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风力发电规模的逐渐增加,其随机性、不稳定性使电网频率特性呈现逐渐恶化趋势,对于海上风电同样存在此问题。近年来为解决电网频率特性的恶化趋势,各地区电网公司相继提出风电场需具备快速频率响应特性功能,以支撑电网频率变化,来确保电网的安全运行。为了满足上述功能,行业内已进行了相关技术研究,但快速频率响应性能基本只符合普遍要求(稳定时间不超过15 s),对于东北电网提出的快速频率响应稳定时间不得超过5 s的要求,还鲜有研究。研究了风电机组场群调度性能及频率调节特征,开发了风电场快速频率响应性能提升软件,并完成了风电场现场测试验证。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案提高了电网稳定性,完全满足更为严苛的东北电网快速频率响应性能要求,此方案对于海上风电同样适用。  相似文献   

2.
3.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网技术的发展,无功补偿技术促进着各行业的经济发展,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价值,尤其是在舰船的交流电力系统中,大多数的电网负载设备都是呈现感性的特征,各机械设备在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功率的因数会变小,但是无功的功率却变大,在此基础上,电网的无功损耗不断增加,对电网的电压下降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所以,为了整体交流网络的效率,在船舶实际负载状态下,通过电网无功补偿的方式,能够提高整体的电能质量。  相似文献   

4.
文中对电网不平衡的情况作出了分析.运用三相电网不平衡时的正、负序电动势理论,结合瞬时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的分析,阐述了抑制交流侧负序电流的控制策略.在该策略中,介绍并应用了一种分解正、负序电压的算法,并与传统的陷波器分解方法进行了比较,该算法可以准确地分解出正、负序电压分量.最后运用M atlab/S imu link构建了三相PWM电压型整流器仿真平台,仿真实验证明了控制策略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5.
王连符  肖峻 《机电设备》2006,23(5):I0032-I0036
谐波对电力系统的无功补偿装置将产生严重危害,为了确保低压无功自动补偿装置稳定、可靠地工作,文中应用非正弦电路无功功率的有关理论,对低压无功功率补偿装置的各种类型进行了比较,提出了配置低压无功自动补偿装置的步骤及其方法,最后给出一选择实例.该方法对低压电网无功补偿装置的升级改造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合理选择无功补偿装置的控制策略是无功补偿装置设计与运行的关键,由于控制策略选取不当,往往出现无功过补偿和欠补偿等问题。以某散货码头电网的运行数据为依据,分析其无功补偿装置控制策略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一种改造方案,以较小的投入,取得了较大的改造效益。  相似文献   

7.
电力系统的无功功率补偿是改善电能质量和减少网损的重要措施。控制无功负荷对电力系统而言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介绍无功补偿的新技术SVG以及烟台港应用该新技术的情况。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国内风电发展迅速,在电力能源的占比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不断提高风功率预测、高低穿、一次调频等技术,提高了风电的可调节性,提高了电力系统稳定性。但风电的应用依然存在间歇性、波动性、处于电网末端等问题,加之目前风电储能技术尚未完善,导致风电实时发电量与电网实时耗电量存在一定差异,如果不进行实时监控、调度,调度精准性不足,严重时将危害电力系统稳定性。为了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电网出台了一系列规定,要求风电场必须及时准确响应电网调度要求。为了提高风电场有功调节合格率,本文从现场的实际问题出发,详细分析了有功调节不达标的原因,并制定了系统性解决方案,最后通过现场测试验证,达到电网要求。  相似文献   

9.
结合中国东海某海洋石油平台的系统无功补偿的需求,引入了一种新型的无功补偿装置静态无功发生器(SVG),利用电力系统计算软件ETAP对SVG在不同补偿位置的补偿效果进行了分析,结合分析的结果,最终确定了SVG的具体补偿位置,对多海缆连接电力系统的无功补偿方案的确定提供了可参考案例,对海洋石油平台的大电网开发和建设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隋红霞 《中国船检》2013,(5):101-103
海上风电发展如火如荼,海上风电的输电系统是其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上海市东海大桥10万千瓦风电场的建成及并网发电,我国海上风电的发展拉开序幕。海上风电机组单机容量将不断增大,海上风电场的总装机容量也将不断扩充,如何能够高效、高质量地将这部分电能输送到岸上电网中将成为海上风力发电成功的关键。然而,海上风电场的场地面积要比陆  相似文献   

