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开发具有先进性能的发动机,文章对一款二气门汽油机的性能进行升级,开发了三气门汽油机。通过对原机气门数的增加、气门直径的优化和进排气道改进设计,以达到提高汽油机进气充量,提升发动机动力性能的目的。运用GT-POWER软件对开发的三气门汽油机进行充气效率、动力性、缸内压力和缸内温度的分析,评估了三气门发动机的性能。并对改进后的汽油机进行了试验验证,表明计算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一致性较好,该发动机性能提升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2.
电控液化石油气发动机动力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汽油机改装为电控液化石油气 (LPG)发动机后的动力性能进行了台架试验和整车试验研究 ,得到了汽油机改装为电控LPG发动机后动力下降 1 0 %左右的试验结果 ,并对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混合动力汽车汽油机电子节气门模糊智能PID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英飞凌新一代车用嵌入式控制芯片XC164,开发了基于模糊智能积分PID复合控制算法的混合动力汽车汽油机电子节气门控制系统,为混合动力汽车主控制器和发动机控制之间提供了控制接口。通过对混合动力轿车进行的实际行驶中频繁急加速、急减速过程中电子节气门目标开度和实际控制开度的对比试验,验证了电子节气门控制响应速度快、稳态误差小及控制系统软硬件设计满足混合动力总成对发动机控制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利用GT-Power仿真工具建立了某2.0L汽油机性能仿真模型.并利用原机台架试验数据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分析了两阶段可变进气歧管长度和可变进气门正时方案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并对原机进气歧管长度、配气相位、稳压腔容积和点火角等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汽油机最大转矩从180 N·m提高到196.5 N·m,额定...  相似文献   

5.
发动机自动起停是混合动力汽车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对混合动力汽车的起动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混合动力汽车的ISG(Integrated Starter Generator)起动相比传统车的起动机起动可以获得更好的油耗、排放、振动和噪声性能。文中结合所研发的ISG型混合动力汽车,通过试验分析现有发动机起动过程的控制效果。为解决现有控制算法存在的转速超调量大的问题,设计了发动机起动过程的转速闭环控制算法,搭建了控制器和被控对象仿真模型。通过仿真分析研究了不同控制参数对起动过程转速控制效果的影响,得出了减少发动机喷油转矩和提高ISG转矩变化率限制可以改善转速控制效果的结论,为后续控制算法的改进和实车控制参数的标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氢燃料发动机三维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CFD软件STAR-CD建立了缸外预混合氢燃料发动机三维模拟仿真模型。对比氢燃料发动机与汽油发动机的性能发现,氢燃料发动机具有易点燃、火焰传播速度快、峰值压力及峰值温度高等特点。但氢气密度低,与空气形成的混合气单位体积的热值低,导致采用缸外预混合方式的氢燃料发动机比汽油机功率低15%左右。研究了过量空气系数和点火提前角对氢燃料发动机性能及NOx排放的影响,为提高氢燃料发动机的动力性能和排放性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基于扭矩的汽油机仿真模型,该模型可用于并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控制策略的开发与仿真研究。在Matlab/Simulink中对基于扭矩控制的发动机模型进行了仿真,表明以扭矩为控制变量来确定进气充量、喷油量和点火正时的控制策略是有效的且适用于整车控制。另外,通过将扭矩估计模型的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最后介绍了发动机的基本标定试验。  相似文献   

8.
近日,统一润滑油顺利通过五菱动力技术鉴定,获得其用油认可。据了解,“统一”SG15W/40、SF15W/40发动机润滑油,在五菱动力LJ465QE、LJ474QE系列汽油机进行了300小时台架可靠性试验,试验油品的相关性能均满足其用油技术要求。统一技术人员介绍,发动机结构特点决定了发动机工况的  相似文献   

9.
基于Advisor软件中并联混合动力客车仿真模型,建立插电式并联双离合器混合动力客车仿真模型,并对发动机、电机、传动系和电池等进行参数匹配;分析电力辅助控制策略,利用正交设计对其控制参数进行优选研究。仿真结果表明,动力系统主要参数及整车控制策略设计合理,满足整车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10.
CA3GA2发动机是一款1.0 L排量的3缸汽油机,电喷汽油机的进气系统对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有很大的影响.文章介绍了利用CAD/CAE等现代计算机辅助设计手段对CA3GA2发动机的进气歧管进行优化设计,然后对其进行发动机台架试验,考核其可靠性及对整机性能的影响,经过反复优化,进气歧管最终达到开发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