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针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覆盖率低的特点,提出采用网络标识确定轨道交通的空间布局。鉴于集计和非集计方式划分模型在实际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综合考虑了各种交通方式的特点及运输网络的连通程度,建立了基于路线选择模型、轨道交通线网布局的客运交通方式划分模型。应用结果表明,该模型综合考虑了居民出行路线选择的影响,从而能够较好地解决我国城市客运方式划分问题。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绿色交通的概念与发展现状,在分析与借鉴国内外绿色交通发展实践的相关经验基础上,结合湖南省安化县柘溪水库旅游交通规划实践,以柘溪水库的区位与功能定位为基础,考虑库区自身空间资源分布特征,对库区交通方式进行耦合分析,提出了"多元化、差异化绿色公路发展模式",并结合不同交通方式的出行特点对库区旅游干线、旅游支线、环库公路、慢行绿道的规划方案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交通方式服务可靠性的特点和计算方法,并将其引入到效用函数中,提出了考虑方式服务可靠性的效用函数模型,给出了不同交通方式问的均衡配流模型.利用灵敏度法分析了不同方式出行时间可靠度改善对客流的影响关系,给出了具体的关系模型.通过一实例表明该模型与算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城乡交通一体化是加快城乡融合,推动交通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交通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逐步实现城乡交通基本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我国城乡交通一体化的交通结构模式主要由城市公交、城乡公交、农村客运按不同比例构建。根据四川省各地区的地形、经济发展现状,将其分为平原、丘陵、山区三种区域类型,然后针对这三种区域的特点分别探究各自的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策略,并提出确定四川省城乡交通一体化交通结构的关键在于从当地实际及其特点出发,将现有的三种交通方式统筹考虑,合理调节三者之间的关系、发展程度,做到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复合式断面高速公路断面组成和交通组织方式与传统高速公路均有所差别,其通行能力影响因素和计算方法也有所不同。首先结合复合式断面高速公路横断面特点,在分析主辅分离和客货分离两种交通组织方式下通行能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通行能力计算模型,以京哈高速公路绥中至沈阳段交通数据为基础,考虑各影响因素,利用VISSIM交通仿真平台建立仿真模型,根据仿真得到的速度-流量曲线给出各修正系数的标定值,最后给出计算实例供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制定合理的城市轨道交通票价,充分发挥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的整体效益,从各交通方式均衡的角度出发,提出基于Logit模型来制定城市轨道交通票价的方法。不同的轨道交通票价下,通过随机效用理论计算各种交通方式间分担率的变化,结合对照各种交通方式服务水平标准,得到综合交通系统最优的轨道交通合理票价。通过实例表明,站在城市综合交通角度考虑轨道交通票价,有利于发挥城市各种交通方式的效率,可以较为有效的调节交通需求,均匀路网交通流,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相似文献   

7.
����ɳ�����չ�ij������彻ͨ�ṹ�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中外城市发展的历程与特点,在研究城市交通结构、城市形态、人口密度、城市规模的基础上,以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提出从土地利用角度考虑的不同城市交通结构建议值.进而在考虑交通环境、交通资源消耗与交通供求关系的基础上分析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总体交通结构的优化.提出我国正处于交通结构调整时期,大城市、特大城市积极发展公共交通是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做出的合理决策.  相似文献   

