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商用车作为整个车辆安全系统生态圈的关键,如何减少自身的侵略性,在发生的碰撞事故当中,控制与小型车的碰撞高度和碰撞力度,尽量保护小型车和弱势群体的生命安全是极为重要的。国家强制性要求所有的卡车安装前下防护装置(GB26511-2011《商用车前下部防护要求》)、后下防护装置、侧面防护装置(GB11567.2-2001《汽车和挂车后下部防护要  相似文献   

2.
随着道路状况的改善和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汽车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伴侣,为出行提供了便利,然而全球每年的交通事故数量呈快速增长趋势,汽车交通事故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生命与财产的安全。在汽车碰撞中,追尾碰撞是交通事故中常见的一种典型碰撞形态,其中轿车追尾碰撞重型货车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现有的重型货车后下部防护装置依然存在安全隐患,轿车追尾碰撞重型货车极易钻入到货车后下部。结合目前追尾事故的普遍成因,文章通过对一起典型的轿车追尾碰撞货车实例进行分析,提出了货车尾部正确设置信号装置、轿车与货车保持安全行车距离和合理设计货车后下部防护装置三种预防措施,从而提高轿车与货车追尾碰撞的主动安全性和碰撞后的被动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主要介绍汽车和挂车后下部防护标准要求相关情况,并详述了我国在汽车和挂车后下部防护的措施和规定.结合我国在汽车和挂车后下部防护的现状,给出减轻我国乘用车追尾载货汽车交通事故伤亡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针对GB 11567.2-2001《汽车和挂车后下部防护要求》及修订稿GB 11567《汽车和挂车侧面及后下部防护要求》的征求意见稿中后防护装置的静态加载条件和试验程序进行了对比说明,通过对依维柯载货车后下部防护装置的有限元模拟分析,表明现有后下部防护装置与强制性标准GB 11567修订稿在强度上的符合性。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大型载货汽车后下部防护装置的被动安全性水平低下,乘用车与大型载货汽车的碰撞事故中因发生钻入碰撞而发生严重的交通事故。影响防护装置被动安全性的因素主要有后下部防护装置的离地高度及其刚度,合理的防护装置应根据不同的离地高度具有不同的最佳刚度值,保证装置能有效防止发生钻入碰撞。最后对比了标准/法规有关后下部防护装置的要求及试验程序。  相似文献   

6.
汽车后防护装置的碰撞仿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动态非线性有限元法,按照国标GB11567.2-2001关于汽车后下部防护装置要求中规定的条件,对某重型商用车后下部防护装置在追尾碰撞过程中的变形、速度及加速度的动态仿真分析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应用Hyperworks在结构合理简化的基础上,建立了结构碰撞分析的结构有限元模型.通过LEDYNA对两种不同设计方案进行了仿真计算,通过对仿真结果的比较分析,确定了满足法规要求和满足安全性要求的较佳方案.  相似文献   

7.
市场上牵引车侧防护大多为刚性结构,也有些为刚性护栏结构。当发生侧面碰撞时,不能有效保护行人及小汽车的安全,造成行人、小汽车钻进车底伤亡及严重伤害的事故,本文通过提供一种牵引车侧防护装置,克服现有侧防护装置的缺陷,减少汽车发生侧碰撞时发生伤亡事故。该侧防护装置不仅避免发生侧碰的小车及行人钻进车底,而且能保护牵引车的大梁、油箱、电瓶等部分重要的零部件免遭碰撞破坏。同时还提高了牵引车的整车基本性能,也为节能减排、降低车的风阻系数、降低油耗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就牵引车的侧防护理论设计及布置方法、结构选型、布置及主要参数的确定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8.
分析确定追尾事故中碰撞相容性的影响因素,对某商用货车的后防护装置进行碰撞性能仿真分析,通过TOSCA拓扑优化软件设计新型后下部防护装置。通过CAE仿真分析和实车试验表明,改进后的后下部防护装置满足GB 11567.2-2001的动态试验要求,其阻挡及吸能功能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9.
载货汽车防护装置最佳离地高度和刚度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朱西产  程勇 《汽车工程》2002,24(5):419-421,425
在大型载货汽车与轿车的碰撞事故中,轿车钻入载货汽车下部是十分可怕的死亡交通事故形态。前下部防护装置,后下部防护装置能够有效地防止钻入碰撞事故。此文分析了下部防护装置的离地高度和刚度对钻入碰撞防护效果的影响,下部防护装置在确保阻止钻入碰撞功能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多地吸收碰撞能量,以减轻轿车在碰撞中的伤害。以上述原则计算出了不同离地高度的下部防护装置的最佳刚度。  相似文献   

