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船舶推进器与船舶一起降生到世界以后便形影不离。三千年前的《易经》这样记载“刳木为舟,剡木为楫。”刳剖开的意思,  相似文献   

2.
正问浩瀚大海,谁主沉浮?从远古"刳木为舟,剡木为楫"的探索萌发、唐宋"海上丝绸之路"的兴旺发达、明代"郑和七下西洋"的繁荣昌盛……到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运业的突飞猛进、波澜壮阔。今天,强大的中国已是船行万里、港通天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要发展,国家要强大,交通特别是海运首先要强起来"。  相似文献   

3.
孙建平 《中国船检》2021,(1):104-107
造船的初心是什么?不忘造船初心,牢记造船使命,一以贯之,才能握稳舵盘、把准航向、齐力划桨、乘风破浪,共同驾驶着世界经济的大船驶向更加美好的彼岸. 《周易·系辞下》:"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  相似文献   

4.
我国曾是一个“刳木为舟”的航海古国,只是到了近代,一道“海禁”令,使民间航海活动横遭阻遏。如今,国家改革开放,百姓丰衣足食,水上活动又掀波助澜。相信不久,这股“水上活动”热潮会从三峡、乐园涌向大海。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船是水上主要运输工具。古代的船都是用木材建成的,最初是“刳木为舟”,即所谓独木舟,后来才知道聚集许多木板以成一舟;至于钢船直到十九世纪后半期才开始出现。  相似文献   

6.
<正>0引言世界上最早的"船"可能是1根掉在河中的大树干,人们骑着或扶着在水中漂浮的大树干渡河。慢慢地,人们用几根树干或竹竿捆扎成木排或竹排,或用兽皮做成皮筏;再后来"刳木为舟、剡木为楫",形成独木舟;接着是木板船、帆船等;随着科技的进步、工业的发展和贸易的需要,蒸汽机船、汽轮机船和柴油机船相继问世,船舶持续向大型化、高速化方向发展。有理由相信早期的船舶并无船名,但随着船舶  相似文献   

7.
胡梓 《中国船检》2006,(4):10-11
正值春华,《中国船检》六岁诞辰悄然而至;秋实在望,海事伟业百年机遇赫然降临。港口码头,行船整装列阵,千帆竞发;深海大洋,航线如锦似织,百舸争流!古来交通便利,首推舟楫;而今国运兴盛,仰赖商船。古人炼金为斧,削木成舟,凌于江河湖泊之上;今人冶铁为具,焊接成船,行于深海大洋之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航海学会理事长彭德清同志主持编纂的130万字巨著《中国航海史》,经由航海界的专家、教授和部分从业人员多年编写,校订和反复修改,已于4月定稿,将由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中国航海史》分成《古代航海史》、《近代航海史》、《现代航海史》三册陆续出版。全书贯通古今五千年,上溯我国原始时代“刳木为舟,剡木为楫”的航海起  相似文献   

9.
正我国拥有悠久的水运史。数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刳木为舟,剡木为楫,向海而行,劈波斩浪,运载希望,传递文明。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发展进程中,广大船员作为先行者,秉持初心,驰骋万里鲸波,以始终不渝的追寻,书写了属于各自时代的水运伟业。船员是交通劳动者大军的重要组成,是水上交通运输的重要人才资源,对保障海上物流链畅通、稳定水上交通安全形势、服务和推进交通强国建设等重大战略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中国有着悠久的航海历史,最早可以追述到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祖先已能用火与石斧“刳木为舟,剡木为楫”,利用原始舟筏在海上航行了。在中国辉煌的航海史中最让国人骄傲的是明永乐至宣德年间(1405年~1433年),航海家郑和先后七次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远洋船队,纵横驰骋于西太平洋和北印度洋,到达亚非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相似文献   

11.
风帆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远很远。从“刳木为舟”进化到风帆,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公元四世纪,我国著名僧人法显远涉重洋至印度、斯里兰卡时,乘坐的就是能容纳200多人、还能载货的大帆船。明代郑和率27000余人出使西洋,巨大的宝船也主要是有赖于鼓满的风帆。最早的风篷是用野草树叶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随着人们驾驶船舶在海上航行、停泊和作业的认知及经验的不断提高,"智能船舶"已逐步推广普及,规则代替经验、机械代替人力、计算机代替人工、集体智慧代替个人决策,使航运更加安全、更加环保、更加经济和更加可靠。从"伏羲始乘桴"(《物原》)和"伏羲氏刳木为舟"(《周易·系辞》)等远古的舟船到如今的56万载重吨的巨大型油船,人类通过"壁、橹、轮、舵、针、铳"、季候风扬帆、无线电航海及船舶操纵与避碰技术、计算机在船上广泛应用,使得船舶上工作人员逐步减少、营运成本不断降低,安全性逐步提高,这其实是  相似文献   

