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卫星导航系统码间硬件延迟偏差是电离层解算的主要误差来源,在高精度定位时,码偏差需要加以计算和消除.本文提出了通过北斗单星三频无电离层组合、线性回归假设及载波硬件延迟模型进行估算北斗接收机载波相位码偏差的方法,直接计算接收机的码偏差.通过采用实测的北斗单星三频载波数据,验证了该方法对于码偏差大于1μs时是有效性的.此方法提高了北斗二代测试期间数据质量分析水平,增强了北斗接收机软硬件的开发测试能力.  相似文献   

2.
加快收敛速度是目前实时动态精密单点定位研究的难题。通过已知点观测数据验证了非差非组合PPP定位方法与传统消电离层组合PPP定位精度相当,具有一定实际应用价值。利用高精度CORS系统建立区域电离层模型并对非差非组合PPP进行约束,与消电离层组合PPP定位结果相比,E方向初始历元定位偏差小于0.5 m,8 min内定位偏差收敛至小于10 cm,定位精度得到明显提高,完全能够满足交通运输中动态定位导航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多相位信号控制交叉口行人相位设置方法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运用相位组合技术,对行人相位与机动车相位的各种可能的组合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二次过街条件下行人相位的设计方法。与传统行人相位设计方法的对比分析表明这种行人相位设计方法缩短了行人过街最短绿灯时间,降低了过街人均延误。  相似文献   

4.
在现有城市交叉口单点定时及感应信号控制方式中,相位交通流线不能动态组合,在交叉口各流向车辆到达波动较大的情况下,部分流向将产生绿灯损失.为了减少车流到达波动较大交叉口的通行时间损失,提出一种新的相位流线动态组合控制策略.通过引入交通流线相容性概念,将交通流线向量化并进行向量计算寻找相容交通流线.采用流线的逻辑运算确定可行相位组合,以相位绿灯损失最小为原则,得到周期最优控制相位流线组合.该方法能适应交叉口进口流线车辆到达随机波动较大的状态下,实时生成控制相位的流线组合,减少交叉口延误,提高通行效率.  相似文献   

5.
为了协调不同交通主体的通行权益和实现约束条件层面的公交优先,首先,介绍双环相位结构的相位组合方案和相位切换方案;其次,深入研究了三个边界时间参数计算和取值方法,基于各参数在信号控制中的作用制定了约束等级;再次,解析了边界时间参数在双环相位结构下由于不同交通主体通行需求以及相位组合切换产生的两种矛盾,随之依据约束等级构建约束框架协调了上述矛盾;最后,设置弹性的边界时间参数构建弹性约束框架。结果表明基于多约束弹性框架的公交优先控制策略可以稳定地控制和降低公交车辆车均延误。  相似文献   

6.
在不考虑右转机动车通行相位的前提下,按照同一相位内不同方向交通流不冲突原则,得到了叠加放行4种基本相位相序方案,并分析了不同相位相序方案流量比适用条件及其它相关影响因素。根据叠加放行相邻相位交通流特点,给出了叠加放行各个相位关键车道组流量比、周期相位损失时间、信号周期确定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相位有效绿灯时间算法模型。采用最小信号周期、关键车道组总流量比等参数指标,对单口放行、对称放行、叠加放行3种信号控制方式效益进行了评价。最后结合实例,运用理论计算及VISSIM软件交通仿真两种方法,进一步验证了叠加放行信号控制方式在缩短信号周期、减少交叉口交通延误等方面发挥出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当交叉口进口车道流量比符合一定条件时,采用叠加放行信号控制方式,周期相位数增加但周期损失时间不变,而且通过灵活选取相位相序方案组合形式,可以充分利用道路时空资源,有效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相似文献   

