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铁路通信主要依靠沿铁路线路敷设的通信线路,这些线路有光缆、对称电缆、同轴电缆和架空明线等,这是铁路通信网的主要传输方式,即铁路有线通信方式,是铁路通信业务的主角。由于有线通信要敷设大量的通信线路,所以他的建设周期长,占用资金多,线路及设备维护管理工作量大,移动性差,对于时间地点都不固定的抢险救灾现场应急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城际铁路建设步伐的加快,长联大跨连续梁桥的应用越来越多,为解决长联大跨连续梁设计中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依托西安北至机场城际铁路渭河特大桥的设计,采用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主桥模型进行计算,研究该桥临时支座解除时机、地震效应特点、大梁缝轨道方案等诸多设计问题,解决了该桥的临时支座设计解除时机、抗震设...  相似文献   

3.
广佛江珠城际铁路立交主桥一次跨越5条铁路线,桥址建设环境复杂.为选择合理的大跨跨线桥桥式方案,结合既有铁路现状、桥跨布设等控制条件,选择方案1(32+170+50+40+32)m钢-混混合梁独塔斜拉桥)和方案2(160 m简支钢桁梁)2种桥型方案,在结构形式、技术创新、经济性能、施工方案和对既有铁路影响等方面进行对比分...  相似文献   

4.
针对铁路通信接入层和汇接层间业务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两种简单可行的解决办法,并对两种方法的利弊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5.
通信传输系统在客运专线、高速铁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承载通信专业的数字调度、GSM-R铁路无线移动通信、数据网、综合视频、会议电视等业务;承载信号、信息、防灾、牵引供电、电力等专业业务;承载CTCS-2级列控系统和基于GSM-R无线通信系统的CTCS-3级列控系统。因此,应高度重视优化铁路通信传输网结构,为铁路通信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结构合理、符合未来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6.
陈刚 《铁道工程学报》2007,24(4):43-46,52
研究目的:在繁忙的铁路线上修建上跨立交桥,根据既要保证铁路的安全运营,又要考虑施工的顺利进行的特点,研究桥梁的设计中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提出在适用不同线路条件下的桥梁结构形式,对日渐增多的跨线桥工程设计提供有益的借鉴。 研究方法:结合上跨铁路立交桥的设计工点和设计经验,采用综合经济技术分析的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从保证铁路安全运营的角度来综合考虑跨线桥的施工方法和结构设计,分别提出了适合于铁路区间和枢纽的常用桥跨方案。 研究结论:位于铁路区间的桥跨结构采用预制架设法施工,适宜采用箱梁、T梁和空心板梁,位于铁路枢纽的桥跨结构采用转体、悬臂或顶推法施工,适宜采用斜拉桥、大跨刚构桥和钢混结合梁桥。  相似文献   

7.
建设一个一体化调度指挥的通信系统,是当前深圳都市圈城际铁路建设的重点工作。在分析国家铁路和地铁调度通信系统方案及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深圳都市圈城际铁路网的建设和运营规划,从通信系统建设应用角度分析了深圳都市圈城际铁路网的建设需求,提出基于业务与承载分离原则构建其调度通信系统。即:采用仅支持数据功能的LTE-M(城市轨道交通车地综合通信系统)作为无线通信承载系统,采用基于关键业务通信机制的MCX(MCPTT(关键语音)、MCData(关键数据)和MCVideo(关键视频)的统称)方案作为调度通信业务系统,以满足深圳都市圈城际铁路线间互联互通和自主运营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简要介绍了四电系统集成的概念,较为全面地总结了京津城际铁路四电集成范围内通信13个子系统的构成及主要功能,指出GSM—R无线网络覆盖技术及通信综合网管技术是高速铁路建设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9.
李庆 《中国铁路》2011,(10):35-37
新建铁路利用既有GSM-R系统覆盖并线区段,结合包西铁路GSM-R实际情况,对分岔线路场强覆盖方案进行探讨,对跨BSC切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市域(郊)铁路是我国轨道交通体系四网融合发展的短板,其在功能定位、客流需求等方面尚未达成共识,这也导致了市域(郊)铁路信号系统制式的选择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需要对此进行深入研究。[方法]阐述了市域(郊)铁路在多层次轨道交通的融合需求、运营需求,分析了其在运营管理、设备选型上存在的问题。并以无锡至宜兴城际轨道交通工程为案例,对比了国铁CTCS-2(中国列车控制系统2级)+ATO(列车自动运行)系统、城轨CBTC(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的特点,对二者在市域(郊)铁路的适应性进行了分析。基于该线跨线运行至苏锡常城际铁路的需求,对该线的信号系统设计方案进行了研究。[结果及结论]案例线路宜采用以CBTC系统为基础、兼容CTCS-2+ATO系统的信号系统方案。该方案既可保证市域(郊)铁路具有公交化运营的能力和高的自动化等级,同时也可满足列车跨线运行至国家铁路时信号系统的兼容需求。  相似文献   

