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摩托车为研究对象,按照JJF 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技术规范》标准规定的评定方法,针对摩托车工况法排放,按照GB 14622—2007《摩托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工况法,中国第Ⅲ阶段)》标准选取Ⅰ型试验,对引起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和计算,以评定其测量的不确定度。  相似文献   

2.
泰国摩托车排放标准TIS 2130-2545(2002)是 一部较完整的规则,适用于车质量小于400 kg、排量 大于50mL的摩托车,其中包括摩托车排气污染物排 放试验(工况法试验)和燃油蒸发排放试验;还包 括二冲程摩托车烟度试验。  相似文献   

3.
4.
2摩托车燃油蒸发测试影响因素分析2.1炭罐老化对摩托车进行燃油蒸发测试DBLT和FIHSL试验前,要先进行炭罐老化试验。因此,炭罐老化试验结果会直接影响DBu’和HsL试验数据的准确性。除去其他影响因素,从表1试验数据看出,3个检测机构9次燃油蒸发试验前的炭罐预处理后质量都不相同,并呈递增趋势,说明此次测试的炭罐在检测机构A的老化试验不完全,  相似文献   

5.
汽油电控喷射发动机的HC和CO排放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长春  徐航 《汽车工程》1993,15(4):200-205
本文研究了汽油电控喷射发动机进气涡汽、喷油方式、喷射位置、喷油正时、空燃比及点火参数和多次点火方式对汽油进气道喷射发动机的HC和CO排放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影响混合气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进气流动、喷射参数及点火参数)都对HC和CO有很大的影响;在优化喷射参数后采用高能点火对改进排放效果不太明显。试验中采用的连续多次点火方式对排放亦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6.
要保证燃油蒸发测试的准确性,首先应确保车辆状态的稳定,包括炭罐的老化、炭罐正常的吸附、脱附,及油气管路的正确连接等。对燃油蒸发测试结果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油品和试验用油的蒸气压,只有在试验用油和燃油蒸气压一致的条件下,各种测试结果才有可比性。因此,日后在进行燃油蒸发试验时应重点关注燃油的蒸气压。  相似文献   

7.
以建设牌125ml摩托车上所使用的三效催化转化器为研究对象,利用CES08A催化器活性评价测试仪对催化剂小样的空燃比特性和氧平衡系数为0.97、1和1.03时的起燃温度特性进行试验测试。空燃比特性结果显示该催化剂对CO的转化效率较高,都保持在90% 以上。起燃温度特性结果显示氧平衡系数对CO的起燃温度影响不大。通过对催化剂反应机理的研究,建立了催化反应模型,对其进行数值求解,模拟结果与试验值吻合较好,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在底盘测功机上对整车在循环工况下的排放进行了定容采样测试,并利用Boost软件建立发动机循环仿真模型,对整车在瞬态工况下的排放进行数值模拟。  相似文献   

8.
GB 15744—2008《摩托车燃油消耗量限值及测量方法》和GB 16486—2008《轻便摩托车燃油消耗量限值及测量方法》2项新国家标准已经出版发行,今年7月1日正式实施。新国标中试验方法、数据处理、油耗限值与老国标相比变化较大,新标准试验方法和数据处理更科学、细致和严格,同时试验技术难度加大,成本提高。  相似文献   

9.
相对国外摩托车排放控制装置耐久性考核规范要求,我国GB 14622-2007同时规定了耐久性的台架试验方法,这对于降低试验成本和安全风险有很大好处;存在的问题是对于劣化系数DF的用途与作用表达和使用不明确,虽然对于新车型式核准试验要求提交的数据资料应包括DF值,但如何考核该车型排放是否达到标准要求还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公告"管理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家经贸委将与公安部联合发布有关"公告"管理的通知,将对"公告"管理的有关内容进行调整,强调依法行政,以进一步提高行业管理水平,促进我国摩托车工业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利用CFD-FIRE软件对1台燃用生物柴油的直喷自然吸气式柴油机建立了喷雾和燃烧计算模型,并进行了模型修正。基于正交试验法进行数值模拟计算,考察了供油提前角、EGR率、喷雾夹角和喷孔直径4个因素对生物柴油发动机NOx排放的影响。通过极差分析与方差分析,确定了因素的主次关系,并对最优化匹配方案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EGR率为影响NOx生成的最显著因素,其次分别为喷孔直径、供油提前角及喷雾夹角。最佳匹配方案:供油提前角为7°CA,EGR率为0.15%,喷雾夹角为150°,喷孔直径为0.27 mm。  相似文献   

