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军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2,(12):151-154,15
左转是产生冲突点最多、对交叉口影响最大的一个流向。U型掉头在改善左转与进出交通对干路车流的影响方面具有较大的作用。该方式已在我国一些大、中城市干路有所应用,但并不尽如人意。该文在分析路段U型掉头设置表层原因的基础上,从路口、路段设计、过街设施配置层面阐述我国U型掉头设置的深层次原因。并对U型掉头的适用条件、掉头区的数量、计算方法展开讨论。研究认为,U型掉头是弥补路口、路段设计缺陷的有效方法,但不是常用方法;优化断面、健全路口、合理设置过街设施是道路设计需首先考虑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城市道路快速化改造中经常会将一些小型红绿灯路口改为右进右出路口,沿线居民的刚性交通需求则需采用掉头形式进行绕行,因此掉头口设置比较重要。可以利用前后红绿灯进行掉头,也可以在路段中设置掉头口,有条件的也可以设置路段中的空中掉头车道。通过研究路段中间设置掉头口的相关情况,提出了掉头设计策略,给出了相关案例分析,希望对解决城市道路快速化改造中的车辆掉头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近日,长沙市市内一些重点路段及路口安装了一批标有周边道路及过江桥、隧通行情况的交通行车诱导指示牌。这种智能交通行车诱导显示牌可以以红、黄、绿3种不同颜色显示当时各路段的行车通行情况,当车速在20 km/h以下时,显示红色,表示该路段拥堵;车速20 ̄40 km/h时,显示黄色,表示该路段通行正常;车速在  相似文献   

4.
孙超  张云龙  王波  徐建闽 《公路》2012,(9):139-144
以往的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研究多从宏观层面评估周边路网交通负荷情况(如饱和度、平均延误及服务水平),而忽略了关键路段或路口以及实施特定交通组织和管制措施下的实际交通运行情况(如排队长度、停车次数及车流冲突)。针对该问题,提出了宏观交通规划模型与微观交通仿真评价相结合的交通影响分析技术手段,实现了宏观与微观的统一。以深圳市建设路深圳酒店区域更新单元交通影响评价为例,通过基于TransCAD的OD反推技术研究建设项目开发对周边交通系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和方案;然后基于Synchro仿真系统对关键路口信号控制方案进行优化,并采用VISSIM仿真系统对提出的交通改善比选方案进行仿真优化。该方法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现阶段交通影响分析理论体系,具有良好的操作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近日,山西省公安厅交管局对道理交通测速加以规范管理,明确指出设置固定和移动测速设备的路口、路段,交通标志、标线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设置,确保规范、清晰、无遮挡或损坏现象。标志设置不合理、标志不清晰或未按规定设置告示标志的,测速数据不得作为处罚依据。山西省公安厅交管局明确要求,在道路上设置测速设备记录违法信息的地  相似文献   

6.
为缓解当前城市道路资源紧张、交通拥堵日益加剧的问题,在阐述国内外潮汐车道应用现状基础上,针对北京市潮汐交通现象明显的立汤路和朝阳路,进行了高峰时段交通调查,分析了潮汐车道交通流特性,论证了设置潮汐车道的可行性。根据路段现状设施、交通流量和流向特征,提出了潮汐车道设置方案,并采用Vissim仿真方法,对潮汐车道设置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潮汐车道对提高路段主要交通流向通行能力和降低延误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对次要交通流向通行能力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优化行人过街交通组织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是现代城市交通管理的最根本原则,它要求交通管理职能部门优先考虑行人通行,树立行人优先的意识,为行人提供良好的通行环境.路口和路段行人过街交通组织是行人交通组织的两个重要方面.文中以长沙市为例,分析了大城市行人过街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交通工程学和交通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优化路口、路段行人过街交通组织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正>(接上期)七、作业现场方面存在的不足及建议存在的不足:1.场地条件不允许,厂区出入口未分开设置,未设专人指挥车辆出入;2.生产区域未设置标志标线,未能指引车辆有序进出生产区域;3.门口、机动车交汇路口、生产区域等危险路段未设置限速  相似文献   

9.
本文按照区域交通组织的方法和标准,以长沙市阿波罗商业广场周边区域为实例,对交通现状进行全面调查.根据实际交通问题进行分析,确定导致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并对区域内交叉口及路段的交通现状进行分析与评价;然后,针对存在的实际问题,着重从交叉口、路段和停车3方面对该广场周边道路进行交通组织方案设计;最后,对所提出的交通组织设计方案进行仿真评价,以期达到提高阿波罗商业广场周边道路的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作为山地城市的典型代表,重庆市道路具有桥隧比高、道路线形差、畸形交叉口多等特点.为缓解部分路段多车道汇入节点交通拥堵严重的问题,文中以重庆市公园立交多车道汇入路口为例开展信号灯交通控制对比研究.获取该路口的车道数量、走向等几何线位参数,并分析各条汇入车道的交通流时空特性;在明确汇入路口交通需求的基础上,分别开展无信号控...  相似文献   

