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阳洞滩2号隧道为双洞单向交通隧道。隧道施工过程中出现了隧道塌方。借助数值分析技术,结合数值模拟,仿真分析隧道塌方抢险的力学效应,进而形成阳洞滩2号隧道右洞YK194+040-YK194+085段处理方案。为隧道的安全施工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2.
向家隧道进出口处在全风化花岗岩中,孔隙和裂隙水均较发育,围岩破碎,地下水补给条件复杂,隧道发生涌突水的可能性非常大[1]。以向家隧道洞口段V级围岩段为例,展开了隧道V级围岩段涌水预测及注浆加固圈研究。研究成果为该隧道施工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铁峰山2号隧道涌水段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全胜  李丹  廖新志 《公路》2006,(2):172-176
对铁峰山2号隧道涌水坍塌段塌方处理和带水开挖技术做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4.
毛坝1号隧道由于地处复杂的构造带上,断层破碎带多,隧道出口端发生的长大涌水段属不可预见的地质灾害,对一般涌水段采取超前和径向小导管注浆处理,涌水塌方段采取A进式锚杆和超前导管注浆通过;施工实践证明本隧道涌水设计和施工处理方案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5.
山西省小浪底引黄工程引水干线2#隧道土洞段穿越富水粉细砂层,该地层施工难度大、风险高,开挖施工过程中极易发生突水、涌砂等地质灾害。以该土洞段发生的一次较大的突涌塌方为例,从塌方体清理、初支加固、超前管棚加固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整个处理过程,保证了隧道后续施工的安全。  相似文献   

6.
塌方是隧道施工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风险事故。采用的模糊层次评估模型对青山岗隧道出口浅埋偏压段进行塌方风险评估,得出了此段的塌方风险等级,为隧道的安全施工提供了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7.
陈韶光 《公路工程》2008,33(5):91-95
塌方是隧道施工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风险事故。采用的模糊层次评估模型对青山岗隧道出口浅埋偏压段进行塌方风险评估,得出了此段的塌方风险等级,为隧道的安全施工提供了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8.
基于BP神经网络方法的岩溶隧道突涌水风险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卓  马超 《隧道建设》2016,36(11):1337-1342
为了准确预测岩溶隧道突涌水风险等级,以降低隧道施工过程中突涌水事故的风险,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统计研究及综合分析岩溶隧道水文地质条件,选取不良地质、地层岩性、地下水位、地形地貌、岩层倾角和围岩裂隙6个主要因素作为岩溶隧道突涌水风险评价指标。在不同水文地质条件下,影响因素的权重有较大差异,为避开影响因素权重分析,运用BP神经网络方法对岩溶隧道突涌水风险进行评估。在对突涌水风险评估基础上,结合超前地质预报,优化隧道施工开挖支护方案。在工程应用中,运用BP神经网络方法,对某隧道进行突涌水风险评估,结果与实际施工情况较一致,并结合超前预报提出合理的支护方案,避免了隧道突涌水事故的发生,以期为岩溶隧道突涌水风险预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为快速解决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出口端TBM掘进D1K224+200~+230里程段后出现的突泥涌水地质灾害、隧道塌方冒顶、TBM被关在掌子面、皮带传送机中断等问题。根据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和施工开挖过程情况,分析隧道突涌原因,借鉴国内富水全风化花岗岩突涌处治经验,提出在隧道洞身地表河道改修、塌坑回填、深孔加固,确保洞顶稳定和防止水流下渗,同时在突涌体两端施作注浆加筋挡墙,为洞内清淤和TBM恢复掘进提供安全保障,形成了"高位锁口、泄水降压、两头夹击、支护加强、快挖快封"的施工技术措施对溃口进行处理,成功解决了富水风化花岗岩隧道溃口的突涌塌方冒顶的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10.
湘中地区岩溶与采空区十分普遍,修建隧道发生涌水突泥事故会造成较大损失,需在施工前进行专项风险评估。文中根据岩溶与采空区隧道涌水突泥事故特点,耦合概率风险评价与区间数学理论进行风险响应研究;以湘中地区安平隧道为例,采用风险区间概率法得出施工中发生涌水突泥的风险为Ⅳ级,通过超前帷幕注浆等技术措施将其风险等级降至Ⅱ级,从而符合公路隧道安全施工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新建浅埋地铁区间隧道下穿既有线路相关建筑时的施工力学行为十分特殊,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产生扰动,引起地层变形,从而对既有线路相关建筑产生影响,施工过程存在着较大的风险。依托相关工程,为保证施工及既有建筑的安全,通过数值模拟,建立6号线体育馆站—通新岭站区间隧道下穿3号线通新岭站“全暗挖”施工过程有限差分模型,分析变截面全暗挖法通过3号线通新岭站时,6号线区间隧道对其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赵菁  公宝兴 《隧道建设》2008,28(5):613-615
穿越富水砂层一直是浅埋暗挖隧道的难点。以深圳某交通隧道为依托介绍在地质以流砂层和淤泥质砂层为主、隧道结构为大跨度、平顶、浅埋和小曲线半径的情况下,采用一系列措施使隧道顺利贯通、并有效地控制地表沉降的施工实例。  相似文献   

