组建中印尼合资公司协议。该合资公司将负责印度尼西亚雅加达至万隆高速铁路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标志着中国铁路特别是高速铁路"走出去"取得历史性突破。雅万高速铁路项目采用中印尼企业合资建设和管理的合作模式,是中国高速铁路从技术标准、勘  相似文献   

8.
为厘清中俄高速铁路路基主要技术标准的异同,增进对俄罗斯技术标准的了解,更好地服务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结合中俄两国高速铁路路基设计施工相关规范,从计算荷载、路基结构、路基填料及压实标准、变形要求4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莫喀高铁在设计时速、行车条件等方面相比我国高铁情况复杂,两国标准下的路基面计算荷载、边坡设计参数等存在差异;(2)中俄两国高速铁路路基结构形式基本类同,基床底层厚度中国标准比俄罗斯标准大0.5 m;(3)两国标准在技术体系上总体相近,但在部分技术指标上存在差异,俄罗斯在制订技术标准的过程中对我国技术标准有所借鉴;(4)中俄两国路基填料采用不同的标准,有较大差异,在应用中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铁路"走出去"的快速发展,运营 "走出去"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运营咨询在铁路项目中的作用更为突显。通过分析加州高铁、马新高铁、麦加轻轨、雅万高铁 4 个海外铁路项目中运营咨询的作用,梳理总结项目效益提升的 4 点思考,指导海外铁路项目开展。  相似文献   

10.
杨凡 《电气化铁道》2021,32(2):65-70
为了应对中国铁路“走出去”的海外项目,本文对我国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的适应性进行了分析.以我国技术体系为基础,从技术标准对比、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分析接触网参数、避雷线悬挂型式和供电线架设的问题,提出了适宜的工程对策,为海外项目建设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1.
高速铁路是复杂的巨系统。京津城际铁路是我国首条工程实践、运营实践的高速铁路,在攻克系统设计与系统集成、轨道高平顺与高稳定、高速列车安全与舒适、运行(营)控制可靠与高效四大方面科技难题和关键技术取得了重大创新成果。历时3年建造,开通运营验证表明,整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该成果对推进我国铁路网又好又快地建设具有指导性、示范性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2.
马成贤 《中国铁路》2018,(12):49-53
随着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高铁外部安全环境管理发生了变化,从表现形式和突出问题等角度出发,以问题为导向,按照强基达标的工作要求,总结高速铁路外部安全环境管理实践,分析高铁外部安全环境管理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在法律监管体系和技术创新应用等方面提出新的对策,对新形势下高铁外部安全环境管理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高速电气化铁路铜合金接触线制造技术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牵引供电系统中直接影响列车安全及运行速度的因素之一就是接触线,因此研究高速铁路接触线制造技术成为高铁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国在传统铜合金接触线制造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出先进的高强度接触线制造技术,可满足时速350km及以上高速铁路要求。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引进来再走出去的步伐逐渐加快,铁路工程设计单位在采用标准方面应与UIC标准(国际铁路联盟)接轨,设计人员应熟悉并研究UIC标准的相关内容、掌握UIC标准与国标在各专业内容之间的异同。养护维修基地是高铁安全运行和旅客乘坐舒适性的重要保障,因此要重点分析研究UIC标准和国标关于养护维修基地的关键内容及差异。研究结论:UIC标准和国标关于养护维修基地在设置类型级别、地点、规模和生产生活设施等方面均有异同。类型级别上两者相同,均为两级机构;设置地点两者有差异,国标规定设置在新线,UIC标准规定还可设在既有普速线路上;规模上两者占地面积相当,UIC设置的股道数量较大;生产生活设施上基本相同,铁路线路、加油设施和堆场的设置上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15.
高速铁路设计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目前,京沪高速铁路初步设计已经完成,有许多问题亟待进一步研究解决。本文通过对京沪高速铁路站前设计技术与主要问题的研究,提出了适应我国高速铁路线桥隧站设计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我国高速铁路下一阶段研究提出了明确有建议。  相似文献   

16.
对京沪高速铁路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日本建设高速铁路情况 ,分析了我国建设京沪高速铁路的时代背景 ,提出京沪高速铁路的建设标准 ,并对京沪高速铁路的运输组织模式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与探讨。  相似文献   

17.
针对雅万高铁的工程建设情况,介绍雅万高铁所处高温高湿环境气候特点以及沿线原材料(水泥、矿物掺和料、砂、石、外加剂)分布与性能特点对雅万高铁结构用高性能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对比分析了中国铁路混凝土标准和印尼混凝土标准对原材料性能指标规定的异同,明确印尼原材料主要差异性能指标。在此基础上,指出雅万高铁高性能混凝土所面临的主要技术难题:水化温升控制技术、工作性能保持技术和原材料性能优化技术,并给出初步解决技术措施,为雅万高铁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体系的建立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的高速铁路提供了技术支撑。本文回顾了我国高速铁路工程测量体系建立的方法和特点,分析了标准体系中存在的适用范围窄、控制测量网形恢复难、卫星定位测量指标不合理、控制网复测判定标准不完善、复测成果采用原则不明确以及前后矛盾等问题,简述了高速铁路工程测量多项技术创新,提出了技术标准优化意见以及高速铁路工程测量体系应持续建设和创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李刚 《铁道建筑技术》2010,(11):48-50,55
介绍了京沪高速铁路后张法预应力箱梁梁场冬季施工采取的措施。针对华北地区冬季气温在-8℃以下且风速一般较大的情况,通过对钢筋、模板、混凝土以及预应力和注浆等工序在实际操中的控制,总结了一些技术措施和取得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