11.
胡蔚 《驾驶园》2008,(6):72-73
关于所遇情境的应对策略(三)不适合超车的路段与时机除了大家都熟知的红绿灯交会路口外,还有一些路口会设有闪黄、红灯或划双黄线,并禁止超车,另外还有很多没有任何设置的路口。因此利用对向车道超车时除确认对向有无来车外,我们还要考虑利用对向车道超车时,是否会行经小巷路口,会不会因此而增加超车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2.
随着多条线路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天津市轨道交通建设已经进入全面加速时期。目前,在建的几条线路均为穿越城市中心区的放射线路,沿线途经城市交通干道引起道路路段以及路口的通行能力降低。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地铁施工给城市道路交通带来影响的具体表现,分析不同施工工法,不同疏解方式对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周边环境的影响, 结合现场调查和仿真模拟,科学评价交通组织方案,及时发现不足并有根据地进行交通组织优化,更好的解决地铁施工所带来的城市道路交通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为满足日益增加的交通需求和提高通行质量,同时保障高速公路区域路网和作业区的交通正常运行,有必要开展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周边路网交通均衡诱导研究,对改扩建高速公路上过载的交通流量进行分流和转移。准确地识别高速公路周边路网的交通瓶颈路段,是进行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周边路网交通均衡诱导的重要基础。在对国内某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周边路网交通运行状况调研的基础上,耦合了速度-密度关系模型和服务水平法,构建了交通瓶颈识别模型。然后,基于所构建的交通瓶颈识别模型,结合周边路网的通行能力和不同时段的服务水平,对周边路网不同时段下的交通瓶颈路段进行识别。  相似文献   

14.
信号交叉口直行待行区的设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交叉口利用率不高的现象普遍存在,而目前解决交叉口拥堵所采取的措施使信号周期时长过长,路口延误增加、油耗增加、城市环境污染加剧。该文的出发点在于探索直行车道在路口的利用率提高的方法,初步分析直行待行区的设置方法和设置长度,并通过实例分析对比了直行待行区设置前后的交通效益指标。结果表明:合理设置直行机动车等待区可以缩短周期时长,减小车均延误,提高进口车道的利用率,充分利用交叉口的时空资源。  相似文献   

15.
针对以往城市路网交通状态评价研究中大多从中观角度将路口归入路段而忽略了交叉口对路网交通状态影响的问题,选取交叉口进口饱和度和路段平均行程速度作为路网状态评价的基本参数,将宏观路网交通状态评价与微观交通状态分析相结合,定义了一种新的路网交通状态系数,作为交通畅通行驶的阻抗,研究确定了路网交通状态系数临界值,提出了一种新的...  相似文献   

16.
对北京市二环快速路微波检测器采集流量数据的分析,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出能反映二环路运行状况的关键检测器对应的路口或路段,这样交管部门可以通过协调相应关键路口或路段来改善交通运行状况,既可以减轻工作负荷又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同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的结果得到基于流量的综合服务水平指标函数,可以此来标定道路的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7.
南宁市英华路-青山路立交位于快速路与主干路交叉口,项目周边用地受限,建筑物密集,建设难度大。根据2条被交道路一凹一凸的特点,提出了3层菱形立交方案,通过隧道分离南北向直行交通,跨线桥分离东西向直行交通,转向交通均在地面层完成的方式,较好地实现了路口立交化。同时通过加长南北向隧道框架段长度,在凤岭南路设置下穿隧道的方式,解决了项目周边2个重要出入口的交通问题。  相似文献   

18.
根据相邻路口间相互关系,利用混杂自动机模型确定路口信号周期单元,利用道路车流运动模型确定2个相邻交通路口的信号延时参数,并提出了一种信号灯优化策略来协调控制方案。在此条件下,寻找相邻交叉路口信号灯在动态交通条件下的最佳轮转次序和最佳绿信比。仿真结果表明,此方法可以有效地协调两相邻路口的红绿灯信号,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路段的交通状况。  相似文献   

19.
从观察自行车骑行者在路段和路口的骑行行为出发,分别选择有机非隔离栏和无机非隔离栏的非机动车道,对路段和路口停车线分区域、对自行车分种类进行观测,并通过便携式摄像机进行实时拍摄,调查到大量的数据,在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自行车骑行者在路口、路段上的骑行行为效应和相关交通流特性。  相似文献   

20.
中小学学校周边的交通问题具有时段性、集中性、交通安全性等典型特征。但是由于前期规划的前瞻性不足,学校往往坐落于城市社区内部,学校周边道路又以30 m以下次、支路为主,车行道宽度有限,学生上学路线的最后300 m往往因交通拥堵、秩序混乱变得异常困难。成熟社区用地控制严格,通过拓宽红线、设置专用通道的方案实施难度大。以大学南路小学周边道路为例,通过精细化管理、智能化管理、人性化管理等科学管理手段,对学校周边道路的交通组织进行优化。在现状有限道路资源的前提下,通过分时段单行、明确路权、典型时段禁停管理、鼓励步行等措施缓解典型时段内学校周边道路的交通矛盾,确保学校周边道路的交通安全性,为成熟社区内学校周边道路的交通优化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