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二灰碎石水泥冷再生技术能起到节约资源、降低工程造价的作用;实体工程对原沥青路面进行病害调研及结构评估后确定采用二灰碎石水泥冷再生基层的维修方案。通过室内试验确定出水泥剂量为3.8%、最佳含水量为8.9%的二灰碎石水泥冷再生混合料能够满足作为下基层的规范设计要求;冷再生基层施工结束后进行静态弯沉、7d无侧限抗压强度和压实度检测,结果均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水泥稳定尾矿碎石,通过室内试验对尾矿级配进行分析,对水泥稳定尾矿碎石进行配合比设计,对水泥稳定尾矿碎石强度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按照室内试验配合比进行调整为施工配合比进行试验路段的铺设用于指导施工,对施工工艺进行了分析,路段检测结果表明压实度、含水量、现场干密度、无侧限抗压强度、弯沉检测均满足设计要求,取样钻芯外观密实,层间粘结良好。  相似文献   

3.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时需要合适的最大干密度来控制压实度.混合料生产时要有最佳含水量来控制拌和质量,在进行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前要模拟施工现场成型试件来确定最大干密度、最佳含水量及振动成型试件测定无侧限抗压强度。  相似文献   

4.
路面基层水泥稳定碎石试样制作与现场检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在路面基层现场取样制作水泥稳定碎石无机结合料试压块的过程,并叙述了从钻芯取样。压实度检测和原材料控制三方面检测水泥稳定碎石的抗压强度。  相似文献   

5.
本文重点介绍了水泥稳定碎石施工中的材料、生产、摊铺、碾压等环节的施工及质量控制。 工程概况 某高速公路路面三标段,全长23.11km,结构层自下至上为:18cm级配碎石垫层,2*18cm水泥稳定碎石,6cm AC -25I型沥青混凝土底面层,5cmAC -20I型改性沥青混凝土中面层,4cmAK -13A型改性沥青混凝土抗滑表层。水泥稳定碎石于2013年6月1日开工,2013年9月15日完工,根据设计要求,配合比为水泥:碎石=4.5:100,采用骨架密实型,压实度≥97%,水泥稳定碎石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3.5Mpa,设计弯沉值0.35mm。  相似文献   

6.
水泥稳定风积砂作为路面基层材料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均匀设计的方法来优化试验,以水泥、碎石、风积砂为原材料进行试验研究,得到水泥稳定风积砂的最佳含水量、最大干密度、无侧限抗压强度、回弹模量等指标,并通过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研究结果表明:水泥用量对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碎石的用量,风积砂的用量对强度的影响较小。通过铺筑试验路的试验和观测,结果表明,水泥稳定风积砂基层状况良好,且弯沉值满足有关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水泥稳定冷再生基层材料的路用性能对路面结构有着重要影响,对原路面和基层回收材料进行分析,用掺入不同水泥和新骨料的冷再生基层材料,对处于不同面及基层厚度比的材料进行路用性能试验。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劈裂强度、抗压回弹模量以及抗冻性的实验研究,并结合路面弯沉值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基层材料具有良好的路用性能。  相似文献   

8.
依托黑龙江省齐齐哈尔至甘南高速公路工程,在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对《公路路面基层施工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中对高速公路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的级配范围和《沥青路面设计规范》中骨架密实型级配范围混合料的7 d无侧限抗压强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水泥剂量小于4.0%时,《沥青路面设计规范》中的骨架密实型混合料试件7 d无侧限抗压强度高于《公路路面基层施工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中高速公路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级配范围混合料试件,在水泥剂量大于4%时,《公路路面基层施工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中高速公路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级配范围A-1混合料试件7 d无侧限抗压强度高于《沥青路面设计规范》中的骨架密实型混合料试件。  相似文献   

9.
通过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施工实践,对压实度、平整度、厚度、水泥剂量、级配、强度等项指标的控制,确保了高速公路路面质量。  相似文献   

10.
通过路面弹性层状体系理论及基层表面回弹位移分析,对铺筑后水泥稳定砂砾基层早期表面弯沉进行连续实测并加以数值概率统计,描绘半刚性基层表面初期弯沉变化曲线;结合道路各结构层厚度及弹性模量,由弯沉系数诺谟图计算基层的回弹模量值,并得出模量发展变化非线性回归公式;再根据不同水泥剂量基层试验段测试结果。采用指数函数回归拟合基层材料回弹模量随不同龄期和剂量的增长变化规律,以用作评估和检测路面结构层施工质量技术控制指标。  相似文献   

11.
为揭示水泥稳定碎石强度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通过室内静压法和垂直振动击实试验方法成型试件,研究了级配类型、水泥剂量、养生龄期、压实度和试件成型方式对水泥稳定碎石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骨架密实级配水泥稳定碎石较悬浮密实级配抗压强度提高15%;当水泥剂量4%(质量份数)时,随水泥剂量增大,水泥稳定碎石抗压强度呈线性递增;压实度每提高1%,水泥稳定碎石抗压强度平均可提升11%;成型方法对试件抗压强度影响显著,振动法成型试件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较静压法成型试件的抗压强度平均可提升2倍。振动成型法比静压成型法能更好地模拟现场实际施工效果。  相似文献   

