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为确定各类施工因素对双侧拼宽路基差异沉降的影响,采用有限元模拟分析和现场监测两种方法进行研究。根据设计资料,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分析得出随填筑高度、路基填料重度的增加,新旧路基沉降量和差异沉降量随之增加,但随路基填料压缩模量的增加而下降。通过对比分析得出,路基沉降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和现场监测结果基本一致,路基沉降变化规律相同。  相似文献   

2.
为分析各类因素对高填方路基沉降的影响,建立模型模拟分析在不同因素作用下路基沉降的变化规律。运用ANSYS软件建立模型进行模拟分析,对不同填筑高度、边坡坡度、压实度和填料的路基沉降变形进行模拟计算,并结合现场实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确定可靠性。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路基沉降随填方高度呈现线性增加,随路基压实度的提高而线性下降,随填料容重的提高不断下降,下降幅度随路基坡度变缓而减小。结合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模拟计算值相对较高,偏差最大值为5.95%,实测值与模拟计算值比较接近,说明模拟计算准确率较高,可用于高填方路基沉降变形分析。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路基桩筏基础承载力与沉降特性分析的准确性,研究铁路路基桩筏基础承载力与沉降特性的分析方法。采用现场试验与模拟计算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试验使用了单点监测仪、液位监测仪及压力箱,同时设置远距离自动监测系统;通过基本假定,计算出桩筏的基础承载力与沉降特性,建立桩筏解析结构分析模型,分析不同荷载下桩筏基础的承载性能与沉降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此次研究方法分析出的桩筏基础承载力与实际测量结果相差较小,相对误差可控制在100kN以内,分析出的沉降量与实际沉降量相差仅为4mm,提高了路基桩筏基础承载力与沉降特性分析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红砂岩路基变形特性,依托工程案例采用有限元软件进行模拟分析。分析计算结果得出:红砂岩填料弹性模量对路基沉降影响较大,但随弹性模量不断增加影响下降。随红砂岩填料黏聚力的增加路基中心位置沉降量下降幅度较小,说明黏聚力对路基变形影响较小。随路基填筑高度的增加,路基沉降和水平位移明显增加,但增幅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5.
首先对高速铁路路基不均匀沉降影响因素进行了列述分析。利用长三角高速铁路典型路基段沉降监测成果数据及相应监测区域年度降雨时间变化数据,分析了高速铁路路基不均匀沉降形成与路基含水量及年度降雨量变化之间内在联系机理。研究表明:年度季节性降雨导致监测区路堤与地基中含水量增加,从而改变了其内部力学特性引起沉降,使高速铁路监测区路基工后沉降随年降雨变化呈现季节性特征,该结论为铁路路基整治等线路维护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高速公路拓宽方式对路基沉降的影响,结合西潼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针对单侧拓宽和双侧对称拓宽方式建立了路基沉降数值模型,利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路基顶面沉降、差异沉降与坡脚水平位移的变化规律,并选定试验段进行双侧对称拓宽方式下的数值模拟分析和分层总和法计算,同时进行了路基沉降观测。分析结果表明:拓宽相同宽度时,双侧拓宽的旧路基中心沉降减小幅度较单侧拓宽增加15.2%;两侧各拓宽2车道时,路基差异沉降是单侧拓宽4车道时的24.3%;随着拓宽宽度的增加,旧路基中心沉降增量逐渐减小,最大沉降位置在距新建路基边缘内侧3~5m处。数值模拟、分层总和法计算及现场观测最大沉降分别为18.40、18.74、16.06mm,表明数值模拟方法可靠,模拟结果与观测结果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7.
无论填筑材料采用粘性土、砂性土,其压实度不能达到百分之百,在长期自重作用下,填料中的空隙将逐渐减少,土壤固结度逐步提高,路基顶面将发生沉降,据有关资料观测分析,路基沉降量随填土高度增高而增加,路基下沉量约为0.6~1.0cm/m填高。  相似文献   

