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浅议双排小导管注浆法处理隧道塌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处理浅埋隧道塌方的施工工艺,结合塌方长度及周围岩体情况等,选择施工方法。抢风岭隧道在无任何征兆下突然塌方,土体呈粉状,综合分析塌方原因后,采用小导管注浆法处理塌方,待临时拱架及径向小导管注浆结束后,加强对周边位移的监控,随时掌握塌方体的变形情况。  相似文献   

2.
浅埋偏压地貌环境一直是隧道工程施工的难点,本文以包茂高速公路铜川~黄陵段马家梁隧道工程为背景,详细阐述了其浅埋偏压段塌方冒顶事故处理的过程,通过大胆采用"砂堆止浆"和地表注浆等工程技术措施,取得了良好的工程效果,为以后类似事故的处理提供了宝贵的工程经验。  相似文献   

3.
小导管注浆法在隧道塌方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西南某隧道塌方的原因,阐述了该隧道塌方处理方案。根据"加固后方、封闭岩面、稳定塌体"的塌方处理原则,采用小间距型钢拱架加小导管注浆法等具体方案和技术措施对塌方隧道进行处治。实践证明,加固处治措施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萝卜顶隧道塌方处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萝卜顶隧道塌方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针对现场塌方的实际情况,塌方处理分2步进行:首先对受塌方影响的初期衬砌裂缝地段进行加固,及时施作二次衬砌;其次是对塌方体进行抢险处理。在现场掌握情况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处理塌方对策,认真制定处理坍方的步骤、方法及预防坍方的施工措施。公路软弱围岩段隧道施工必须早封闭成环及紧跟二次衬砌,使其与初期衬砌共同参与受力。  相似文献   

5.
玉庙隧道塌方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法雨 《隧道建设》2011,31(3):385-390
玉庙隧道是一座平行双洞四车道浅埋公路隧道,围岩软弱且含有地下水,地质条件比较复杂,施工前期左洞出口发生了塌方。对玉庙隧道的塌方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地表和洞内注浆加固及加强支护结构参数的处理方案,并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洞内注浆方案进行对比和分析,选择比较合理的方案。结果表明:实际采用的塌方处理方案安全可行,经济合理,保证了隧道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沈应线隧道工程位于较为繁华的舟山沈家门城区,长1230m,其南北出入口地质很差,多为全-强风化岩层的黏性土夹砾石,围岩稳定性差,介绍了对该工程的洞口段所进行的小导管、大管棚预支护与注浆加固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7.
205国道浙江开化段高岭隧道塌方冒顶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5国道浙江段高岭隧道K1700 561~K1700 600段上台阶完成开挖及支护后产生塌方冒顶,采用大管棚结合小导管注浆凝固法对塌体进行处治.文中介绍了此段塌方体的原设计施工和塌方冒顶产生过程,分析了产生塌方冒顶的原因,说明了处理方案及其实施.  相似文献   

8.
大断面偏压隧道塌方加固区处理效果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海君  王姗  贾瑞华 《中外公路》2007,27(5):106-108
该文以宛坪(南阳-西坪)高速公路丁家湾隧道为例,针对双向六车道隧道大断面塌方,提出了用注浆小导管取代超前支护锚杆和系统锚杆加固塌方段,并结合利用离散元方法和现场监控量测,结果表明二者计算结果吻合较好,且满足规范要求,不仅可供类似工程塌方处理参考,也尝试了一种新的隧道开挖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9.
赵兵  许立  张栋  王双现  李翼延 《中外公路》2021,41(5):207-211
三门峡市国道310南移工程周家窊隧道为分离式黄土隧道,采用短台阶法施工.左线隧道于剩余30 m贯通时,靠近进口一侧掌子面发生塌方,形成埋深70 m条件下的冒顶,地表呈现直约径12 m、深8.5m的近似圆形陷坑.该文对项目塌方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认为黄土地层竖向节理发育,节理切割形成竖向软弱面是导致埋深较大时隧道仍通顶塌方的主要原因.进一步提出塌方处注浆回填封闭,另一端在大管棚及径向注浆加固下单向掘进,地表陷坑分层回填的综合处治方案,现场实施后处治效果良好且隧道安全顺利贯通.  相似文献   

10.
分析、比较、确定白岩里隧道右线进口仰坡面塌方处理方案及实施过程;阐明该洞口由原小导管预注浆变为长管棚加固措施的必要性,及其不等厚变截面套拱对仰坡面的护拱作用。对长管棚的设计、施工进行详述。  相似文献   