12.
采用均匀设计的方法来优化试验,以水泥、碎石、风积砂为原材料进行试验研究,得到水泥稳定风积砂的最佳含水量、最大干密度、无侧限抗压强度、回弹模量等指标,并通过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研究结果表明水泥用量对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碎石的用量,风积砂的用量对强度的影响较小.通过铺筑试验路的试验和观测,结果表明,水泥稳定风积砂基层状况良好,且弯沉值满足有关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1概述 我国现行的柔性路面设计规范是以设计容许弯沉为控制指标,但在施工规范中则采用压实度作为验收控制指标,而将弯沉检验作为参考值。在实际操作中:压实度表示某一有限厚度的路面结构层经碾压后的相对密实程度;弯沉表示被测路面结构层以下各层(包括路基)在汽车标准轴载下产生的总位移。两均可反映路基、路面的碾压质量,但在理论上却没有关联。由于路面结构体系的复杂性,不能使设计与施工采用相同的控制指标显然是一件憾事。  相似文献   

14.
针对如东县东二环路二灰基层发生病害的情况,对发生工后病害的二灰碎石基层废料进行硫含量、剩余膨胀量试验,对不同硫含量条件下二灰安定性等试验检测,并对水玻璃和水泥+水玻璃处治后的二灰碎石(含脱硫灰)进行体积安定性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表明高含硫量是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采用水玻璃对现场二灰碎石基层废料进行处治具有很好的处治效果。  相似文献   

15.
通过路面弹性层状体系理论及基层表面回弹位移分析,对铺筑后水泥稳定砂砾基层早期表面弯沉进行连续实测并加以数值概率统计,描绘半刚性基层表面初期弯沉变化曲线;结合道路各结构层厚度及弹性模量,由弯沉系数诺谟图计算基层的回弹模量值,并得出模量发展变化非线性回归公式;再根据不同水泥剂量基层试验段测试结果,采用指数函数回归拟合基层材料回弹模量随不同龄期和剂量的增长变化规律,以用作评估和检测路面结构层施工质量技术控制指标.  相似文献   

16.
由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容易产生反射裂缝、水损坏等,有被柔性基层沥青路面替代的趋势,但是柔性基层的厚度对路面强度的影响却不是很明确。通过试验路铺筑,并在各结构层表面进行承载板、弯沉试验,同时对级配碎石层的压实度进行测试,对比分析各结构层铺筑后路面强度变化的情况,研究得出,采用厚度过大的级配碎石层,路面的整体强度相对较低,同时过厚的级配碎石层采用分层施工又不利于其压实质量的控制。试验研究结果对级配碎石层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依托广东省某高速公路,对比了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在重型击实和振动击实条件下最大干密度、最佳含水率及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振动成型能更好地模拟现场的压实,各项指标均优于重型击实条件下成型的试件;在水泥用量4. 0%下即可满足基层无侧限抗压强度的要求,通过减少水泥用量,能有效避免温缩裂缝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基于室内正交试验设计,分别以7d无侧限抗压强度、90d劈裂强度、干缩应变以及干缩系数为考核指标,研究影响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强度、收缩性能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对7d无侧限抗压强度和90d劈裂强度的影响程度次序均为水泥剂量>级配>压实度>含水量;而对干缩应变和干缩系数影响程度次序均为水泥剂量>级配>失水率>暴露时间。该研究成果从控制水泥剂量变异、级配变异、压实度变异及含水量等方面为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王婷宇 《湖南交通科技》2020,46(1):9-13,109
考虑到实际施工中半刚性底基层要承受超重运料车的荷载,通过BISAR3.0和HPDS对标准轴载BZZ-100作用下的拟定路面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可以用BISAR3.0分析设计超重荷载作用下的路面结构,并得出在超重运料车作用下,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厚度设计值宜大于28 cm;分析了底基层7 d无侧限抗压强度与90 d劈裂强度指标之间的关系,提出用7 d无侧限抗压强度代表结构层的劈裂强度,用于控制底基层的结构强度,并要求其值达到3.5 MPa以上。  相似文献   

20.
采用均匀设计的方法来优化安排试验,以水泥、石灰、碎石、风积砂为原材料进行试验研究,得到水泥石灰稳定风积砂的最佳含水量、最大干密度、无侧限抗压强度、回弹模量等指标,并通过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建立了回归方程,得到满足工程要求的最佳配合比为:水泥掺量9%、石灰掺量10%、碎石掺量30%、风积砂掺量53%。通过现场工业性试验和观测,结果表明,试验段水泥石灰稳定风积砂基层状况良好,且弯沉值满足有关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