8.
基于前期开发的高速铁路基础变形诱发轨道结构变形与层间接触性状演变的通用表征模型,引入余弦型路基沉降描述函数,引入用以刻画轨道-路基间接触非线性的Heaviside函数,推导余弦型路基沉降下纵连板式无砟轨道各层结构的变形方程,利用渐进性接近法求解含接触非线性的超静定方程,进而分析余弦型路基沉降对轨道各层结构变形和层间接触性状演变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余弦型路基沉降区域内,轨道随路基沉降发生“跟随性”变形,当路基沉降波长一定时,轨道下沉和上拱均随路基沉降幅值的增加而增大,当沉降幅值一定时,轨道下沉随路基沉降波长的增加而增大,但上拱却减小;轨道-路基间的脱空区域及轨道的受力曲线呈左右对称,轨道整体刚度影响脱空长度和高度;当路基沉降波长为10 m时,随路基沉降幅值的增加,脱空高度和长度增长的同时,还会整体向远离沉降区方向“偏移”;当路基沉降幅值为10 mm时,需要重点关注沉降波长小于20 m的不均匀沉降。  相似文献   

9.
高速公路拓宽路基地基变形特性与路基长期工作性能密切相关。为探索高速公路拓宽路基地基变形特性,依托某高速公路拓宽路基桩—网复合地基工程实例,借助现场测试地基沉降及侧向变形数据,对高速公路路基桩—网地基变形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拓宽路基地基沉降及侧向变形随填筑荷载增加逐渐变大最终趋于稳定;拓宽路基地基累积沉降约为38.29 mm,侧向变形最大值约为11.6 mm,新旧路基差异沉降2.51 mm;拓宽路基地基变形在填筑期基本完成,且新旧路基差异沉降控制在5 mm以内,说明拓宽路基地基采用桩—网地基处治效果较好。研究结果能够为探索新旧路基拓宽地基处治技术及变形特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老路基加宽常常需要进行半幅填方施工,容易出现新老路基之间的差异沉降。利用太沙基一维固结理论分析填方土体的沉降机理,以某高速公路半幅填方中典型断面现场监测为例,分别对路基的加宽形式和宽度、填土高度及填料重度等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半幅路基差异沉降大小与路基宽度成正比,并随着新路填土高度增加其差异沉降曲线为S形,单侧拼接明显比双侧拼接差异沉降要大。最后基于上述分析对老路基加宽出现的半幅填方施工给出一些施工建议方案。  相似文献   

11.
贺佳 《北方交通》2023,(10):26-29
高填方路基自重大,地基处治或施工质量控制不当会使道路结构产生较大沉降,对道路运行状况和行车安全造成较大影响。结合工程项目,采用有限元软件建立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对不同施工阶段高填方路基的沉降进行计算。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现场监测结果十分接近,模拟计算结果准确,可用于指导现场施工。  相似文献   