11.
大相岭隧道是一座长大深埋隧道,裂隙水发育,部分地段涌(突)水现象严重。在施工中采用了注浆加固初期支护、引排水与注浆堵水以及仰拱、衬砌紧跟等措施,确保了施工安全。可供同类隧道地质灾害处理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文坤 《路基工程》2013,(3):160-164
结合某隧道工程塌方,从工程与水文地质条件、设计以及施工等方面分析其发生塌方的原因,并进行相应的处治方案比选。结果表明:采用超前小导管注浆并结合塌腔回灌混凝土的塌方处治方案安全可行、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13.
在隧道修建过程中,CD法被广泛用于软弱围岩隧道和大断面隧道的修建。工程经验表明,CD法比全断面法更能够减少对隧道的扰动,降低顶部围岩塌陷的可能性,但目前对该经验的认识仍缺乏足够深入的了解。比如,CD法隧道顶部的塌陷机理,相比全断面法的定量优势比较等。为此,提出了一种预测CD法开挖隧道顶板破坏机理的运动学方法。推导了确定塌块形状的理论解。所提出的方法与全开挖方法进行了比较,证明了方法的合理性和CD法开挖的优越性。研究发现,与全断面开挖的结果相比,CD法开挖可以显著降低顶板坍塌的高度,提高顶板稳定性的安全系数。  相似文献   

14.
王海英 《隧道建设》2007,27(5):37-40
深圳地铁一期工程国贸站—老街站区间暗挖隧道设计为单洞双层重叠隧道,国内地铁工程首次采用该种特殊结构形式,隧道采用台阶法分四步开挖。根据施工地表沉降实测资料,对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规律进行了分析,如重叠隧道施工引起地表沉降范围、沉降大小、沉降历时规律与特点等。对影响地表沉降规律的主要因素地质条件、台阶长度等进行较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了控制地表沉降的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5.
超大断面软弱围岩隧道施工过程中,采用台阶法施工方案容易引起大面积塌方,但是可以有效缩短施工工期,从安全性的角度出发,台阶法施工特别是作为台阶法核心问题的台阶高度选择值得进一步分析。依托兰渝铁路两水隧道,采用三维数值仿真手段,分别建立台阶高度取H/3,H/2,2H/3和最大宽度处模型,模拟了铁路隧道在极软弱围岩中采用台阶法施工选择不同台阶高度的施工过程,对比不同台阶高度下隧道的拱顶沉降、水平收敛和掌子面挤出变形,揭示了台阶法施工过程中围岩力学效应的演化规律,并最终得出最优台阶高度,为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席浩  李绪干  时坚  侯奇 《隧道建设》2014,34(7):679-684
为研究第三纪砂质黄土条件下的大断面隧道施工变形控制技术,以宝兰铁路大断面黄土隧道施工为依托,通过midas数值模拟软件对比分析不同仰拱封闭距离引起拱顶沉降实测数据,阐述大断面黄土隧道施工变形规律,以确定其合理的仰拱封闭距离为35 m;采用三台阶临时仰拱法,合理控制开挖步距:上台阶为0.6 m,中台阶和下台阶为1.2 m;辅以注浆小导管超前支护和锁脚锚杆加固等技术措施,达到了很好的变形控制效果,最大沉降控制为50~160 mm;通过分析不同隧道断面净空变形规律,总结第三纪砂质黄土地质条件下,大断面黄土隧道施工预留变形量可取120~160 mm。  相似文献   

17.
软岩隧道施工方法数值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软岩单线铁路隧道为工程背景,采用三维数值手段对常规台阶法、扩大拱脚台阶法和预留核心土台阶法等典型工法的施工空间效应进行动态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对于软岩隧道,当采用常规台阶法施工时,加强上台阶围岩支护效果对大变形控制至关重要;在台阶法开挖过程中掌子面挤出变形明显,掌子面的稳定性不容忽视,而预留核心土在控制掌子面变形、确保掌子面稳定方面有明显的作用;扩大拱脚支护形式与标准断面相比更有利于控制隧道收敛变形和塑性区的发展。综合分析结果认为:兰渝铁路软岩单线隧道采用扩大拱脚支护形式结合预留核心土的台阶法更有利于控制变形和确保洞室稳定。  相似文献   

18.
以处于强倾倒变形体内并在施工过程中出现过2次变形的浅埋偏压隧道进口段为研究对象,针对实际工程地质条件及变形情况,应用新奥法原理及拱效应理论,以变形观察及监控量测为信息化施工手段,及时采用堆(填)碴反压、注浆加固、网喷补强支护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补救措施,在洞内成功地加固变形隧道,制止过大变形可能诱发隧道塌方及山体滑坡的险情; 并在后续施工中,通过调整支护参数和利用创新的“三台阶八步法”施工方法,安全、顺利地完成后续不良地质段的隧道施工任务。  相似文献   

19.
吴培荣 《隧道建设》2015,35(4):364-368
梁山隧道是厦深铁路福建段的控制工程之一,施工中遇到深埋富水陡倾软弱带,多次导致突水涌泥及洞顶塌陷情况。通过研究突水涌泥及洞顶塌陷的灾害特征,分析得到突水涌泥机制,即:在这种多因素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开挖导致形成极高的渗透压力差,并产生新的地下临空通道,在地下水渗透压力作用和自身重力作用下,全风化物质涌入隧道,形成突水涌泥;而软弱构造带塌陷的主要原因为地下水位的急剧下降。通过调研、理论分析及试验等方法,确定采用长距离水平旋喷桩通过软弱带,并提出其布置形式、施工工艺及检验标准。工程实践证明,采用长距离水平旋喷桩作为预加固手段是可行且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