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铁道建筑技术》2009,(1):I0004-I0004
“高原高寒地区铁路桥梁预制综合施工技术研究”项目课题组针对高原高寒地区的环境特点,对铁路桥梁预制施工技术进行了技术攻关和研究,确保了在海拔4700m以上、昼夜温差达30℃等极其恶劣环境下预制桥梁的进度和质量,创造了月制梁89孔的纪录,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其冻融地区先张粱台座为国内外首创,总体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高寒地区长大隧道通风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青海省新建柴达尔至木里地方铁路海拔3 900 m,具有高原、高寒、缺氧和环境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等特点。结合这些特点,根据工期要求,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详细介绍高原高寒地区长大隧道施工通风设计标准、设计原则、风量风压计算、风机风管选配、通风防漏降阻措施、辅助通风降尘措施以及生氧补氧方案。  相似文献   

3.
《铁道建筑技术》2009,(9):I0005-I0006
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穿越高原、高寒、缺氧及连续性多年冻土地区最长的铁路,平均海拔4438m,其中4000m以上地段960km,穿越连续性多年冻土地区550km。  相似文献   

4.
青藏铁路西-格线全长834.5公里,所经地区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最高海拔(关角)3700米,海拔高差1400多米,高海拔处需通过4000米长的关角隧道。为了解万名高原铁路职工生理习服情况,我们与兰州铁路局卫生处协作,于1985年7~9月,在西格线进行了综合性现场调查。鉴于目前国内外对高原铁路职工的心电图资料分析尚少,本文仅从心电图这个侧面作一初步报告。  相似文献   

5.
GTC-80型高原钢轨探伤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满足海拔5 100 m的青藏高原地区青藏铁路钢轨检测需求,开发了GTC-80型高原钢轨探伤车。开发过程中采取了针对措施以适应高原地区的海拔高、气压低、缺氧、高寒、温差大、风沙大等恶劣气候条件。该探伤车利用先进的探伤检测系统对钢轨伤损的类型、位置、程度以及累计变化进行自动检测、分析、显示、记录和打印,满足高原地区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6.
高海拔高寒隧道施工技术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大坂山公路隧道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祁连山脉东段南支脉,全和工1530m,洞口路面海拔高度为3792.88m,是国内目前海拔最高的隧道。为了解决好高海拔高寒地区隧道施工问题,施工、设计、科研单位共同组织了科研攻关小组,通过研究、实践、总结、改进、提高,获得了在高海拔高寒地区修建隧道的基本经验和一些施工关键技术。该工程的成功建设,为我国西部大开发,修建商海拔高寒地区公路、铁路隧道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隧道渗漏水病害已成为国内外面临的难题,近年来,国内广大隧道工程技术人员在施工实践中已经充分体验到了隧道渗漏水给工程本身和周围环境造成的极大危害性.鉴于此,本文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探讨高原高寒地区隧道内的渗漏水整治问题.研究结论:从高原高寒地区隧道的特殊水文地质环境条件出发,结合环境保护,提出"渗漏水治理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地表截排降相结合;洞内以堵为主,排堵结合;彻底根治,不留后患"的治理原则,采用洞内化学注浆等治理措施,选择适合高原高寒地区隧道渗漏整治注浆的特殊工艺,辅以钻孔取样和无损检测等多种检测方式,能够很好地治理隧道内渗漏水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由于目前未对-40℃以下极寒天气条件下补偿器a、b值的设置提出要求,为确保高寒地区电气化铁路行车安全,基于滨洲铁路所处的高纬度、高原、高寒气象条件,对补偿器a、b值进行了相关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调整要求。  相似文献   

9.
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北起青海省格尔木市(海拔2828米),溯格尔木河而上,经纳赤台攀升至昆仑山垭口,经五道梁,沱沱河,雁石坪,翻越唐古拉山垭口(海拔5072米),经西藏自治区安多,那曲,当雄,顺羊八井峡谷南下,抵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海拔3641米),全长1142公里。线路从北到南纵贯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腹地,沿线穿越了高寒荒漠、高寒草原、高寒草甸、沼泽湿地等不同的高寒生态系统,分布有极具保护价值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资源,具有独特的气候条件。由于特殊的环境气候,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十分敏感脆弱,如何保护青藏铁路沿途的生态环境,建设和运营这条高原天路,成为摆在铁路人面前的难题。  相似文献   

