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该文针对开封地区湿软路基含水量高,强度低的状况,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不同土基模量下路面的弯沉、层底拉应力等关键设计指标.计算结果表明,在土基模量较小时,路面控制指标仍然是弯沉;明确了开封地区湿软路基处治应达到的强度标准,可以为该地区路基处治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王玉  宋金华  陈睿 《路基工程》2014,(4):108-111
弯沉指标是路面设计的重要指标,它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找出这些因素的影响规律对路面设计具有一定意义。通过BISAR 3.0版软件模拟,研究路基路面各层模量、厚度对路表、土基顶面弯沉影响规律,为路面组合设计和实际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重点研究了柔性路面结构路表弯沉,路基顶面弯沉及其路基顶面压应变对路面结构参数的敏感性,在大量计算的基础上,提出了咱面设计指标的新观点,路表弯沉受各个参数的影响较大,不能明确反映路基路面结构的工作状态。计算表明弯沉控制和应力或应变控制不能得到一致的结果,路面设计应该重视路基顶面的压应变分析。高等级半刚性路面下,路基应变较小,传递工作区较浅,因此,设计的重点应该放在稳定性上。  相似文献   

4.
对嘉兴市城市道路典型路面结构的路表设计弯沉值、路基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及各结构层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等设计、验收指标进行了计算,并分析了容许弯沉值的影响因素,以指导城市道路路面结构设计,并为市政工程路基路面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我国现行沥青路面弯沉值设计指标的特点与不足,提出了控制粒料基层沥青路面土基永久变形和路面车辙的土基项面压应变设计指标.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拟定了典型粒料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利用弹性层状体系计算程序BISAR3.0进行了力学参数分析.通过统计回归,建立了路面理论弯沉值与土基顶面压应变之间的回归公式;根据我国1978年的弯沉值设计公式和公式推导,建立了土基顶面压应变计算公式.利用AASHO试验路资料,通过与世界上有影响的土基顶面压应变计算公式进行了比较,论证了所建立的土基顶面压应变计算式的合理性与适用性.  相似文献   

6.
利用手持式落锤弯沉仪评价路基路面强度参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京杰 《公路》2006,(8):17-21
结合湘西通县公路改造工程,应用手持式落锤弯沉仪(HFW D),研究了动回弹模量与旧路面剩余强度、静回弹模量和劈裂强度的关系,得出动回弹模量与路基路面强度参数(剩余强度、静回弹模量和劈裂强度)有较好相关关系的结论。结果表明,手持式落锤弯沉仪可用于路基路面强度参数的快速检测和评价,从而为路面结构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应用PFWD检测新老路基路面回弹模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路拓宽后,在新老路基交接部分对应的路面将出现纵向裂缝,这主要是由新老路基的回弹模量差异较大而引起新老路基不协调变形所致,因此,检测与评价新老路基、路面回弹模量是新老路基拓宽设计与施工的关键环节.文中结合交通部西部科技项目,通过便携式落锤弯沉仪(PFWD)对新老路基路面强度进行检测,得到了PFWD在新老路基测试中的应用效果和不同新老路基之间的回弹模量差异.  相似文献   

8.
在对某河堤路基的强度进行评价时,采用了承载板法测土基回弹模量和贝克曼梁法测弯沉值两种方法进行了检测:通过实测数据,分析了回弹模量与对应的实测弯沉值之间的相对关系,以两个指标来对该段路基强度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实测关系式与经验公式进行了对比,给出了一些建议,可为今后的路基强度监测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李磊 《中外公路》2003,23(4):53-54
围绕路面设计中与路基强度、稳定性有关的问题进行探讨,指出土基强度指标的检测在路面设计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和对路基强度的影响;用压实度和压实功的概念解释土基沉降的原因,据此提出挖方路基回填最小值应增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我国1978年柔性路面设计规范规定的路面结构破坏标准为基础,利用弹性层状体系计算程序计算了典型粒料基层沥青路面的土基顶面压应变和路表理论弯沉值,并利用弯沉值修正公式对理论弯沉值进行修正;在此基础上,首先建立了路表实际弯沉值与土基顶面压应变之间的回归公式,结合1978年柔性路面结构设计规范中的弯沉值控制模型,初步建立了控制土基永久变形的土基顶面压应变控制模型。  相似文献   

