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通过MSComm控件实现串口的设备间数据传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串行通信作为一种灵活、方便、可靠的通信方式,广泛应用于计算机与其他设备之间的通信。在开发串行通信程序的过程中,利用微软的MSComm通信控件则相对简单,该控件具有丰富的与串行通信密切相关的属性及事件,提供了对串口的各种操作。  相似文献   

2.
根据CRH3型动车组的实车通信情况,以及半实物仿真测试平台对通信的需求,对实车上的通信设备进行分类,并提出真实设备与仿真设备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将半实物仿真测试平台上的通信归结为半实物仿真测试台的真实设备之间数据通信、仿真设备之间数据通信、真实设备与仿真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以及不同牵引单元间的数据通信。重点解决了仿真设备与真实设备之间的MVB通信、PLC通信,以及不同牵引单元间的以太网通信。  相似文献   

3.
针对太阳能光伏逆变器通信数据量大、实时性高的特点,设计了一种基于DSP与外扩串行通信芯片TL16C752的数据通信方案,研究了TL16C752的通信方式和光伏电站Modbus通信协议并设计了通用异步收发器通信程序,实现了光伏电站调度室对500 kW光伏并网逆变器功率调度。试验结果表明,该通信方案解决了高速DSP与低速设备间异步串行通信问题,提高了光伏逆变器通信的实时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中央系统与基层系统之间的通信是实现TMIS的关键。本文在分析原加拿大TRACS系统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铁路通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基于MQSeries的中央通信子系统改造方案,并对基层系统如何利用MQ与中央系统通信做了较详细的研究与设计。  相似文献   

5.
铁路车站分布式计算机联锁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布式计算机联锁系统将控制转辙机、信号机、轨道电路、机车信号等室外设备的轨旁执行单元前移至被控设备的旁边,通过安全通信系统实现分布式控制。该系统由监控机、维修机、联锁主机、轨旁执行单元、安全通信系统、电源及供电网络等组成。轨旁执行单元由电源模块、轨旁通信分机、转辙机模块、信号机模块、轨道模块、机车信号模块等组成。安全通信系统由通信主机、轨旁通信分机和通信网络组成。联锁主机与通信主机之间采用冗余RS-422总线方式进行通信;通信主机与轨旁通信分机之间采用点对点冗余光纤进行通信;轨旁通信分机与各控制模块之间采用双CAN总线进行通信。由电源屏通过独立的上、下行咽喉区冗余供电网络向轨旁执行单元提供电源。该系统具有节省电缆、降低工程造价、减少断线故障等优点;该系统于2010年10月在兰州市西固电厂站试用,已安全稳定运行至今。  相似文献   

6.
目前轨道交通信号系统主要基于车-地通信的信号系统,而基于车-车通信的信号系统也已经在国内开始逐步投入运营。为比较两种信号系统的可靠性水平,从故障导致运行延误的角度开展车-车通信与车-地通信信号系统方案的可靠性分析,结合车-车通信与车-地通信信号系统的设计架构与线路配置分别绘制故障导致2 min以上延误、故障导致5 min以上延误的系统可靠性框图,评价与比较两种系统架构下的可靠性水平,并提出改善措施,为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发展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CAN总线的高层协议CANopen及其在城市轨道交通列车通信网络中的应用.以1辆国产化直线电机车辆为对象,设计研制了基于CANopen协议的轨道交通直线电机车辆通信网络,包括CANopen通信网络的构架与硬件选型、通信网络参数设计、网络通信流程,以及车载主控制器与制动单元的通信实现等.通过现场试验运行,验证了该通信网络的适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基于车车通信的CBTC(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的应用现状。对比分析了基于车地通信和基于车车通信的CBTC系统的系统架构与控制理念的差异,重点阐述了基于车车通信的CBTC系统的技术特点。伴随着通信技术稳定性及可靠性的提升,更加具有分布式特点的基于车车通信的CBTC系统将会成为未来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9.
基于FPGA的HDLC与RS485通信网关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CRH2型动车组国产化制动控制单元的联网问题,分析了列车通信终端(Terminator)装置与制动控制单元(BCU)之间的通信方式,设计一种用于国产化BCU的通信网关,实现列车通信终端装置(HDLC协议)与国产化BCU(RS485协议)的通信协议的转换.最后在进口BCU试验台上,验证了通信网关功能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0.
伊朗德黑兰城郊铁路延长线通信设计与前期工程设计时间相隔已近10年。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通信产品更新换代,通信设计需要解决延长线与既有线新旧系统间的结合问题,为此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