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解决地铁车辆牵引电机轴承电腐蚀问题,对其进行故障原理分析,提出并验证解决措施。首先指出轴承电压过高是导致电腐蚀的直接原因;其次结合地铁车辆牵引系统的特点建立了轴承电腐蚀高频等效电路,并对轴承电压的形成及部分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和试验分析;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对3种轴承电压抑制措施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改变牵引系统EMI电容对抑制轴承电压无显著效果,而降低整车保护接地电路高频电感、安装"接地环"可以有效抑制轴承电压,此外对安装"接地环"可能带来的风险也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风险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2.
为了有效地解决地铁车辆牵引电机轴承电蚀问题,文章从地铁车辆轴电压产生的根源出发,研究了共模电压产生的原因,分析了电机的寄生电容。结合地铁车辆的共模回路,分别从源头、中间过程、终端3个方面提出了优化方案。经过分析,3个优化方案均可以有效地降低牵引电机的轴电压,并对方案1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方案1可以有效地将牵引电机的轴电压降低至100 V以下,达到了优化的目标。通过对比选择及试验验证,最终选择了具有实效性和经济型的方案1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3.
文章分析了牵引电机在正弦波供电和牵引逆变器供电时轴承电压的产生机理,根据共模等效模型推导出轴承电压计算值,并结合城轨车辆布线特征分析了共模电流路径,提出牵引电机轴承电流的抑制措施及其在线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4.
文章介绍了长沙轨道交通1号线电客车牵引电机轴承电腐蚀的情况,分析了共模电压和轴电压产生的原因及对电机轴承的危害,提出了抑制轴承电腐蚀的解决方案。对整改EMI电容和接地电路后的轴电压进行对比,得出了调整接地方案能有效降低牵引电机轴电压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地铁车辆制式繁多、备品备件数量大、国产化水平偏低等问题日益凸显,使得行业亟待建立地铁列车的中国标准和关键系统体系,这对地铁列车牵引系统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带来新的挑战。文章首先明确牵引系统设计的研究目标与简统原则,提出了4种标准地铁车型牵引系统的牵引/电制动特性,可覆盖95%以上地铁行业的需求;通过行业主流产品的比选,提出一种有利于整车设备布局的列车高压电路拓扑,简统了永磁同步牵引系统的主电路,并分析计算确定主电路的关键参数、电机和斩波电阻的功率;通过分析轴承电腐蚀产生的原理,简统了一种可以有效抑制牵引电机轴承电压的列车接地电路结构,并分析确定了其对应接地电阻阻值。仿真验证结果表明,通过系列化、简统化设计的牵引系统能够满足标准地铁列车的应用需求,可实现不同厂家牵引系统产品的兼容安装和主要备品备件的通用化,有效降低运营商的维护成本。  相似文献   

6.
阐述广州地铁三北线车辆牵引电机轴承电腐蚀的现象,分析轴承电腐蚀产生的原因,提出抑制轴承电腐蚀的措施以延长牵引电机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7.
文中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交流牵引电机易出现的轴承电蚀故障,从牵引电机、牵引逆变器和车辆角度分别进行相关机理的分析,并提出多种轴承电蚀预防方法。基于其中的几种方法,结合某地铁增购列车项目实际工程需求,针对性地提出了轴电压控制方案,并进行相关的试验验证,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针对上海地铁11号线车辆牵引电机轴承故障频发的问题,介绍了牵引电机轴承结构,对牵引电机轴承故障进行了统计,分析了牵引电机轴承故障的原因,认为电腐蚀是轴承故障的根本原因。在一代导流环基础上优化设计出二代导流环,同时改变了在电机上的安装位置,提升了导流环抑制电腐蚀的效果。二代导流环在列车上安装试用后,有效减少了轴承故障。根据检修现场实际情况,提出牵引电机轴承相应的预防性维护措施,保证地铁车辆运行的安全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某项目车辆牵引电机异响问题,介绍了故障牵引电机的调查过程,初步确认牵引电机异响的原因为牵引电机轴承出现异常;对出现异常的牵引电机轴承进行了调查,发现电机轴承出现电蚀现象;通过对电蚀轴承的进一步调查,初步确认牵引电机轴承轴端电流过大是牵引电机电蚀的原因。为解决牵引电机轴端电流过大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整改措施,并进行了试验验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轴箱轴承电流产生的基础上,对地铁列车直接接地和串联电阻接地2种方式下的轴承电流分布进行测试,其中,直接接地方式下车体与转向架、转向架与轴端直接通过保护接地线连接,串联电阻接地方式下车体与转向架直接通过保护接地线连接,车体与轴端保护接地线间串联50 mΩ的电阻。对实测数据的分析发现,2种接地方式下全车的轴承电流与牵引电流均呈线性正相关,且串联电阻接地方式下二者的相关性更明显,但牵引电流并非影响轴承电流的唯一因素,串联电阻接地方式对轴承电流的抑制效果不佳。由此,提出动车车体经串联电阻接地、拖车车体直接接地的新型接地方式,在建立并验证轴承电流仿真模型准确性的基础上,对新型接地方式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与原有2种接地方式相比,新型接地方式在大幅降低动车轴承电流的同时,不会升高拖车轴承电流;比较直接接地方式,新型接地方式下全车轴承电流均有明显的下降,抑制比例达30%以上。  相似文献   