11.
铁路配电系统需要快速、可靠的通信方案。本文结合铁路通信网的现状设计了一种适应铁路配电系统需要的基于增强型串行通信芯片SAB82538H的光纤通信接口方案。  相似文献   

12.
提出一种跨层设计机制,目的是最大化网络下行链路吞吐量,同时保证业务公平性。网络架构为多小区、多用户、多业务的Macro-Femto异构网络架构。物理层传输技术为多输入多输出正交频分复用技术。所建立的最优化问题在多项式时间内是不可解的。结合工程实际,提出一种易于实现的次优算法。此外,针对异质业务环境,提出一种公平性观点,并改进传统的Jain’s公平指数。修正的公平指数能够有效地评估未来多业务无线网络各种机制的公平性。系统级仿真结果表明:在异构网络中,本文提出机制的吞吐量性能和公平性能均优于简单跨层设计SCLD(Simple Cross-Layer Design)机制。本文提出的机制和SCLD机制的业务公平性能均优于比例公平机制的公平性能。比例公平机制仅考虑速率公平,没有考虑业务公平。  相似文献   

13.
从铁路传输技术发展的角度阐述铁路通信传输设备改造的必要性,对如何制定传输系统改造方案进行探讨。通过对传输方案的研究,提出在铁路传输系统改造中,通信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城际铁路隧道穿越水体方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莞惠城际铁路隧道多,地质情况复杂,大量穿越地表水体的特点,以松山湖隧道及东江隧道为例,对矿山法、明挖法、盾构法城际铁路隧道下穿黄沙河,西南河,东江进行总结分析,为今后类似城际铁路隧道的建设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5.
李树德 《铁道勘察》2006,32(3):65-68
根据城际铁路的一般特征,提出了长吉城际铁路的功能定位;参考国内外城际铁路有关资料并结合长吉城际铁路实际,研究提出了长吉城际铁路的时间目标值、速度目标值、最大坡度、线路走向等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16.
在国家著名风景区下面修建多层大跨交通车站结构,具有复杂的施工程序和较大的施工难度。随着如何验证在施工过程中,景区文物有没有受到较大影响,成为工程建设前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针对新建京张城际铁路八达岭地下站这一实际工程,利用ABAQUS软件,分别建立了在八达岭山体中开挖斜井、竖井群洞和车站主体结构施工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了斜井开挖、车站施工过程中对围岩及地表环境的影响。数值分析表明,在推荐的施工方案下,围岩位移和围岩应力均没有超过允许值,地表沉降对景区影响甚微,为该工程的实施提供了依据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跨层平面桁架结构体系在大跨度钢结构中得到广泛应用,其稳定问题是结构设计的关键。以大庆西站房跨层平面桁架结构为背景,采用缩尺试验和数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该跨层平面桁架结构的整体稳定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该跨层平面桁架结构失稳形式主要为面外弯曲失稳,面外变形较小;桁架节点处由于杆件交汇数量多,局部应力复杂,发生明显的强度破坏,建议实际工程中应对受力较大的节点进行加强处理。  相似文献   

18.
城际铁路变跨施工中运架一体机调头时因整机断面对导梁机重心位置的影响,造成重心位置不准确,导致施工架梁效率较低,对此提出变跨施工中运架一体机调头角度控制方法。经汉巴南城际铁路工程实践,表明所提方法的调头角度位置误差均在允许范围内,可提高变跨施工架梁效率,在变跨施工中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城际铁路的国民经济和社会效益巨大,但建设投资大,其运营具有准公共性的特点,决定了其运营经济效益不佳的客观情况。如何确保城际铁路可持续运营,成为城际铁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研究结论:(1)确保城际铁路可持续发展是城际铁路设计的总目标;(2)要确保城际铁路可持续发展,应从扩大项目收入来源、节约项目建设成本两条技术路线着手;(3)应按照"五网合一"的理念优化城际铁路线网规划,落实好经济选线、交通衔接、站点周边综合开发等提高项目客流吸引能力;(4)应拓展物业开发、广告等多渠道扩大项目收入来源;(5)应选择适宜的项目技术标准、优化工程技术方案、采用安全且具备可实施性的工程措施、临时用地与永久用地统筹研究、采取适宜的投融资方案以及强化建设阶段投资控制等措施节约项目的建设成本;(6)本研究成果对城际铁路线网规划、勘测设计和建设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地铁通信传输系统方案探讨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根据当前通信技术的发展状况,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的通信传输系统方案进行探讨.包括开放式传输网络(OTN)、光同步数字传输网(SDH)及异步传输模式(ATM)三种方案,并对各方案的特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