10.
正《汽车和挂车侧面及后下部防护装置要求》(GB11567)是一部强制性国家标准,在汽车、挂车的设计、生产和使用环节必须强制性执行。该标准分两部分,《汽车和挂车侧面防护装置要求》(GB 11567.1)和《汽车和挂车后下部防护装置要求》(GB11567.2)。由于侧防护的限制性要求较繁杂且车身侧面因素变化多,因而在实际的设计、生产过程中对标准的理解易出现偏差,导致执行不完全、不彻底,有的甚至出现误解。随着市场对产品合规性的要求日渐严格,有必要对该标准进行适度解读,以期共勉。  相似文献   

11.
按照我国乘用车追尾碰撞燃油系统安全法规,针对某款乘用车建立有限元模型,并进行追尾碰撞仿真研究,分析验证其燃油系统的安全性。仿真结果为今后的汽车追尾碰撞仿真及尾部耐撞性研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为改善常规驾驶车辆交通流追尾碰撞交通安全状况,提出智能网联车辆(Connected and Automated Vehicles,CAV)与常规车辆构成的混合交通流车队稳定性优化控制方法。基于全速度差模型,应用集成速度与加速度的多前车反馈构建CAV跟驰模型,考虑CAV混合交通流车辆空间分布的随机性,将各类型局部车队稳定性作为优化目标,以局部车队头车速度扰动为系统输入,以尾车速度扰动为系统输出,应用经典控制理论领域的传递函数法推导局部车队稳定性约束条件;分析关于平衡态速度与CAV反馈系数的车队稳定域,以各类型局部车队能够在任意平衡态速度下均稳定为控制目标,对CAV反馈系数输出进行优化控制;设计高速公路上匝道交通瓶颈数值仿真试验,在不同CAV比例等多种条件下,分析CAV混合交通流优化控制对交通流车辆追尾碰撞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CAV混合交通流优化控制可降低车辆追尾碰撞风险,在碰撞时间阈值小于2 s时,100%比例的CAV交通流可将交通流的车辆追尾碰撞风险降低85.81%以上;在碰撞时间阈值大于2 s时,追尾碰撞风险可降低48.22%~78.80%。所提优化控制方法可有效降低CAV车队优化控制的复杂性,为大规模CAV背景下的混合交通流优化控制以及车辆追尾碰撞交通安全提升策略提供直接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分析驾驶人在雾天环境下的车辆操纵行为特性及其与追尾风险的内在关系,设计并开展驾驶模拟试验,采用方差分析,混合效应模型等对晴天、雾天2种环境下驾驶人的车辆操纵行为特性进行对比分析,并利用相关性分析及二元Logistics回归模型对避撞过程中行为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与追尾风险间的关系进行挖掘.结果表明:雾天环境下驾驶人的车道...  相似文献   

14.
SUMMARY

Automotive steering behaviour is classified for steady-state cornering and the definitions of over-/understeer and stability/instability are well known. In this paper it is intended to apply these definitions to combined cornering and braking maneuvers i.e. to extend the criteria to quasi-steady-state conditions. This way of investigation was chosen because it gives a clear idea of the typical handling behaviour. Furthermore, the vehicle behaviour is analyzed using the cornering stiffness of the axles and front/rear cornering stiffness ratio because this is always of primary significance. The following contribution is based on a theoretical analysis considering the most important non-linear vehicle properties.