11.
蓝浩伦  巨建民 《铁道车辆》2011,49(10):1-4,47
以轨道车辆为背景,依据转轴公式和平行移轴公式得到车体截面内任意倾角部件的惯性矩,进而获得截面的刚度及其灵敏度。在已知车体刚度分布的前提下,依据车体刚度及其灵敏度,通过调整刚度薄弱位置相关部件的截面尺寸,可达到提高车体刚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从铁路信息系统的实际情况出发,阐述了时钟同步的意义,时间基准的选取以及时间信息的传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精度高、可靠性好、成本较低并满足铁路信息系统对时钟精度的要求的时间同步方案.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目前,我国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的精调主要是基于全站仪的绝对测量精调模式,其是以外部几何状态来控制内部几何状态,该方法与轨道平顺性的概念并不完全兼容。本文从绝对测量精调技术的误差分析出发,分析在轨道平顺性模型中该精调模式的控制精度。研究结论:通过理论分析及实验数据表明,配以高精度全站仪,绝对测量模式能够保证高速铁路±2 mm的平面控制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地下工程,尤其是隧道,通风用电是其主要能耗。为了实现地下工程通风的风能主动利用,对其关健问题——功率级匹配、机械连接方式以及转速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结论:(1)通过对风力机和地下工程用通风机的功率级别比较,得到利用风力机替代电能驱动地下工程通风机,可实现地下工程通风的风能主动利用;(2)分析得到垂直升力型风力机从结构上更适合与地下工程轴流通风机连接;(3)提出了通风机和风力机的转速和功率匹配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地铁盾构隧道机电设备安装钻孔施工对区间隧道结构的损伤,近几年盾构隧道管片预埋槽道技术得到大力发展。以南京地铁"十三五"线路研究为背景,为解决预埋槽道费用高、耐久性差及后期更换困难等问题,提出专用固定件+外置槽道系统和预埋套筒+外置槽道系统两种设置方案,也是对盾构隧道槽道技术的进一步探索和延伸。通过选型、计算模拟分析,对专用固定件+外置槽道系统和预埋套筒+外置槽道系统等关键技术问题进行研究,认为两种设置方案都是可行的和安全的,可根据线路实际情况选择采用,以达到方便施工、易于更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对哈大线接触网锚段关节的设计特点进行简要分析,提出了我国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锚段关节设计存在的问题和改造方案。通过论证后指出,我国既有线已采用的3跨、4跨锚段关节稍加改造,即可满足列车2 0 0km/h运行速度需要  相似文献   

17.
作者介绍了教育部基金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方法,阐述了系统的功能和特点,探讨了数据兼容,对时间的处理以及报表打印的关键技术问题.并针对该系统最关键的评审部分提出了进一步的设想,既用基于WEB的知识挖掘的思想,知识挖掘与网络技术相结合来选择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建立评审专家库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岩爆是深埋长隧道施工中发生频率较高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岩爆研究对于隧道的勘测设计、施工组织及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结论:采用水压致裂法进行地应力测试,依据Russenes判据、Turchaninov判据及Hoek判据等准则对隧道施工期岩爆发生的倾向性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隧道存在岩爆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俄罗斯矿肥车在使用过程中的腐蚀问题及解决的方法。通过采用不锈钢车体和涂防护漆等措施,可以减少腐蚀,提高矿肥车使用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0.
高速客车轮对动力学性能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比较不同车轮踏面及轮对内侧距对高速客车动力学性能的影响,首先采用改进轮轨接触几何关系算法分析了不同情况下的静态轮轨几何接触关系,然后通过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对高速客车蛇行临界速度、运行平稳性和曲线通过性能进行了动态仿真计算。数值计算中,主要考察了LM、LMA、S1002和XP55等4种车轮踏面和轮对内侧距由1350 mm到1360 mm变化的情况。结果表明,车轮踏面形状和轮对内侧距对高速客车动力学性能有重要的影响,且LMA型车轮踏面与1353 mm的轮对内侧距匹配具有较好的动力学性能。要确定合适的车轮踏面和轮对内侧距,须从轮轨接触关系的变化出发,综合评估车辆动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