7.
交通路口可变相位信号控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集合理论的一些相关知识,研究了孤立交通路口的信号控制,提出了孤立交通路口可变相位信号控制的方法。与传统交通路口模糊信号控制的方法相比,可变相位信号控制的相位顺序、相位时间以及相位组合更加灵活,更适应交通路口实时变化的交通状况,同时可变相位信号控削能够适应不同形状交通路口的信号控制。用TslS仿真软件仿真结果表明可变相位信号控制的效果要优于传统模糊控制,是进行路口信号控制的一种实用和有效的算法。  相似文献   

8.
为使城市交通运行更加通畅,设计城市干道双向绿波协调控制方案.根据理论知识和实际工程实施经验,提出不同交叉口间距及行程时间情况下设计双向绿波方案的方法和技巧,按照路口间距、周期特点,设计信号相序相位,将对称相位、单口放行相位和搭接相位等相位灵活组合运用,然后分配绿信比,找到双向绿波上行、下行绿波带宽最大化且较均衡的相位差...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PSI沉降监测的精度,在常用干涉组合方式的基础上,同时考虑空间基线和时间基线阈值以及各干涉对的干涉相位噪声限制,提出一种新的干涉组合方式.选取上海市局部区域作为实验区,以16幅TerraSAR-X (TSX)影像为数据源,采用考虑干涉相位噪声的PSI干涉组合方式进行地表沉降监测.研究结果表明,与已有的干涉组合方式相比,本文提出的干涉组合方式获取的干涉对数量最少(92对),PS个数最多(27 026个),与水准测量数据进行比较,年沉降速率中误差为±3.89 mm/a,比已有的干涉组合方式的精度平均提高1.86~3.00倍,证实了该干涉组合方式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GPS参考站网络的电离层延迟建模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当前4种主要的网络RTK模型,研究用户流动站位置电离层延迟误差建模技术,建立了基于距离相关误差相关特性的电离层延迟误差改正数计算的统一形式,在此基础上对4种电离层延迟建模方法的特性及改正精度进行了分析.基于四川GPS连续运行参考站网络(GPSNOS)以及南加州集成GPS观测网络实测数据的分析表明,改正模型的精度和可靠性等指标受多种因素影响,存在明显差异;线性内插改正模型和线性组合模型用于200km以下的中距离参考站网络,实现了优于2~5cm的流动用户位置电离层延迟误差改正精度,证明是较优的电离层改正模型.上述模型用于虚拟参考站技术中,实现对包括电离层延迟误差在内的分类建模系统误差和精确改正,可有效提高中长距离网络RTK的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微网系统的性能,本文在已有的微网系统控制策略基础上,针对以下两点对其进行优化:一是微网用分布式电源输出功率限幅功能,用以抑制多台微网用分布式电源并联运行时,由于下垂特性不同而导致的微网用分布式电源过载或功率反向注入问题;二是微网系统离网状态向并网状态切换时,在微网系统二次调频控制的基础上添加频率扰动策略,用以缩短微网系统的频率调节时间,实现微网系统与电网的快速同步.本文对所提出的这一控制策略进行了分析,并利用4台容量为25 kVA的微网用分布式电源变流器和1台90 kVA可调模拟负荷组成微网系统实验电路,通过微网系统并网/离网无缝切换实验验证了这一控制策略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Excel内置计算公式,根据确定的设计参数,采用分段悬链线解析方法快速计算出悬索桥成桥线形;并结合有限元软件Midas以及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根据悬索桥受力特点计算出相应成桥线形,并将这三种(两类)方法计算结果进行相互校核。结果表明,分段悬链线结合Excel计算能够快速计算出成桥线形;有限元方法具有对整体结构分析结果直观和全面的优点。这两类分析方法可为同类工程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Rayleigh能量法和Southwell率合成法的基础上导出双柱式桥墩结构复合振动基频计算公式,将基频表示成各惯性元和变形元所组成的系统频率合成。在此基础上建立结构基础约束刚度识别方法,该方法利用结构固有基频和地基约束刚度的关系,只需测出结构顶端加载前后2种状态下的振动频率就可估算出基础约束刚度。  相似文献   