10.
青藏铁路与职业性高原病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施工自然环境恶劣,低气压、低氧、高寒、干燥、昼夜温差大、强紫外线辐射等危害因素严重影响着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高原反应严重者可发生急慢性职业性高原病,甚至危及生命。而做好进入高原前的体检;坚持阶梯习服的原则;针对高原特点加强营养和职业健康监护;按照卫生要求控制体力劳动强度以减少氧耗;增加局部环境的氧含量,则是目前青藏铁路高原环境预防职业性高原病行之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拉林铁路是我国第一条高海拔电气化铁路,也是西藏境内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全线90%以上路段位于海拔3000m以上.拉林铁路电气化工程建设攻克了高原地带绝缘距离减小,昼夜温差大,穿越地震断裂带、风沙地带、高寒地带、高原施工等诸多难题.在考核验证铁路供电方式可靠性、稳定性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并为后期的高原电气化施工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2.
陇海铁路西段已逐步进入高原,与之连接的青藏铁路则是我国最高的高原铁路,目前通车的宁—格线全线处于海拔2200~3700m。已知进入海拔3000m以上的高原,即可发生高山反应或高山病。为了保证铁路运输和行车人员的健康,南京铁道医学院科研所、兰州铁路局卫生处及其所属有关单位,于1984、1985两年分别在南京-兰州、西宁-格尔木之间,应用多种无创伤性肺功能检查仪器,于列车运行时对列车员进行了动态检查,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为适应高原高寒地区铺架施工,对铺架设备进行技术革新及改造,通过更换发动机、加装增压器、改造发动机进排气管道、调整冷却风量等技术措施,保证了铺架设备的功率需求,同时对铺架设备牵引走行系统及制动系统进行改造,提高设备爬坡及制动能力,从整体上提高铺架设备的高原高寒适应性、可靠性,保证了工程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4.
高原高寒高速铁路隧道防冻胀害施工技术一直是隧道工程界研究的课题,结合兰新铁路大坂山隧道施工实例,就高寒地区隧道冻胀害产生的机理及预防措施进行了探讨,尤其侧重于防水、泄水、保温措施及施工工艺要求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昆仑山隧道和风火山隧道位于青藏高原海拔4500m以上的多年冻土区,是目前世界上在高原多年冻土区这一特殊气候及围岩条件下修建的最高海拔的隧道工程。在高寒缺氧的高原环境下,隧道施工中保护冻土以及隧道的支护是本工程的技术难点。本文通过对高原多年冻土隧道施工方案及施工技术的实践研究,提出在施工过程中为保持洞内气温而采用两种送风方式:加温预热通风系统和普通通风系统,以及昆仑山隧道采用的背负式供氧技术、风火山隧道采用的洞内弥漫式施工供氧技术的方案,并且介绍了湿喷混凝土支护和模筑衬砌混凝土施工技术以及防水隔热层施工的关键施工工艺,给出了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工程技术指标。对同类隧道施工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针对高原高寒地区工程走廊创面中保水保肥性能差,人工植被建植难等特点,通过川藏铁路拉林段植被修复工点现场调研、室内试验和现场试验等方法,发明2种植被建植改良技术,即插播式建植技术和曲型植被纤维毯建植技术.研究结果表明,2种植被建植技术均能解决高原高寒地区保墒性能差、植被覆盖度低等问题,修复效果良好,植被覆盖度较高,有效解...  相似文献   

17.
正栏目寄语2006年7月1日,全长1 956 km的青藏铁路通车运营。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广大铁路建设者勇克难关,破解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用智慧和汗水在雪域高原筑起中国铁路建设的丰碑。但是,中国铁路人的脚步却从未停歇。2006年12月,青藏铁路西格段复线工程建设全部竣工并投入运营;2007年9月,青藏  相似文献   

18.
正栏目寄语2006年7月1日,全长1 956 km的青藏铁路通车运营。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广大铁路建设者勇克难关,破解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用智慧和汗水在雪域高原筑起中国铁路建设的丰碑。但是,中国铁路人的脚步却从未停歇。2006年12月,青藏铁路西格段复线工程建设全部竣工并投入运营;2007年9月,青藏  相似文献   

19.
高原高寒铁路沿线极端复杂的地质条件、气候特点极大增加了铁路运营期自然和人为灾害的发生概率以及救援难度.研究梳理高原地区的救援力量与装备现状,指出高原高寒铁路应急救援中存在的严峻形势.研究提出构建高原高寒铁路一体化应急救援体制和协调机制,打通专业化部门与属地化救灾管理的协同通道,全面提升应急协调能力.同时提出建立高原高寒...  相似文献   

20.
程昊 《铁道建设》2003,(4):15-18
针对青藏铁路高原冻土地区的特定环境及高寒草原、高寒草甸特殊的自然生态系统,分析工程施工给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对施工期环境保护对策进行初步探讨,并因地制宜,采取了相应的环保措施,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