8.
Nested-Logit(NL)模型是交通方式划分的最重要的模型之一,在分析公共交通和个人交通划分方法的理论依据的基础上,根据人们在选择交通方式过程中首要考虑因素的不同,构造了不同于公共交通和个人交通的虚拟交通方式——高费用和低费用虚拟交通方式,并分析其内相关性. 在两个交通方式选择决策树结构都存在相关性和合理性的情况下,提出基于拟合优度度量比较两者的优劣,从而选定交通方式选择决策树结构. 根据实例旅客出行调查数据,利用SAS软件实现两个交通方式选择决策树结构的拟合度度量分析. 结果表明:基于拟合优度度量选定的高费用和低费用虚拟交通方式比公共交通和个人交通的虚拟交通方式更接近实际调查值,此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Nested-Logit(NL)模型是交通方式划分的最重要的模型之一,在分析公共交通和个人交通划分方法的理论依据的基础上,根据人们在选择交通方式过程中首要考虑因素的不同,构造了不同于公共交通和个人交通的虚拟交通方式--高费用和低费用虚拟交通方式,并分析其内相关性. 在两个交通方式选择决策树结构都存在相关性和合理性的情况下,提出基于拟合优度度量比较两者的优劣,从而选定交通方式选择决策树结构. 根据实例旅客出行调查数据,利用SAS软件实现两个交通方式选择决策树结构的拟合度度量分析. 结果表明:基于拟合优度度量选定的高费用和低费用虚拟交通方式比公共交通和个人交通的虚拟交通方式更接近实际调查值,此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
交通方式选择中心理因素影响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交通出行方式的选择过程中,出行者会从时间、费用、环境及可选交通工具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来最终决定自己的出行方式,因而心理因素在交通方式选择过程中是极为重要的.本文提出心理出行时间的概念,并从量化的角度对出行者选择交通方式的心理因素进行了分析,进而指出城市公交发展过程中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化与机动化的快速推进,公交优先已经成为城市交通发展的一项基本战略,协调公交与城市形态、土地利用、道路网的关系十分重要。文章从公交体系、公交网络结构、公交客流强度等方面入手,详细阐述了不同规模的城市、不同的城市布局形态、不同的城市功能区公交优先的差别适应性和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2.
公交线网是城市交通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远期城市公交线网存在较大的不确定因素,本文针对远期城市交通模型提出了几种可能的公交线网建立方法,并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进行了评价,最后以温州城市交通模型为具体案例研究确定了公交线网的建立方法.  相似文献   

13.
交通系统布局以空间布局以及内在的空间组织为基础,空间组织思维始终是交通系统规划布局的核心。中国超大城市、特大城市乃至大城市交通系统的建设重点已逐步转移至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然而,在重视轨道交通自身网络化布局、以轨道交通为骨架的交通系统一体化发展的同时,存在着机械式、偏重形态化的轨道交通网络布局思维,忽视、弱化了轨道交通布局对空间组织效能的提升作用。通过揭示现实存在的轨道交通线网与空间组织脱节的问题,基于交通与空间协同,提出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中应把握的空间组织思维方法及要点。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需求量急剧增长,城市交通问题日趋严重。本文主要从公交线网布局、公交车拥有量、公交客运量、公交出行者特征、公交客流空间分布等方面入手,通过大量实地调查,并参阅国内外城市公共交通建设的先进经验,对南通市目前公共交通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刻的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南通市公共交通科学和谐发展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5.
都市圈外围向心的通勤交通比例高、中心区交通压力大,因此都市圈通常采用以轨道交通为主的交通发展模式。首先结合伦敦、纽约、东京都市圈案例,分析轨道交通对都市圈空间形态的影响。结合广佛都市圈国家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低运量轨道交通4个层级轨道交通的发展,从枢纽规模与布局、网络一体化、运营管理与车站开发等方面提出存在的问题。指出分散布局的轨道交通枢纽与互联互通的轨道交通网络是适合都市圈的轨道交通发展策略。最后,针对东京都市圈轨道交通发展模式借鉴、城际铁路和轨道交通快线采用地下线路形式穿城、如何实现"四网合一"、枢纽空间的规划预留等方面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6.
合理的常规公交线网规划对于提高公交系统的服务水平和整体效率、优化城市交通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大中运量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催生出的“一路一线”制运用到常规公交线网布局中,首先基于公交线路功能分级,以“一路一线”常规公交断面客流为依据,提出城市常规公交线网的“一路二线”布局模式;接着阐述了常规公交“一路一线”线网布设方法的步骤;最后,结合“一路一线”特点,介绍了“一路一线”布局模式特点及其对公交线网布设载体要求和对高换乘率和低直达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在对我国城市公交现状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后,本文认为公交线网的不合理布局是城市公交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由此对我国城市公交线网布局的合理模式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城市公交现状问题分析与线网布局规划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对我国城市公交现状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后,本文认为公交线网的不合理布局是城市公交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由此对我国城市公交线网布局的合理模式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在城市交通网络中集中大量的场站与专业设施,利于载运工具与交通服务的衔接,有助于实现交通线路的网络化、交通方式之间的一体化、城市内外交通衔接的无缝化,还能起到提高客运交通网络的运营效率、合理调整公共交通线网布局、合理引导客运走向和引导客流合理转移等作用。介绍中心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存在的问题,并对产生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