13.
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被海水裹着的星体,人类居住的陆地只不过是这个蓝色“水球”表面的一些孤岛。人类的起源、生存和发展无不依赖于海洋。文明古老的中国,频临大洋,有着漫长曲折的海岸,曾是世界上航海最发达的国家,为促进世界大航海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到来、催化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早在远古时期,勤劳的中国人民,在实践中悟出“观落叶浮,因此为舟”道理,进而“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产生了原始的造船业。殷商的甲骨文就载有“舟”字,开创了世界上最古老的航海事业。纪元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沿海的航海事业已相当活跃,隋唐时期已有繁盛的海上交通,中国船只已越过印度洋,到达波斯湾。据著名科学史学者李约瑟考证:“在1100~  相似文献   

14.
本文简要介绍了海南"华光礁Ⅰ号"南宋沉船保护(Ⅰ)期项目进展情况,重点就出水陶瓷器、铁器、木构件保护处理和木船用材树种鉴定作了介绍。这些工作的开展,为"华光礁Ⅰ号"下一步的保护复原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船舶坐墩墩木布局及尺寸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建立了船舶坐墩墩木布局及尺寸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用分级优化方法来求解,其中,外层采用遗传算法确定墩木最佳位置,内层采用序列二次规划方法确定墩木最佳尺寸.讨论了尾部墩木可布置数目、随船下水架刚性和墩木最大容许厚度对优化结果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增加船体尾部墩木的数目可节省墩木材料;将墩木搁置在适当"软"的基础上,对节省墩木材料和保证船体结构均匀受力有利;增大墩木最大容许厚度可节省墩木材料,但对船体结构均匀受力不利.  相似文献   

16.
舰船呆木设计及对操纵性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排水型舰船尾部线型特征,提出船体尾部呆木线型设计的数学函数,定义了呆木线型的特征量,并设计了系列呆木线型;运用有效展舷比概念扩充了船体水动力经验公式,得到呆木线型对船体水动力影响的估算方法;采用"分离型"操纵性数学模型预报了系列呆木对舰船操纵性的影响,得到呆木面积与航向稳定性提高成正比等结论。  相似文献   

17.
一九七八年,在福建省北部的武夷山地区,考古工作者取下了一具悬于高山崖洞之中、距今三千多年的“船棺”,这就是目前国内所见年代最早的“武夷山船棺”。这具船棺全长4.89米,宽0.55米,高0.73米,仅用两根大楠木刳空凿成,分底、盖两部分,上下套合。盖呈半圆形,内部挖空,状如船蓬。底呈梭状,船棺底部的首尾经过加工微微起翘,远远望去,俨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船舶呆木附近流场特性,本文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研究了一艘带呆木的船舶尾部流场。数值仿真首先分析了直航状态下的尾部呆木压力分布和呆木泄出涡形态,然后分析了回转状态下的泄出涡特征。研究表明呆木末端是全船压力最低点,在高速直航时有明显的泄出涡产生,而回转状态下泄出涡大幅减弱或消失。船舶直航时呆木泄出涡存在空化的可能,在船舶设计中不能忽略。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船舶建造过程中引起总纵弯曲挠度的原因,使用有限元技术对艇体在船台上合拢后的建造过程进行仿真,利用弹簧元模拟墩木,通过改变弹簧元的弹性系数,建立了一种使艇体轴心线近似为一条直线的墩木反力迭代算法,据此设计墩木参数和进行墩木布置,可实现船舶在建造完毕后无纵向挠度发生。  相似文献   

20.
我国水文工作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古代劳动人民就知“刊木”以测水位涨落。《禹贡》记载:“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刊木”等水文实物无存,无法考证。而古代在岩壁上刻分划,雕图案,题刻字,反映古代水文测量记录的,则有保留至今,而成了十分宝贵的科学资料。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