14.
铁路轨道不平顺随机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76,自引:8,他引:76  
分析了目前广泛应用的几种轨道不平顺模拟方法,构造了基于频域功率谱等效的一种新的算法,分别求出频谱的幅值和随机相位,再通过傅立叶逆变换是到轨道平顺时域模拟样本。数值模拟试验表明,这种模拟方法较其它模拟方法更为简洁有效。  相似文献   

15.
依据双频合成振动压实的基本原理,进行了双频合成振动压实的实验分析,认为双频振动压实机设计的主要参数是两频率比、两振幅比、两频率相位差及激振器初始安装角。研究证明,与传统的单频振动压实方法相比,该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压实度和压实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6.
以修正Karman风速谱为目标谱, 基于最小信息准则确定线性滤波法自回归模型的阶数, 采用线性滤波法和谐波叠加法模拟了高速列车随车移动点的脉动风速时间历程, 并验证了模拟结果的可靠性, 对比了2种方法模拟脉动风速均值、方差、幅频、相频等特征变量以及风速分布规律的差异, 并分析了2种方法的计算效率。分析结果表明: 采用2种方法得到的脉动风速功率谱密度均围绕目标谱波动; 脉动风速均值约为0, 由于随机数的使用, 使得脉动风速峰值在个别时间点存在差异, 且在低频区域得到的仿真谱差异可能超过50%;不同风向角下计算所得脉动风速均值的差异小于2%, 且脉动风速的分布规律几乎一致; 当列车运行速度为80m·s-1, 且距地面高度10m处平均风速为25m·s-1时, 2种方法得到的脉动风速峰值均值间的差异小于1%, 表明2种方法均适用于模拟高速列车随车移动点的脉动风速; 2种方法所得脉动风速幅值均随脉动风速频率的增大而减小, 相位在-π~π内波动, 脉动风速分布在-3~3m·s-1内的差异仅为0.48%;采用2种方法所得脉动风速点数满足高斯分布, 且高斯分布拟合系数最大差异为3.15%;采用线性滤波法模拟所得脉动风速波动比谐波叠加法大7.89%, 其稳定性劣于谐波叠加法; 采用线性滤波法的计算时间约为谐波叠加法的1/9, 其计算效率远高于谐波叠加法。   相似文献   

17.
Face recognition via adaptive image combina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imension reduction and manifold learning are the two most popular feature extraction methods. The two methods focus on spatial locality as a guiding principle to find a low-dimensional basis for describing high-dimensional data, but no bases or features are more spatially localized than the original image pixels. So, adaptive image combination is presented to represent a class by a combined sample. The combined sample is a linear combination of original samples in the same class. Adaptive image combination (AIC) find the best combination coefficients by minimizing the intrapersonal distance and maximizing the interpersonal distanc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AIC is effective.  相似文献   

18.
基于传递路径分析理论,针对某轻型卡车的怠速工况,以动力总成振动激励对驾驶员外耳的传递路径分析为例,说明了传递路径分析的方法和步骤。分析识别了主要传递路径的贡献量幅值,结合相位关系找到与实测相位较接近的传递路径,深入分析频响函数及激振力寻找导致贡献量大的原因,结合悬置传递率测试结果验证悬置设计是否满足要求。分析发现,右悬置Y向、左悬置Y向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二者的频响函数都较大且右悬置Y向的激励力也较大。可通过改善悬置支架结构来降低频响值,通过提高悬置隔振效果来降低车架端激励力。  相似文献   

19.
基于城市综合客运交通枢纽的发展态势和现存的问题,对其相关定义和规划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阐述了城市综合客运枢纽的概念、功能和类别,重点提出了新的分类标准;归纳了城市综合客运枢纽的规划理念、流程和方法,重点从选址、空间组合设计和交通组织设计三方面探讨了先进的布局规划方法,揭示了各类客运枢组的区位特征和典型的空间组合方案;并以济南西客站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最后提出几点关于城市综合客运枢纽规划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对费用控制的三个主要阶段进行分析,对每一阶段的控制方法与控制内容作出说明,对控制要求和控制目标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