13.
京广铁路南岭隧道病害整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惠兰 《隧道建设》2006,26(3):82-85
南岭隧道因岩溶病害严重,在施工阶段即成为工程难点,施工完成后就开始整治,由于埋深较浅,地下水与地表水联系紧密,加上京广线铁路运输繁忙,历次整治均不能彻底清除病害。介绍了南岭隧道地质条件、原设计及施工概况,以及隧道病害现状及本次病害整治措施。同时对隧道选线设计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梁超 《隧道建设》2007,27(4):79-81,84
厦门机场路JC3标梧村山隧道位于市区繁华地带,为双向六车道公路隧道,下穿67栋浅基础建筑物,围岩软弱,开挖跨度大,埋深浅,施工难度和风险很大,主要阐述了该隧道在开挖过程中从隧道开挖方法、房屋加固、地基加固、施工技术、监测等方面所采取的地表沉降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5.
浅埋偏压隧道洞口施工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隧道洞口存在浅埋、偏压、围岩破碎、稳定性差等不良地质情况,以榆商线南沟隧道工程为依托,对隧道洞口施工过程中的围岩变形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了隧道洞口施工的技术措施,总结了黄土地段浅埋偏压隧道的进洞经验.确保了依托工程隧道进洞的安全及隧道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16.
大跨隧道临时支护拆除及二次衬砌施工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州地铁区庄站浅埋暗挖大跨隧道采用荷载结构法,运用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模拟隧道拆除支撑及2次衬砌施工的动态力学过程,分析研究施工过程各施工步序2次衬砌和初期支护内力、位移变化规律及隧道各施工阶段的施工安全状态,为该隧道设计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杨建民 《隧道建设》2016,36(1):113-122
针对以张茅隧道为代表的郑西高铁大断面黄土隧道建设中的一系列技术难题,通过大规模现场试验和理论分析,对大断面黄土隧道修建成套技术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系统锚杆轴力较小,不超过12 kN,且拱部受压,边墙受拉;型钢、格栅钢架拱部平均应力分别为132 MPa和86 MPa,格栅应力相对均匀;新老黄土预留变形量建议取值分别为25~28 cm和10~15 cm;深浅埋分界深度为40~60 m;竖向初期支护与围岩接触压力实测较理论计算值小;浅、深埋隧道二次衬砌平均荷载分担比例为50%和10%;激振试验表明激振230万次后仰拱填充面的沉降稳定值≤0.5 mm,隧底饱和黄土未发现软化、泥化现象;大断面黄土隧道一般地段宜采用三台阶法开挖;砂质黄土浅埋下穿高速公路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时,地表沉降可控制在5 cm以内;可采用水泥土挤密桩消除隧道基础黄土湿陷性;饱和黄土隧道以排为主的方案可行。  相似文献   

18.
受隧道洞口地质、地形条件的限制,山岭隧道选择出洞施工的情况逐渐增多,相应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安康至岚皋高速公路长春隧道出口端位于浅埋偏压山体以及桥隧相接处,且一侧下方紧邻S207省道,故在选择出洞施工时,通过修筑挡墙、搭设防护棚和实施交通管制等措施确保S207省道行车安全,采用小导洞出洞,经由它将机械、人员送出洞外,进行边仰坡开挖及防护施工;洞外管棚施作完成后,由内向外采取环形预留核心土法贯通,保障了隧道出洞施工的安全。  相似文献   

19.
刘鹏 《隧道建设》2013,33(6):474-480
在胶州湾隧道工程中,为满足城市交通规划和区域交通疏导要求,采取设置地下分流匝道的设计方案。双车道匝道隧道与3车道主隧道在地下小角度交汇,形成分岔隧道。由于该分岔隧道段埋深浅、地层条件差、地面环境复杂,给设计和施工带来了不小的难度。通过工程类比、数值模拟分析等方法确定小净距隧道段范围,对变净距并行隧道中夹岩分区段采取扩挖换填混凝土、对拉锚杆等措施;在特大断面隧道段通过预注浆加固地层、加强初期支护,采用台阶分块开挖方案;施工中采用微震爆破技术,较好地保护了围岩,最终成功实现了此浅埋分岔隧道的快速施工。通过现场监控量测数据反馈分析,所采取的支护参数、工程措施、施工方案合理,确保了工程的安全、顺利建成。  相似文献   

20.
隧道上浮问题是盾构水域下浅覆土掘进时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针对某过江隧道江中浅埋段的工程地质条件,建立了隧道上浮计算模型,对江中浅埋段的隧道稳定性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研究分析了隧道承受上浮力后江底变形及隧道内力的变化情况,得出了一定的规律,以期为后期隧道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