11.
解敏 《珠江水运》2020,(10):37-38
以临港海上风电场建设项目为背景,论述其整体施工方案,涉及海上风机选型、工作平台施工及风机安装等内容,并针对施工过程的难点提出具体解决对策,最后就监理方强化施工管理的举措进行探讨,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船舶的稳定性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有效保障船舶的航行安全,提高船舶航运的可靠性。传统船舶的稳定性设计主要集中在船体的水动力优化和自动舵设计方面,本文针对船舶的稳定性,首先建立了稳定性模型,然后基于一种最优滑模控制理论,开发了一种新型船舶稳定性控制策略,并对该控制策略的原理和基本结构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文的研究对提高船舶的稳定性,改善船舶航行安全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章参考火力发电系统发电机安全运行极限定义了风电机组发电系统安全运行极限的含义,分析了双馈风电机组有功无功调节原理,确定了双馈风力发电系统安全运行的限制条件、安全运行极限图的测试绘制方法和测试设备的布置方案。以某3.3MW机组实测安全运行极限图为例分析了其特点,讨论了其在海上及陆上风电场主动参与有功无功调节方面的应用方案,最大程度挖掘机组自身无功调节潜力。  相似文献   

14.
基于直流电网的船舶电站分区间目标控制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基于直流电网的船舶电力系统高效率运行的控制策略,即分区间目标控制策略。引入功率滞环来确保控制系统输出稳定。并在MATLAB/Simulink中对该系统进行了仿真实现。仿真验证了该控制策略的可行性。与传统采用交流电网的船舶电力系统相比油耗明显降低,效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5.
动态电压恢复器(DVR)是保障电力系统电能质量经济有效的可行方案。本文在研究动态电压恢复器的电网电压前馈控制加负载电压与电容电流双闭环反馈控制相结合的复合控制策略的基础上,分析反馈控制中传统PI控制以及模糊控制的不足。经过理论分析提出基于模糊滑模变结构的控制方法。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使DVR有良好的动静态性能,并且较为理想地消除了传统滑模变控制的抖动现象。  相似文献   

16.
郭磊  王丹  刁亮 《船电技术》2015,35(1):32-36
电压定向的矢量控制是PWM整流器常用的控制策略,本文在此控制策略基础上进行改进,建立无电压传感器的矢量控制模型。采用类似异步电机磁链观测的方式构造磁链矢量观测磁链,依据磁链矢量和电压矢量的关系获得电压矢量的角度,以达到省掉交流电压传感器,降低成本的目的。设计了电压角度观测器,并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构造了磁链观测电压定向的PWM整流器矢量控制仿真模型,验证了观测的可实现性和控制的良好性能。  相似文献   

17.
为避免强非线性负载导致的谐波污染对船舶电网可靠运行的危害,提出采用基于模糊滑模控制(FSMC)的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SAPF)抑制船舶电网的谐波。在分析船舶电网谐波成分的基础上,采用改进的Ip-Iq法实现谐波电流的实时检测,并针对强非线性负载的瞬变特征,将模糊滑模控制理论引入到SAPF的电流跟踪控制,最终通过向电网注入补偿电流的方式实现对谐波电流的抑制。仿真结果表明,基于FSMC的SAPF技术对船舶电网的谐波抑制效果良好,使电网谐波电流达到相关谐波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8.
吴燕  徐秀峰  杨满天 《中国水运》2007,7(5):150-151
能量管理系统EMS(Energy Management System)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电力系统的综合自动化系统,主要针对发电和输电系统,用于大区级电网和省级、地区级电网的调度中心。本文以地区电网为例,详细阐述了调度自动化系统EMS在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中的具体应用及改进,旨在为电网调度提供可靠的科学分析手段。  相似文献   

19.
参照内河墩柱梁板式码头结构形式,结合实际工程,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码头含靠船墩排架结构模型,进行模态分析,得到该模型的固有频率和相应的振型,根据码头结构的受力特性,分析其薄弱环节,发现靠船墩在有高频的车辆或岸吊载荷垂直激励时会产生较大位移,为进一步动力分析、结构状态评估以及探讨该结构合理形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肖杨婷  刘立芳 《船舶工程》2017,39(S1):137-140
在进行供电网络重构策略的寻优过程中,一般只考虑最大负载恢复量、节点电压、电流约束等目标网络的稳态信息,系统动态稳定性则因为判断策略复杂等因素,常常忽视重构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动态稳定性问题。因此,在进行重构方案的寻优过程中,除了考虑重构后网络中的潮流分布因素外,还应对预想性重构方案执行过程的稳定性进行分析,以确保决策全面可实现性。如果不进行重构策略的动态稳定性校验,仅凭“最大负载恢复量”和“潮流分布”选择的重构方案可能会导致故障影响进一步扩大,产生更严重的事故。本文将从船舶供电系统的特点和船舶供电网络重构的需求出发,建立一种准确、快速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