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铁曲线车站站台建筑限界计算研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地铁地下曲线车站站台建筑限界计算,特别是地下曲线车站站台边缘至车辆轮廓线间允许间隔的检算方法,以及困难条件下站台边缘曲线半径和线路平面曲线半径设计问题进行研讨,并提出在困难条件下,曲线车站站台边缘曲线按与线路曲线同心圆设计,可采用较小的线路曲线半径,以节省工程投资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对现代有轨电车、传统有轨电车以及轻轨的区别进行分析,给出现代有轨电车的定义。结合国内外现代有轨电车线路技术条件的现状,对现代有轨电车的主要线路平面技术条件(如最小曲线半径、车站间距、曲线车站最小曲线半径等)以及主要线路纵断面技术条件(如最大坡度、竖曲线、最短坡段长度等)进行研究。提出现代有轨电车的各项主要线路技术条件的具体取值或者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3.
磁浮试验线是以进行实际运行时磁浮列车的各种工况试验为目的,线路平面设计包括反向曲线、同向曲线、最小夹直线等技术要素,同时能满足最高速度160 km/h(远期预留200km/h)的运行试验要求(运行时间不小于10 s)。根据周边地形地貌条件、道路和厂区场坪标高、车站和道岔设置要求以及试验线试验要求等因素确定本次试验线纵断面设计方案;试验线最小曲线半径和缓和曲线长度根据线路不同地段所能达到的最高时速计算确定;运用运动学公式,经理论分析计算及行车模拟,对试验线线路长度进行检算,最终确定试验线最合理长度和平、纵断面设计。  相似文献   

4.
针对高速列车运行超速安全防护,提出列控车载设备的控车核心算法,总体架构包括动车组制动参数导入、线路数据输入、安全距离预留、模式曲线生成和速度监控处理。算法功能模块划分为制动参数处理、线路数据处理、模式曲线处理和速度监控处理4个模块,其中控车曲线计算公式为列控车载设备控车核心算法关键,分别给出紧急制动曲线、常用制动曲线、紧急制动触发曲线和常用制动触发曲线的计算公式。在真实设备实验室内进行不同线路坡度和线路速度条件下的动车组制动实验,测得列控车载设备模式曲线制动距离,并将其与仿真算法软件计算的距离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列控车载设备控车核心算法仿真结果与真实列控车载设备实时监测结果误差率不大于0.08%。将控车核心算法应用于新建铁路客运专线闭塞分区的符合性验证可知,该算法简化了仿真数据配置,减少了测试工作量,有利于缩短检算周期,并能及时反馈闭塞分区符合性检算结果,具有理论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高速铁路线路纵断面设计标准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为科学合理地应用设计标准,应对确定标准的依据及原理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线路纵断面设计标准的选择影响着线下基础工程的技术经济指标及线路舒适度水平,应分析平竖曲线重叠时对欠超高的影响。结合工程设计实践经验,分析研究合理的线路平纵断面设计匹配,以确保工程设计的技术经济合理性,并为实现线路空间曲线具有较高舒适水平奠定基础。根据设计速度、与平面曲线匹配情况合理选用竖曲线半径,宜优先考虑平竖曲线间夹直线长度0.4V(V为列车速度)的要求;竖曲线与平曲线间的夹直线长度在满足不小于25 m的条件下宜尽量大些,如果能够提供列车不少于1.5 s的走行距离则有利于保证线路的平稳性;当竖曲线与平曲线重叠设置时,建议设计行车速度300~350 km/h的线路平曲线半径选择不宜小于8 000 m,最大坡度不宜采用20‰足坡;线路平面交点设置时应同时考虑纵断面设计要求,以追求平纵断面匹配综合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客运专线超高对曲线半径及缓和曲线长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目的:客运专线车站附近曲线上通过列车的速度差值较大,超高设置与行车的舒适度关系密切,直接影响到曲线半径及缓和曲线长度的选择.采用较大半径的曲线可以避免列车舒适度差的问题,但车站往往位于受条件限制的人口密集的城市范围,采用较小的曲线半径具有减少拆迁量等优势.通过对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度、超高设置进行综合分析,对客运专线车站两端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度的选择提出一些合理建议.研究结论:车站两端的曲线半径应结合地形条件合理选择,并进行最低行车速度检算.在地形条件许可的条件下,宜采用11 000~12 000 m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度宜采用规范规定的最大长度;若考虑预留提速条件,11 000~12 000 m曲线半径地段缓和曲线长度宜分别加长30 m.  相似文献   

7.
为揭示高速铁路线路纵断面参数变化,以及和轨道不平顺、路基大桥沉降关系,针对国内尚无轨道纵断面参数动态检测装备,提出基于惯组的轨面坡度及竖曲线半径动态测量方法。首先,建立转向架构架及惯性坐标系,并以重力加速度、水平加速度极小相关性为基准对齐两坐标系;其次,基于转向架构架纵向加速度解算轨面坡度,并补偿列车俯仰运动及与轨道平面纵向倾角误差;然后,以坡度测量值为基础解算竖曲线半径;最后,以高速综合检测列车为平台,在国内某新建高速铁路实车试验。结果表明:坡度和竖曲线曲率重复性偏差绝对均值分别为0.07‰、0.71×10-3 rad/km,极差分别为0.22‰、0.005 rad/km。  相似文献   