12.
通过室内大比例尺路堤湿化变形模型试验,分析秦岭山区糜棱岩化条带状粉砂质千枚岩湿化与时间的变形规律及湿化前后的变形量,并预测现场9.6 m高的变质软岩填料路堤最大湿化沉降量;基于湿化变形的基本原理,编写采用单线法进行路堤湿化变形的有限元分析程序,对变质软岩填料路堤进行湿化变形有限元分析,并与室内模型试验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为9.6 m的变质软岩填料路堤最大湿化沉降量为6.3 cm,符合公路路基设计规范。有限元计算结果与试验实测结果较吻合,对秦岭山区软岩路基的设计、施工与质量控制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合理确定软土地基粉喷桩复合地基加固方案,根据设计资料初步确定粉喷桩加固方案,采用有限元软件建立计算模型对粉喷桩复合地基变形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分析计算结果,得出随桩间距的增加路基沉降增加,随桩体弹性模量的增加路基沉降和水平位移不断下降,随垫层弹性模量的增加路基各指标变形下降。全面考虑确定粉喷桩桩间距合理取值范围为1.2~1.5 m,桩体和垫层弹性模量取值应在100 000 kPa左右。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南京河西新城现代有轨电车路桥过渡段地基处理工程为例,对路桥过渡段施工期的地基表面沉降和运营期的地基工后沉降进行现场监测,根据现场监测结果对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在处理路桥过渡段软土地基中的加固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施工期的表层沉降随时间增加逐渐增大,沉降速率在施工一个月后趋于稳定,累计沉降量为330 mm;运营期12个月内的工后累积沉降为9.2 mm,低于设计警戒值30 mm;采用水泥土搅拌桩进行地基处理后,有轨电车路桥过渡段的工后沉降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佛开高速公路路基拓宽采用直接在原路基两侧拼接技术。原有路基软土地基采用塑料排水板处理,大部分路段地基土已完成固结,即沉降已处于稳定状态,路基拓宽后的新老路基存在差异沉降。现用有限元软件对拼接路基的沉降进行模拟计算与分析,为路基拼接工程的设计提供指导和依据。通过路基沉降计算与分析,拓宽路基采用复合地基处理可以减小新老路基差异沉降,达到路基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为合理确定高填方路基土工格栅加筋层数,通过建立计算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通过现场监测进行验证。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五层土工格栅加筋效果最佳,可明显降低高填方路基土压力及沉降。分析现场监测结果得出,土工格栅加筋后的路基土压力和沉降下降明显,加筋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软土地基里长短桩复合地基处理的实用性,因此针对某一地区的高速公路软土地基中的长短桩复合地基作了详细的研究与测试。并且将测试结果和路基沉降的监测结果和长桩、短桩与多桩的复合地基的静载荷试验作了对比。研究表明,单桩的复合地基的最大承载力大约为240 kPa,超过了设计值127kPa;而路基工后的最大的沉降量为1.31 cm,表明了处治的效果较好,所以用长短桩的复合地基来处理软土地基是可以实施的。  相似文献   

18.
以一级公路湛江大道存在大范围软土为工程背景,针对公路路基极易引发沉降和路面不均匀沉降等施工难点,开展大范围软土一级公路路基沉降规律数值研究。建立碎石桩软土路基有限元模型,研究软土固结的路基沉降变形规律及碎石桩强度对路基沉降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经碎石桩加固后路基表面的最大沉降满足一级公路沉降要求;碎石桩弹模对路基表面最大沉降量有显著影响,桩体强度质量是控制地基沉降的关键。研究结果对碎石桩合理布置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首先结合现场测试数据对路基施工期地基沉降规律进行分析;然后结合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三维数值模型,对相同条件下桩间距与桩径对复合地基沉降规律影响进行分析。同时,结合现场测试和数值模拟结果验证高压缩性软土区域采用CFG桩—网复合地基加固控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地基沉降随填筑荷载变化呈三阶段特征:快速增长、缓慢增长和趋于稳定,最终稳定时累积沉降约为35 mm;相同条件下,适当增加桩径和减小桩间距均可以提升复合地基加固效果,达到减少地基沉降目的,其中减少桩间距改善地基沉降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以某高速公路为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含病害路基在不同车辆速度和车轴荷载作用下的路基纵向和横向沉降规律,得到一些结论:沿车辆行驶方向和道路横断面方向,随着车轴荷载的增大,路基沉降量逐渐增大,随着车速的增加,相同条件下路基沉降量将减小;车轴荷载为185 kN情况下,车速40、60、80 km/h对应的无病害路基沉降比有病害时路基最大沉降可减小50%左右;行车速度不变时,沿车辆行驶方向各种车轴荷载下路基沉降曲线变化规律一致,但不同车速情况下,路基沉降曲线相异;车速为40 km/h,沉降曲线呈现出"w"形状的双峰分布,而在车速60 km/h和80 km/h时沉降曲线呈现出"V"形状的单峰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