11.
范志强 《公路》2011,(12):38-40
路面弯沉是反映路面各结构层整体强度和刚度的重要指标,是路基路面整体强度的重要参数,同时也与路面的使用状态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2.
有文献表示以设计弯沉值作为路面弯沉验收标准值存在不适。文中结合JTG D50-2006《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对路面弯沉检测标准值的规定,提出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弯沉验收标准值的计算方法。通过室内试验分析发现土基回弹模量-含水量、水泥稳定碎石回弹模量-养护龄期之间存在相关度较高的函数关系,据此得到任意时间的土基回弹模量和水泥稳定碎石模量;再结合试验得到的其他路面结构实际参数和层状弹性理论计算交工验收时路面的实际弯沉值,以此作为路面验收弯沉标准值判断路面弯沉是否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13.
应用FWD和自动弯沉仪,以动态弯沉和反算模量平均值为指标实测了两个路面状况不同的段落,结果表明.路面状况与动态弯沉、反算模量关系密切;采用固定路基模量反算比改变路基模量反算时的路面状况差异更显著.并且此种差异与动态弯沉有较好的一致性,可采用FWD准确评价路面状况。  相似文献   

14.
依托西非某国实体工程,采用法国沥青路面设计软件Alizé,通过设计正交试验方案,重点研究了各层位厚度和模量对沥青路面倒装结构力学响应影响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基于力学响应的倒装类沥青路面结构和材料参数显著性程度。计算结果表明:沥青路面倒装结构中,GNT属"薄弱层",须严格控制原材料、级配及施工工艺等;GLC层厚度和土基模量对路面结构受力影响显著,尤其是土基顶面压应变和弯沉指标;为加强路基路面整体结构强度,需重视土基影响区和GNT影响区;在进行法规沥青路面倒装结构验算时,应优先考虑各层位厚度,通过不断优化厚度因素,从而实现既满足法规要求又经济合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在湖南省临长高速公路和湘耒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采集了总计46941个路基路面结构质量检验数据,包括路基、路面基层和沥青面层弯沉,路面基层和面层厚度,水泥混凝土路面弯拉强度,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编写出随机变量变异性分析的计算机程序,并利用该程序对这些样本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正态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路基路面结构弯沉、路面结构层厚度、水泥混凝土弯拉强度等参数的概率分布,分析得到的各参数变异系数分布范围基本反映了我国当前高速公路路基路面的实际施工技术水平,可供修订沥青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和施工规范时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刘汉清  黄伟  杨岳  应荣华 《公路》2008,(1):200-203
老路拓宽后在新老路基交界部分对应的路面将出现纵向裂缝,其主要原因为新老路基的回弹模量差异较大而引起新老路基的不协调变形导致,因此在老路拓宽过程中检测与评价新老路基、路面回弹模量是新老路基拓宽设计、施工中的关键环节。由于原有的测试方法比较笨重,因此结合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资助项目,通过便携式落锤弯沉仪(PFWD)对新老路基路面强度进行检测,得到PFWD在新老路基测试中的应用效果和不同新老路基之间的回弹模量差异。  相似文献   

17.
本文简介了于一九八二年六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五日在挪威技术大学召开的国际公路和飞机场承载能力会议的议题和主要内容。文中着重介绍了有关各国路面承载能力的确定方法,路面弯沉和曲率半径的测定方法,几类弯沉和曲率半径及路面性能的量测仪器,路面疲劳特性及以土基压应力为指标的车辙控制设计法等,以供我国公路和城市道路部门及修订柔性路面设计规范增补指标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通过Bisar3.0计算沥青路面结构的顶面弯沉、路基顶面压应变和沥青层底拉应变,将此3个计算结果作为指标值,以各个结构层的厚度和模量以及土基回弹模量为影响因素,通过设计正交试验,分析各层位参数对3个指标的影响量。结果表明,沥青面层厚度和基层回弹模量对沥青层底拉应变和土基顶面压应变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而路表弯沉值受土基回弹模量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
通过铺筑室内土基足尺试验,模拟南方气候条件的变化控制地下水位,实测得到1年内各个月份的土基模量值,用弹性层状体系理论计算了典型路面结构各个时期内各计算点处的应力、应变、变形,进而对常用的路面设计指标弯沉、疲劳、车辙进行了损伤分析,将计算结果与考虑最不利季节模量的计算值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对于我国半刚性路面,土基模量的季节性变化对弯沉和疲劳损伤影响较大,而对于车辙损伤的影响较小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结合工程实践列举了用“路面材料测试仪”所进行的几项主要试验项目的测试数据。通过重型击实标准、工地密实度检验方法的对比、回弹模量等试验和资料分析,有助于做好工程的前期工作,制订明确的技术标准和工地质量检查标准。 路基路面工程施工中,除了按规定测定每一层次的质量指标之外,对于土基、底基层、基层都用轮载法测量模量。用代表弯沉表征各结构层竣工后所达到的强度,对于施工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有一个较简明的定量指标。尤其是路面等级较高、设计路面强度的线路以及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的路段,用来衡量施工质量和预测工程质量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