8.
京津客运专线动车组与我国既有线路机车车辆有很大不同。既有线机车车辆轮对内侧距为(1 353±3)mm,京津客运专线动车组轮对内侧距为(1 360±1)mm。后者轮对的转向架通过京津正线R=400 m及联络线R=200 m的曲线时,其轨距是否满足要求,必须进行检算。根据检算的结果,提出客运专线正线曲线半径≮500 m及联络线曲线轨距加宽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针对哈局管内曲线半径R<450 m的线路尚未铺设无缝线路的实际情况,结合铁路轨道设计规范检算要求,利用冬、夏两季分别计算的形式对该种线路区段铺设放散温度应力式无缝线路进行了设计。  相似文献   

10.
为了分析研究高速铁路邻近车站曲线最小半径对列车运行安全性与舒适性的影响,运用Simpack软件建立列车-线路动力学仿真模型。从动力学角度分析不同曲线半径对通过列车和停站列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的影响。研究发现:通过列车经过车站邻近曲线时的轮轴横向力、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列车平稳性指标大于停站车通过车站临近曲线时的相应指标;停站列车通过距离车站较远的圆缓点的轮轴横向力、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平稳性指标能够满足运行安全性与舒适性需求,考虑富余量,停站列车速度采用通过曲中时的车速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电分相设置位置是保证列车运营安全可靠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重点研究信号系统、列控系统对供电系统中的接触网电分相设置位置的影响,提出了基于CTCS-3级列控系统动车组列车自动过分相的检算原则和模型;为客运专线勘察设计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研究结论:根据检算原则,建议仅开行单组(8辆编组)动车组的线路,电分相距离信号停车牌的最短距离应保证不小于217.05 m;开行重联(16辆编组)动车组的线路,应保证不小于431.05 m;开行200 km/h重联动车组的线路,当无法满足431.05 m要求时,此范围内列车平均起动坡度不应大于15.5‰。  相似文献   

12.
王立仁 《科技交流》2000,30(3):73-75,98
本文通过对车辆在直线与不同的曲线半径连接下运行时,车辆外缘距线路中心的距离在线路各部位的变化的理论计算与分析,建议对货物线切点处的站台采取切角处理。  相似文献   

13.
在快慢车运营模式下,快车与慢车通过曲线速度差异较大。建议线路设计时,靠近越行站的曲线不宜距离车站过近。轨道设计中存在对限速的放大,需检算其对乘客舒适度的影响。列车通过速度大于71.4 km/h的曲线有必要降低超高顺坡率的允许值。  相似文献   

14.
随着高速铁路建设和运营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构造物中心线和列车运行轨迹的线路空间曲线线型在铁路系统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空间曲线变化点对列车运行动力特性的影响也成为关注重点。为完善高速铁路线路设计理论提供相关依据,以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和行驶动力学理论为基础,运用SIMPACK软件建立车-线耦合动力学模型,模拟高速列车在不同工况下的曲线运行状态;分析模型仿真结果,对车体经过缓直点产生的振动的衰减时间进行统计并计算得出相应的振动衰减距离。结果表明:缓直点引起的车体振动衰减距离主要取决于车体横向振动衰减,且随实设超高增大而增大,与曲线半径关系不明显;线路相邻的两平面曲线以及相邻平面曲线与竖曲线之间的最小距离不应小于100 m,条件较好的情况下不宜小于230 m。  相似文献   

15.
结合高速磁浮线路轨道的特点及其车辆特征,对车站内线路的主要技术标准,如纵断面坡度、横坡角、平面曲线半径等进行了研究,对车站内列车通过的速度与平面曲线半径的关系作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16.
王增良 《铁道建筑技术》2012,(8):113-115,121
城市轻轨线路由于受到既有建筑的限制,在特殊地段的设计上往往采用大坡度小曲线线路方案,这样的线路设计带来了施工上的难度,同时要求架梁设备必须对大坡度小曲线桥的架设具有适应性。因此,对城市轻轨线路小曲线半径架桥机架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轨道检查车作为指导线路维修和确保行车安全的有效检测设备,应对其检测数据进行深度地分析和应用。介绍轨检车检测原理,以曲线养护为例,分析轨道几何测量、车体振动加速度测量和变化率等项目的检测数据,提出如何利用轨检车检查报告和有效利用轨检波形图加强曲线养护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8.
详细介绍纽约地铁,包括线路车站、运营组织特点以及地铁文化,并对纽约地铁昼夜运营、快慢车开行、票价设置等进行细致的阐述,提出对我国城市地铁设计建设和运营组织的启示,为地铁建设运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结合云巴车辆的构造及云巴系统的性能要求,对其舒适度标准及平面曲线参数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及建议:①云巴的舒适度指标与 TB 10098-2017《铁路线路设计规范》采用相同的指标,以便于系统制式的推广;②折返线、停车线、出入线等辅助线的最小曲线半径宜与道岔导曲线半径保持一致,取 20 m;在一般情况下正线的最小曲线半径不宜小于 100 m,困难条件下不宜小于 30 m;车站范围内的曲线半径设置应考虑屏蔽门安装的要求,最小曲线半径不宜小于 300 m;③在云巴的设计中,在缓和曲线长度受限的条件下,建议适当降低实设超高以提高线路上限通过速度。  相似文献   

20.
地铁线路纵断面设计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铁线路尤其是地下线路的纵断面设计不同于常规铁路的线路纵断面设计,针对其自身特点,结合天津地铁1、3、6号线等具体工程设计实践,论述车站和区间线路埋置深度、车站站坪及站端节能型坡度设计、竖曲线与最小坡段长度的配合、区间线路纵坡设计,论述最大坡度的设置条件及注意事项,并着重就现行《地铁设计规范》对相邻坡度差最大限值尚无明确规定的问题,从行车平稳性和乘客舒适度、方便设计、有利施工、减少轨道养护维修等方面进行较深入研讨,并提出建议性意见:坡度差限值30‰,困难时3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