The paper deals with two groups of vehicles: single vehicles (passenger cars) and combinations (passenger car/caravan and tractor/semitrailer). In the case of combinations the effect of trailers on the towing vehicles is examined. So, careful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coupling forces, which alter the wheel loads and influence steerability and stability.  相似文献   

15.
汽车防追尾碰撞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为了提高车辆在高速行驶状态下的主动安全性能,研究了处于追尾行驶状态的本车与前车的运动学特征;针对前车的不同运动状态分别推导出了跟车距离的计算模型并分析了模型中3个关键参数的随机性和动态性,对制动迟滞时间提出了基于模糊推理的确定方法,对本车制动减速度和前车的运动加速度提出了比较实用的动态测算公式;另外,研究了防追尾碰撞的控制与执行,建立了动态调整安全制动停车距离的神经网络模型,提出了基于危险裕度判别的安全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为实现车辆自主避撞,改善道路交通安全状况,提出一种基于线性路径跟踪控制的换道避撞控制策略。为实时确定制动和换道时机,获取跟车状态下自车和前车车速、加速度、相对距离以及驾驶人制动反应时间计算制动安全距离和换道安全距离,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引入制动危险系数B和换道危险系数S评估制动与换道风险,使得车辆发生追尾碰撞的危险程度和主动干预阈值更直观。根据车辆期望横向加速度和期望横向位移的变化特性,采用5次多项式法规划符合驾驶人换道避撞特性的避撞路径。为保证换道避撞过程中驾驶人的安全舒适,采用最大横向加速度约束换道避撞轨迹。为实现对换道避撞路径的线性跟踪控制,保证车辆的操纵稳定性和横摆稳定性,基于车辆稳态动力学模型建立前馈控制,结合线性反馈控制消除换道路径的位置和横摆角偏差,修正参考路径实现直车道场景追尾避撞控制。仿真和实车交叉验证试验表明:根据车辆期望横向加速度和期望横向位移建立的符合驾驶人换道避撞特性的五次多项式换道路径与驾驶人实际换道避撞路径基本吻合,结合碰撞时间和车间时距的制动避撞控制策略能够在保证车辆行驶安全舒适性的同时有效避免车辆追尾碰撞,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Road safety is one of the major concerns in the ever-growing traffic network. In addressing this, surrogate safety measures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identifying collision instincts. Besides the added advantage of quantifying collision instincts in advance, surrogate safety measures have their limitations. For example, in some instances, those measures tend to show erroneous results. In this paper, a new surrogate safety measure Instant Heeding Time (IHT), is presented based on follower vehicle attention in the traffic streams. This new measure is integrated with a distance gap and the vehicles' speeds to assess probable rear-end collisions. Further, along with other safety measures, the developed safety framework is tested over a study section, with the help of trajectory datasets at three traffic flow conditions (free flow, capacity, and congested) under prevailing heterogeneous (mixed) traffic conditions. Based on the safety framework, it is observed that, in the case of free flow and capacity conditions, 23 and 55 probable rear-end collisions points are detected. At the congested conditions, no rear-end collision points are observed. Further, smaller vehicles in the traffic stream are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number of rear-end collision instincts than other vehicle categories. The conceptualized safety framework can be applied on a real-time basis for monitoring the safety measures for vehicles in a mixed traffic stream.  相似文献   

18.
针对大货车视野盲区大以及在货车车道变换时存在潜在追尾等问题,提出一种用于大货车换道安全性提示系统。该系统采用毫米波雷达探测货车后方车辆和本车之间的位置关系,用不同TTC值确定货车换道安全性等级。该系统可明显降低货车在换道时追尾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