12.
选择1辆满足国Ⅴ排放标准的轻型汽油车作为试验样车,应用全流稀释排放测试系统在FTP75和US06测试循环下,对车辆在不同测试工况下的N_2O排放水平、车辆N_2O排放的影响因素以及N_2O排放随着车辆里程增加的劣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FTP75循环下的N_2O排放结果高于US06循环,前者是后者的4倍左右;在冷起动阶段,由于催化剂没有达到正常的工作温度,车辆会产生较多的N_2O排放,且随着燃油硫含量的增加,车辆的N_2O排放呈现上升的趋势;随着车辆里程的不断增加,车辆的N_2O排放存在一定程度的劣化。  相似文献   

13.
钟科  朱荣福  韩秀坤 《汽车工程》2007,29(3):208-211
结合国标中对瞬态排放测试系统的具体要求,构成以VMAS系统为基础的简易瞬态测试系统。提出系统软件设计中应当考虑的因素,并通过试验总结影响排放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针对季节性冰冻地区的路基边坡冻融滑坍破坏现象,分析了公路边坡破坏的各种侵蚀模式和影响因素。采用坡面流拖曳力法、坡面流量法等对坡面水力学特征进行研究,测算坡面冲刷临界坡度值,分析临界坡度与冲刷量之间的关系;同时采用有效应力法研究了冻融作用下的边坡安全稳定性。结果表明:季节性冰冻地区粘性土最大冲刷强度对应的临界坡度与目前常用的坡度值很接近或交叉,为减少水土流失,建议放缓土质边坡;边坡土体冻结前含水质量分数和融化后抗剪强度下降幅度是影响冻融滑坍破坏的主要因素,建议在设计中要考虑冲刷和冻融因素,并对特殊土质边坡进行相应的物理力学指标检测和稳定性验算。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影响边坡稳定因素,运用有限元软件ANSYS,并结合强度折减法建立合理模型,选择失稳判据为计算不收敛,将影响边坡稳定的主要因素重度、内摩擦角、黏聚力、变形模量、坡顶荷载采用正交分析法水平组合,进行各因素敏感性和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各因素敏感性依次为:内摩擦角 黏聚力 重度 坡顶荷载 变形模量,显著性为:内摩擦角、黏聚力,重度对边坡稳定性影响高度显著,变形模量与坡顶荷载对边坡稳定性影响不显著;黏聚力和重度之间有交互作用,因此,边坡稳定除考虑土抗剪强度影响,还应注意重度影响,使强度储备发挥到最大,同时还要考虑黏聚力和重度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6.
影响夹片式锚具锚固性能的综合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周明华 《桥梁建设》2001,(2):58-60,64
通过对大量不同品种的夹片式锚具试验得出,影响夹片式锚具锚固性能的因素不仅与锚具本身质量有关,而且与钢绞线的强度等级和表面硬率有关,可以认为,锚具和钢绞线两方面的综合因素影响锚具的锚固性能。  相似文献   

17.
对逆向工程设计产品尺寸精度的控制,应依照每项工程的具体要求制定不同的方案,不但要选择适当的测试设备和测试方法,选择恰当的建模方式及试制手段,更要合理地分配尺寸误差,不可以在某个环节上放松对尺寸的要求,给其他设计环节增加负担;亦不应过分苛求某一环节的尺寸精度,降低设计效率。  相似文献   

18.
开展城市道路碳排放测算与分析是服务“双碳”目标、推进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依托“重庆市广阳大道生态修复及品质提升”项目,基于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构建城市道路建设阶段的碳排放测算模型,依据模型的计算结果对新建城市道路碳排放关键输入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从建设材料、施工机械燃料及电力等角度识别碳排放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碳减排策略的提出提供理论技术支撑,有助于实现道路建设从设计到施工全过程的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9.
韩尚宇  项昀  李红 《路基工程》2011,(6):37-40,44
结合公路工程建设期实际情况,对可引起软基路段工后沉降量过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基于不同约束下样本的评价值与最优值之间相关系数最大原则,借助聚类分析方法、粗糟集理论、专家系统知识,建立了一个影响因素相对重要度评定模型。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在诸多工后沉降影响因素中,软土层厚度对工程后期沉降量影响最大,预压时间次之,填土高度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20.
白云  石京 《交通与计算机》2010,28(2):114-119
研究北京市驾驶行为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曼彻斯特驾驶行为问卷进行修订,考虑多种因素对驾驶行为的影响,对135名北京市汽车驾驶者进行问卷调查。经因子分析,得到5个驾驶行为因子分别是"错误"、"失误"、"非故意违规"、"故意违规"和"过激行为",符合预期的因子结构。对驾驶行为的各类影响因素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与驾驶行为紧密相关的影响因素主要是驾驶者的自我评价和态度,如驾驶者对自己是否易受情绪影响的评价和对交通法规的态度等。驾驶培训经历,包括驾驶培训的地点和驾驶培训的时间跨度,也对驾驶行为存在一定影响。性别、年龄等其他因素对驾驶行为的影响相对较小。与西方男家相比,中国汽车化历史较短,驾驶行为具有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