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6 毫秒
1.
为了深入了解中俄两国水泥性能的差异,本文从组成成分、物理力学性能、化学指标、环保性能等方面对比了中俄两国水泥规范。结果表明:中俄两国水泥的主要组成成分基本相同,但掺入水泥中混合材料的掺量不同;中俄两国规范均采用水泥的28 d抗压强度来确定其强度等级,且对水泥的早期强度有要求,但两国规范对水泥早期强度的表征龄期和要求值不同;中俄两国规范中关于水泥的化学指标基本相同,但具体限值不同;俄罗斯水泥规范规定了水泥中天然放射性核素限量,中国水泥规范未规定该指标,但中国规范GB 6566—2010《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规定了建筑材料的天然放射性核素限量。  相似文献   

2.
赵东平  李栋 《铁道学报》2023,(1):150-156
现行《铁路隧道设计规范》中采用的混凝土极限强度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不一致,现行《铁路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中也没有给出混凝土极限强度的定义及检验方法,上述问题给铁路隧道结构设计带来困扰。采用调研与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混凝土极限强度的由来和极限强度与强度标准值关系开展了分析论证,研究结果表明:铁路隧道结构设计中采用的混凝土极限强度最早来源于202组棱柱体混凝土试件的试验统计结果;混凝土极限强度与混凝土强度标准值存在数值对应关系,但两者的保证率不同(混凝土极限强度的保证率为84%,而混凝土强度标准值的保证率为95%);若铁路隧道结构统一采用混凝土强度标准值进行设计,对于钢筋混凝土衬砌无影响,对于素混凝土衬砌会导致衬砌厚度增大;《铁路隧道设计规范》中混凝土强度参与宜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的规定相统一,这样即可保证隧道结构与其它结构的可靠性的一致性,也可消除的混凝土强度检验无标准可参照的困扰。  相似文献   

3.
土工俣成材料作为新型建筑材料,已在铁路路基工程中广泛采用,本规范的制定将推动铁路建设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4.
唐文军 《铁道勘察》2007,33(3):32-34
结合天然建筑材料用途分析和多年的试验工作实践,总结并研究了天然建筑材料在铁路工程路基、混凝土等方面的应用,提出了天然建筑材料的勘察要点,以及材料试验的主要项目和数据分析。  相似文献   

5.
在1978版和1996版TB 1335《铁道车辆强度设计及试验鉴定规范》制修订背景溯源基础上,对其在涵盖范围、载荷工况、试验方法、评定准则等方面的不适应性进行了研究;阐述了《铁道车辆强度设计及试验鉴定规范》与标准体系中相关标准之间的关系;基于中国铁路车辆目前现状和未来发展,提出了修订标准应关注的关键技术问题及建议。  相似文献   

6.
钢筋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主要建筑材料之一,钢筋配置直接关系到结构物的安全性、经济性及施工性,在整个设计和施工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做好配筋设计及施工是提高整个钢筋混凝土结构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铁路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中,配筋设计及施工还存在诸多不足,如配筋率偏大、节点钢筋布置十分拥挤、钢筋定位不准确、钢筋连接不规范、以及成型钢筋骨架保护不到位等常见问题,通过对问题进行原因剖析,提出钢筋用量限额设计,使用高强度钢筋代替低强度钢筋,应用BIM技术建立节点配筋设计模型等相应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7.
温度裂缝作为长期困扰大体积混凝土的主要难题,涉及到建筑材料、设计、施工和管理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关规范中关于土木工程的温度裂缝控制条款还不完善,工程中的温度控制实施主要依靠实践经验,缺乏理论依据。本文对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裂缝及其控制技术进行了探讨,为大体积混凝土工程的施工提供了方便,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钢纤维混凝土强度、变形和韧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178个短柱的偏心受压试验288个短梁的压剪试验以及36个圆环结构模型试验,研究了钢纤维对基体的抗压强度,不同轴压下的压剪强度以及轴心受压,小偏心受压,初裂弯曲抗拉强度的影响,综合分析了铣削型钢纤维对基体变形性能的影响及增韧效果,结果表明,钢纤维混凝土是理想的地下结构建筑材料,在要求允许和激励地层有控制的变形情况下,更能够适应所需要的强度和变形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大直径阶梯型变截面桩基础在地震激励下的抗剪性能,对比分析了中美两国桥梁抗震设计规范中抗剪强度计算方法的差异,并以大鳌大桥为例,采用动力时程分析方法分析了桩基础的地震内力响应及抗剪强度。结果表明:本桥的变截面桩基础的抗剪强度满足两国规范要求;与美国规范相比,我国规范中塑性区内抗剪强度计算公式未考虑轴力对混凝土抗剪强度贡献,计算结果偏保守。  相似文献   

10.
利比亚沿海高速铁路执行欧洲铁路联盟标准(UIC标准),桥涵构造设计与国内规范差异较大,主要从桥涵建筑材料、混凝土保护层、构造配筋及配筋率等几个方面阐述桥涵构造设计。  相似文献   

