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综述轮轨润滑技术的发展和现状,介绍国内外目前较先进的几种轮轨润滑装置及与之相匹配的润滑剂,指出轮轨润滑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对研制的机车轮轨周体润滑剂及其承载固定装置进行详细介绍.经使用证明.该润滑剂和装置的应用有效地提升了机车与钢轨之间的润滑效果、减轻了轮缘磨损,降低了润滑装置的维修和运行成本,故障率低,清洁环保,从而改善了机车走行部性能状态. 相似文献
4.
5.
6.
7.
8.
9.
表面间的接触实质上是粗糙表面微凸体间的相互作用,而微凸本的变形方式取决于其分布规律,几何形状及所承受载荷大小,本文利用粗糙表面弹-塑性接触模型研究了表面粗糙度对轮轨接触应力和真实接触面积的影响,并通过数值计算得到影响关系曲线。 相似文献
10.
11.
我国铁路轮轨润滑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线钢轨润滑采用手动涂油和电动喷油的油脂润滑方式;采用溶剂型和固-液-固润滑、固体直接涂覆和智能涂覆的固体润滑方式。机车轮缘润滑采用油脂润滑和固体润滑方式。阐述“三新”轮缘润滑、“套管”润滑、二元固体润滑、美国机车轮缘固体润滑等固体润滑方式,对研究阶段的润滑方式和润滑材料对比试验进行分析。根据我国铁路轮轨运用管理现状,对轮轨润滑技术进行经济效益分析,提出在曲线钢轨润滑和轮缘润滑领域符合我国铁路特点的轮轨润滑技术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13.
环保型铁路轮轨润滑脂的开发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保型铁路轮轨润滑脂以植物油和一定比例的合成油为基础油,采用天然高级脂肪酸锂皂为稠化剂,加入有一定协同效应的氧化抑制剂、防锈剂、摩擦改进剂等添加剂和固体润滑剂,按照试验确定的配方、工艺制成.对该脂分别进行了室内理化性能评定、北京地铁现场试验和可生物降解性静置模拟试验等.结果表明:该脂具有良好的可生物降解性、防腐蚀性、抗水性、高温稳定性和低温泵送性;抗磨性能与地铁原用脂相当,与北京地铁钢轨涂油器有良好的匹配性.制订了该脂的技术条件.该脂可适用于环境温度-30~120℃条件下,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以及有环保要求铁路干线(特别是中东部)的轮轨润滑. 相似文献
14.
轮轨作用力是判定机车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基本要素,车辆的安全性与运行品质可以通过轮轨作用力的大小来反映。论述轮轨作用力测试方法的传统理论和国内外相关方面的研究进展。概述轮轨力测试方法的分类,地面测试有剪力法和轨底弯矩差法等方法,车载测试有直接测试和间接测试方法。随着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出现一些新的轮轨力测试方法和测试装置,同时提出更加准确高效的新方法。未来轮轨作用力的地面测试方法会向着连续测试的方向发展,而车载测试方法则会随着传感器等技术的进步向更精确、更智能的方向发展,轮轨力测试装置向适应性更强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5 在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5.1 轨道状况 图14 说明了新建200 km/h高速线路上的几何接触状况,线路按照轨道的规定参数(钢轨型号、安装倾斜度、轨距)建造,最终进行打磨去除轧制表层.测点在较大范围呈现的离散结果表明,它应当是由偏低的锥度所形成的,以单纯的几何参数规定值,不能完全达到相应的目标.但这个例子同样又表明了,以单纯的几何限制参数代替几何接触参数时在系统性方面出现的问题.对此,必须以制定几何接触参数及其相应的公差为目标,并且在法律规定框架内进行实施. 相似文献
16.
为准确计算轮轨切向接触阻尼,基于接触阻尼理论,考虑轮轨材料的弹塑性变形和车轮表面粗糙度,采用有限元法,将轮轨材料的接触面进行离散;基于罚函数面-面接触算法定义轮轨接触,建立轮轨粗糙表面接触有限元简化模型;通过间接输入实际车轮表面硬度数据并且加载位移载荷来计算轮轨切向接触阻尼损耗因子和轮轨切向接触阻尼.仿真结果表明:轮轨... 相似文献
17.
高速轮轨交通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建设,到2001年世界已建成的高速铁路有5214km;正在建设的新线有4730km,正在研究和准备立项的有8604km。从德国、日本建成磁悬浮试验线后,世界有5个国家启动磁悬浮线路研究,中国上海成为世界第一个高速常导磁悬浮商用试验线建设的地区。世界轮轨高速铁路的发展没有因为磁浮技术的发展而停滞,随着速度目标值的提高,高速轮轨技术仍然在不断创新。磁悬浮的研究与试验和轮轨高速铁路的建设与发展在世界上并存。 相似文献
18.
《铁道标准设计通讯》2016,(5)
基于轮轨接触理论,考虑固定辙叉复杂的轨头廓形变化及轨距线不连续,提出能够准确计算固定辙叉轮轨接触参数的算法并编制相应计算软件。通过现场试验,对LM型踏面通过60 kg/m钢轨12号合金钢组合辙叉时的轮轨接触点位置(包括沿辙叉纵向和各关键断面)进行测量,并与软件计算结果对比分析;采用该算法分析60 kg/m钢轨12号提速道岔整铸辙叉翼轨加高这一优化设计对轮轨接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沿辙叉走行方向和辙叉各关键断面,实测值与软件计算的轮轨接触点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对翼轨适当加高可以优化轮轨接触关系,降低辙叉竖向不平顺,验证了该算法的正确性和软件的可行性,便于准确、高效地对固定辙叉区轮轨关系进行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