11.
矩形钢管混凝土结构在国内外已经广泛应用,许多规范中也规定了其计算方法,但是各个规范中矩形钢管混凝土的计算结果并不一致,并且随着工程中混凝土强度越来越高,并不是所有的规范都适用于矩形钢管高强混凝土计算。基于神经网络方法,搜集近年来国内外矩形钢管高强混凝土轴压短柱试验数据,并用这些数据训练了两个以不同参数为输入、以承载力为输出的神经网络模型ANN-1和ANN-2,经过调试和验证,得到了准确和稳定的模型。最后对矩形钢管高强混凝土进行了参数化分析,并与规范计算值进行对比,评价了规范中的计算方法,并进一步证明模型可以用于矩形钢管高强混凝土承载力的预测。  相似文献   

12.
在某国际铁路钢桁梁桥设计过程中,对中、俄两国现行桥梁设计规范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同时,采用中国试行极限状态法规范进行试算,比较3种规范的差异性和计算结果的安全储备。中国两种规范设计结果安全储备相差不大,而与俄方规范相比,不同检算项目相差较大,俄方规范对压杆强度控制更为严格,中国规范对疲劳强度控制更为严格。  相似文献   

13.
现行铁路设计规范提出承台的厚度及配筋应根据受力情况确定,在条文及条文说明中提出厚度、混凝土强度、刚性角、底面钢筋面积等要求,但没有明确承台计算方法。依托实际工程项目,对典型承台在不同桩间距、桩基刚度情况下进行受力分析。对比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与现行国内外比较通行的建筑、公路规范的计算结果,结合国内常规铁路桥梁承台设计的经验,提出经济、合理的承台配筋设计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采用MIG焊接方法焊接5083、6061、6082中厚板铝合金焊接工艺试验,验证所选焊接规范、焊接材料的适应性,空气相对湿度、氩气含水量等方面对铝合金焊接的影响,以及铝合金焊接后接头强度下降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钢筋混凝土框架中节点粘钢加固变形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乐为  王春平 《铁道学报》2001,23(4):113-115
粘钢加固是指将钢板用建筑胶粘贴于构件表面以提高构件强度的一种加固方法。通过对6个钢筋混凝土框架中节点钢加固的低周反复试验,探讨了影响框架变形性能的因素:节点核心区的剪切变形、梁端的弯曲变形、梁纵筋的滑移变形等。提出了粘钢加固框架层间位移的计算方法及影响因素,并且和现行抗震规范进行比较,阐明了粘钢加固后节点构件的延性和耗能性能可以满足规范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问题:铝氩弧焊接结构和钢结构共同应用已经有些年头,怎样才能区分铝基金属强度、填充金属强度和铝件的焊接接头强度?用于铝填充金属的分类和钢铁业中的分类不同,在哪儿可以看到最低填充金属的抗拉强度?答:要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要将其分成3个独立部分;铝基合金强度、铝基钎料强度和铝焊接接头强度以及用于铝材业的AWS(美国焊接学会)钎料规范。  相似文献   

17.
在总掺量一定的情况下,就萘磺酸盐高效减水剂与不同缓凝组分、缓凝型减水剂等复合后对水泥净浆流动度、缓凝作用、胶砂强度发展等性能的影响作用进行了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各不同组份复合的相容性不同,复合效应也存在差别。  相似文献   

18.
潜在滑移线理论及浅基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根据土体的摩尔库伦强度理论,提出了土体潜在滑移线理论,并将该理论用于确定地基承载力。该方法确定的地基承载力值与其它方法相比,更接近规范中的推荐值及实测值。  相似文献   

19.
基于美国公路桥梁设计规范(AASHTO-LRFD 2007SI),采用专业有限元软件MIDAS,从横向分布系数的计算、活载的采用、使用极限状态的检算、强度极限状态的计算、疲劳极限状态的检算等方面,对某桥跨为19.26 m的公路预应力混凝土梁的设计进行介绍。同时,从混凝土强度和弹性模量、设计活载、横向分布系数的计算等方面列出了美国规范与中国规范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新建哈大铁路客运专线TJ-3标段中最长的伊通河特大桥工程位于东北高寒、高纬度地区,沿线冬季气候寒冷,施工周期与工期要求的矛盾十分突出,因此必须制定相应的冬期施工措施,延长施工周期。针对在冬期进行桩基施工的情况,在采取冬期施工质量保证措施的条件下,测试了桩基混凝土入孔温度以及浇注前、浇注过程中和浇注后桩身混凝土温度随时间的发展特性;测试混凝土在不同养护环境不同龄期的强度值及其强度增长特性;通过在土体中不同深度埋设温度传感器测试桩基混凝土浇注后所处的外界土壤环境温度状态,并根据混凝土成熟度理论近似估算桩身混凝土实际的强度发展情况。测试结果表明,在满足规范规定的混凝土入模温度的情况下,桩基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满足铁路规范规定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